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气象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2-08-02浏览:33次
摘要:本文简述了海啸生成的机理及特点,依据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以及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震后引发海啸给周边国家及地区造成的特大灾难,分析了海啸发生的区域与背景,提出了预警措施和提前设防的构思。
关键词:地震;海啸;预警;设防
1海啸的生成及成灾特点
1.1海啸的生成
海啸是指大洋深海处发生地震,火山爆发,水下塌陷,滑坡等激起的滔天巨浪,在涌向海岸时所形成的破坏的大潮。其中由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极具破坏性。地震海啸主要是海底地震断层错动时出现垂直位移,使海底发生剧烈上下方向移动而产生的。当地震震级很大时,垂直位移幅度很大、相对错动速度很快及位移面积较大,引起的海啸也很大。海啸一般生成于200m~1km以上的深海区。当地震震级大于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km以内就可能出现海啸。若地震震级大于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km以内则易于形成灾难性海啸。全球大的板块边缘发生的大地震极易引起海啸,如印度洋海啸是由于澳大利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相互挤压,引发大地震,造成海床隆起,占据了海洋的位置,海水不得不涌向别处,形成巨浪以海啸的形式向外涌动;而日本大海啸则是构造地震导致海床变形时,变形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导致海啸的产生。
全球地震海啸的发生区域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统计发现,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一般6-7年发生一次,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1.2成灾特点
并不是所有的海啸都能导致海啸灾害的发生。形成海啸灾害除与地震震级大小有关外,主要与海底地形的分布有关。海啸能在陆地海岸造成灾害,该海岸必须开阔且具有逐渐变浅的地形条件。
环太平洋周边是遭受海啸侵扰最为严重的地区,因其地处几大全球板块交汇部位,濒临大海,板块活动造成的大地震往往会引发大海啸,造成极其严重的海啸灾害。
环太平洋海啸一览:
1498年日本北海道发生海啸,浪高20米,死亡2万人;
1792年日本有明海附近山崩引发海啸,最大浪高50米,死亡1万多人;
1883年印尼火山喷发引起海啸,浪高35米,死亡近4万人;
1896年日本三陆海啸,最大浪高25米,死亡3万多人;
1933年日本三陆外海地震海啸,浪高24米,死亡3000人;
1960年智利沿海发生8级大地震,引发海啸,浪高25米,死亡900多人;
1964年阿拉斯加大面积海底运动造成海啸,最大浪高30米,死亡150人;
1993年日本北海道地震海啸,200多人死亡;
2004年印尼发生9级大地震,引发大海啸,20多万人死亡;
2011年日本9级大地震,引发大海啸,死亡人数过万,并造成核泄漏,财产损失巨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因地震引发的海啸灾害巨大,造成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远远超出了地震本身造成破坏。因此,研究海啸的发生机制和相关的减灾对策,特别是海啸的预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海啸的预警与设防
2.1海啸的预警
由于海啸大多数是地震的次生灾害,而地震波沿着地壳传播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行的速度快,(地震波每秒8.5千米多,海啸波每分钟3千米左右)这就给海啸预警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准备。地震发生后,地震台网在十几分钟内即可报出地震震级,如果地震台网又与海啸中心联网,就可迅速计算出震源处的海啸强度,及时启动预警系统,即能赢得提前撤离的宝贵时间。
2.2海啸的设防
抗御海啸灾害是集科学研究,运筹对策及工程性防护为一体的社会安全系统工程。首先应建立相应的海啸预警中心,主要监测相关海域的地震活动及海平面变化,并实时发布海啸预警信息;其次应建立建全相关的指挥救援机制,制定相关的防灾预案,一旦海啸灾害出现,即可按事先制定的预案开展防灾救灾活动,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的影响;第三应在海啸频发的沿海区域建立防浪墙,以有效的消减海啸的影响。
日本在抵御海啸灾害中,取得的经验值得借鉴。首先,在位于环太平洋强震区域的沿海城市建立了10米以上的防浪墙,在大型陆游海滩设立验潮站,并与地震预报中心和海啸预报中心联网,及时监测海平面的动态变化。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并引起巨大的海啸灾害后,日本相关部门收集了这次海啸的大量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在日本东海到四国冲之间的太平洋海域,也有可能发生类似印尼大海啸的灾难。据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分析,从印度洋大地震发生之日起,在日本东海-太平洋区域,存在发生8级左右危险性。未来10年内还有可能发生日本东南海、南海地震,如果这三个地震同时发生,那么震级将会达到9级左右。若此类的地震发生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域,由于震源较近,形成的海啸只需10分钟,估计日本本州、高知县将面临高于10米以上海浪的侵袭,届时海啸将导致9万间房屋倒塌,死亡人数高达万人以上。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在日本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已修建防潮堤2万多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可以抵挡住10米左右的大浪,并在最可能发生海啸灾害地点处,标有明确的逃生路线图。2011年3月11日,当9.0级大地震发生在日本本州附近并形成海啸时,日本的海啸预警与设防系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虽然城市遭遇海水倒灌,上万房屋被摧毁,但预警与设防等高端技术的启用,给国民提供了充裕的逃生时间,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让全世界都认识到沿海地区海啸的预警与设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3讨论
海啸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总结历次大地震引发大海啸的经验教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原因:
1)百年不遇特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人们没有应对经验,深海发生构造地震,届时海浪被推进的时速可以达到600-700千米,几乎相当于飞机飞行的速度,到达岸边后,由于猛烈的碰撞,会激起滔天巨浪,时速会降至30-40千米,浪高却不断叠加,加上近年海平面不断升高,沿岸地势又较平坦,使得海水迅速冲进内陆深处,造成不可估量的次生灾害。
2)没有健全国际性的观测系统和预报预警系统,目前,强大的世界地震台网在大地震发生10分钟后即可确定震中与震级。通过计算即可得出震中海啸强度,随即利用当前十分便利的通讯手段,发给与其有关的国家或地区,提前做出防范措施,这是十分必要的。
3)没有设计出足够高的防浪墙防浪堤,以阻挡和减缓大海啸的冲击,这是目前有海岸线世界各国最纠结的事情,日本的设防已经做得够好的了,还是没能阻挡得住海啸的冲击和海水的灌入,那么,我们究竟还应该怎么去提高防御能力,去阻挡自然灾害的侵入,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浅析海啸的生成与前期预警设防》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析海啸的生成与前期预警设防
上一篇:国内农业气象新科技发展
下一篇:2011年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