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2-07-03浏览:53次
【摘要】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是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的特性所决定的。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才得丰富灿烂的文化。在当今全球化对各民族文化多样性造成冲击的时刻,中华民族在将全球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实践中是具有优势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促使民族危机转化为探索地域建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的契机。
【关键词】民族主义;多元一体性;地域主义
一“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萌发
“民族”是个政治概念,”中华民族”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政治宣传而提出的。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指的是汉族,同时又包括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一体特征。“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在近现代中国,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对于团结御侮、抗击列强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
当前,全球文明正在日益变本加厉地瓦解各种形式的、传统的、原地生成的文化。[2]保罗•里柯在《普世文明与民族文化》中论述道:普世化现象虽然是人类的一种进步,同时也构成一种微妙的破坏,……,我们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同一部蹩脚电影,同类的塑料或铝制灾难,同样的被宣传所扭曲的语言,等等。”在应对全球化对本土建筑文化侵蚀的实践中,地域主义建筑在各地应运而生。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通常紧密的反映地方材料、地方手工艺和当地阳光的微妙特征;瑞士的提契诺学派提倡根据场地情况和具体任务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实践;安腾忠雄在《从自我封闭的现代建筑走向普世性》一文中写道:“……把开放的普世的现代主义所发展的语汇和技术,应用到一个有个性的生活方式及地域差别的封闭领域去。”以此作为其建筑创作的原则。
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建筑发展的结果应是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主义建筑的盛行。[3]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探析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民族方面说,汉族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自秦汉至今的两千多年来,汉族在族群互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凝聚力,使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大多“汉化”而成了汉民族的新鲜血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吸收同化之异族,无虑百数,究其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以文化而不是以血缘来区分民族。韩愈曰: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正是这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由此看来,中华民族由于自身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民族观念,在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实践中是具有优势的。摆脱现代主义建筑全球化的桎梏,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建造技术加以现代改造,充分回应自然、历史、人文等环境条件,创作充满想象力与浓郁地方色彩的建筑作品,使民族危机转化为探索地域建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的契机。
三中国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的实践
所有文化,其内在的发展似乎都依赖于与其他文化的交融。[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早在几十年前,中国建筑界的有识之士就开始进行中国现代地域主义建筑的创新研究。借鉴当代全球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传统的智慧,取得成功的作品并不少见,笔者总结了几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实践方向:
1与地方性气候相适应的生态设计
气候条件是不同地域因纬度或海拔不同而呈现出的最显著的自然因素。传统建筑“以可得的技术措施来合理利用当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植物中的能量”[4],以达到节能和创造宜人微气候的目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回应这些自然条件,而非单纯依靠空调、机械通风等现代技术手段。吴良镛将北京四合院布局特色融入现代居住区菊儿胡同,四合院是我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群体组合模式,院落使四周的房间获得自然通风和采光,包含了一种质朴的生态观念。
2创新使用传统材料与建筑技术的建构设计
我国拥有宝贵的木构传统技艺,将“木的文化”加入现代的工业技术,使木结构超越传统技术,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技术交融。如我们的邻邦日本将传统木建筑发展出适应当代的“集成材”技术,奠定了木结构现代化的基础。
3继承传统建筑“自然观”的设计
在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道家的阴阳相生理论从来没有使建筑与自然产生过二元的分化。[5]中国古代的建筑一直与自然保持着和谐,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充分体现出来。冯纪忠先生设计的方塔园是现代园林的经典,“与古为新”的设计、空间序列的组织和“高潮空间的画面经营”,无不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统一。[6]“园林手法”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同样得到了创造性使用,万科第五园通过引入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组织手法,获得与环境共生的居住建筑群落。
四结语
我们的民族同化能力强,包容性强,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才得丰富灿烂的文化。当前,我们应当树立信心,在当代全球文明的侵蚀下,建筑形式和风格趋同的形势下,继承本土文化所沉淀得来的巨大魅力,我们相信,汲取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必将创造出当代性与民族性并存的新建筑。
【参考文献】
[1]迟成勇.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36-40
[2]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北京:三联出版社,2004.
[3]刘芳.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J].山西建筑,2009(9):21-22
[4]陈晓扬仲德崑.地方性建筑与适宜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3.
[5]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0.
[6]胡晓青.方塔园的意境生成[J].华中建筑,2010(9):174-176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对中国地域建筑实践的启示》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对中国地域建筑实践的启示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