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国际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2-07-31浏览:57次
摘要:本文主题是论述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第一,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找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途径;第三,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从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开始,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革实践顶住了苏东剧变所带来的冲击,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初步改变了中国的穷困面貌,使社会主义理念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回顾过去三十年的历史,更加坚定我们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信心。
一, 改革开放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回顾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用实践去丰富、发展理论,而是用理论来剪裁现实。因而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我们的实践越来越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过去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后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横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了出来,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最大的收获,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这个事关大局的问题,邓小平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以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示了方向,使社会主义的实践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 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伟大探索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摆在全党面前的首要课题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设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就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发展,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更进一步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社会制度没有关系,从根本上解除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束缚。因而党的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找到了突破口。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近10%的奇迹,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人均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实践释放了经济活力,因而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后提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此,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他提出坚定不移地搞对外开放,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政策。在他的推动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开放,特别是本世纪初加入WTO使中国经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潮流,对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改革开放,完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探索,引导中国经济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三, 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我们在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时,不难认识到,除了经济上没能建立起有效的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外,最大的败笔就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充分暴露了我们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首先是人治重于法治。以党代法、以言代法是酿成十年内乱的主要原因。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存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问题,他指出:“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作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首先是法制问题,即领导制度中缺乏法律规范,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不是办事有法律根据而是随心所欲。因此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这场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使这场制度创新的变革更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其次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出问题,还是在共产党内部。党不出问题,国家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左”倾错误在中国长达二十年占据统治地位,这是党在政治思想、组织路线以及作风建设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必然结果。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党必须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实现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不断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正确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二是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解决好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对党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只有从制度方面割除了弊端,才能消除腐败产生的土壤。因此,重视法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改革党的各方面制度,使党内生活向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是改革开放中体制、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担负起领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
再次,,在体制创新中最敏感的话题是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的特点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种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权力不受制约和官僚主义现象的广泛存在。带有相当突出的封建性质的官僚主义现象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受这种官僚主义现象的影响,会滋生一种固守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的社会风气。它不利于新生事物出现和成长,会严重地制约社会的进步。这是导致历史上中国社会生产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中,由于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存在弊端的原有政治体制,对各种问题的解决,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特别是改革进入新世纪后各种利益集团的出现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已成为当今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问题。熟悉中国国情的邓小平同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使我们追求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政治体制得到真正落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部制度、人事制度,为克服现行体制中的官僚主义创造制度条件,为人才的出现和发挥作用消除障碍,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这场改革,中国共产党将会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从而建立起新型的党政关系、党群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基础。
最后,注重理论创新,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三十年。从明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过程都体现了这一规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性质和任务,为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提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十六大后党中央又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发展最快的三十年,三十年来,通过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引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已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开启了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将促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早日实现。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