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2-08-14浏览:36次
摘要:随着建筑设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设计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生态环保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也向着环保节能、科技、人性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以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成为高层建筑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设计,建筑节能,以人为本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坐标或者是高档居住社区,设计的方向和要求更加严格。
一、绿色建筑设计
1.1绿色建筑理念的产生背景
这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向舒适性转变。在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由于我国仍旧处于发展中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关法律不健全,建筑物的建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房地产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将建设具有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等作为建设发展的方向,提出“绿色建筑”的口令。未来,节能建筑将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绿色建筑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②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1.2绿色建筑实现方式
首先,采用新型、绿色的建筑材料,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综合分析建筑的通风、隔热、采光等各可幽默感素,因地制宜。其次,尽量多采用地热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各种新型能源和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创建环保节能型建筑。第三,尽可能使用通过了国家技术谁的高校的节能产品,例如:节能灯具,变频冰箱和变频空调。
二、高层建筑设计的智能化发展
智能建筑就是把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智能建筑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能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今后的建筑科技将围绕保护环境,省资源,降低能耗而展开。建筑智能技术的发展要为生态、节能、太阳能等在各种类型现代建筑中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生态建筑与智能建筑相结合。建筑智能技术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将具备以下特性方:
(1) 舒适性
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消声、绿化、自然光及其它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条件。
(2) 高效性
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量、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
(3)适应性
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
(4) 安全性
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被干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5) 方便性
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6) 可靠性
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速度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相信随着相应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人的视野。
三、 高层建筑设计向节能环保发展的要点
新住宅的节能设计应该从可持续发展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来定位节能住宅以及节能技术,根据住宅的全生命周期来规划设计建设。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节能住宅要进行高标准、科学合理的规划
首先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正确选择房屋的最佳朝向,充分利用太阳能。通过朝向与周围环境的合理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结构构造的巧妙处理,使其能在冬季采集、保持、贮存太阳能。这不但自然利用了太阳能,而且也节约了常规能源。其次住宅内小区的道路设计尽量采用可渗透地面。可渗透地面或可渗透地砖,不仅可以蓄积大量的雨水,缓解小区的“热岛效应”,改善周围环境质量,而且可以缓解对城市下水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最后房屋单体设计时,应该增加房屋的进深,减少体形系数。一般情况下,房屋体形系数越小,节能效果越好。
(2)建筑节能与空间布局设计
建筑节能在空间布局设计上主要要考虑立面和平面两个方面,主要要满足通风的要求。
立面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在建筑物的上部设置出风口,使建筑物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具体可在建筑物中部设置若干上下贯通的垂直空间,出风口应高于建筑物屋面。二是进出风口的高低要适宜。进出风口的高低决定了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对室内环境影响很大。其高度应结合房间的实际使用功能设计,起居室、书房、餐厅要以坐姿为参考,厨房可以站姿为参考,卧室可以卧姿为参考。
平面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可能地形成室内空气对流。合理安排房间的门窗
增加进出风口面积,合理选择窗户的开启形式,有利于室内保持较为稳定的风速和均匀的流场,提高室内舒适度。
(3)因地制宜的选用成熟的节能技术
住宅建筑的节能技术包括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节能门窗、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低耗能采暖制冷方式,屋面保温、遮阳系统等诸多产品和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工程。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应该是因地制宜利用各项成熟节能技术,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
(4)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提高施工水平
节能住宅建设虽然已经引起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相继出台了许多规范标准,对节能住宅的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有些规范标准可操作较差,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节能技术与传统工艺有着很大的差别,施工技术要求更高,技术难度更高。施工前,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编制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能够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施工工艺文件。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
(5)完善对节能住宅的检测和验收方法
节能住宅的检测主要包括节能效果的检测和施工质量的检测。首先要求对节能体系进行认真检测;其次根据其离散程度,确定可靠的保证率。同时加强工序的专项检查和隐蔽检查,规范验收方法。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用科学统计的方法,求出节能产品的平均值、标准差和质量保证率等指标,绘出质量控制图,综合评定节能系统的质量
(6)建筑细部设计
细部与建筑整体之间,由于建筑物是由部件构成的,部件的尺寸对于整体的关系就能构成一种尺度。细部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体量的比较,无论其实际尺寸如何都会产生一种尺度。与常规尺寸相对比,同样的体量,尺度比常规尺寸大的细部处理会使整体显得矮小一些,而尺度比常规尺寸小的细部处理会使整体显得大一些。
建筑本体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导致不同样式的细部出现,反过来细部形体自身所具有的历史特征与几何特性,也同时赋予细部以象征性,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更好地理解建筑及其环境。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建筑科学的发展必须在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不断的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发展的先头军,只有建筑设计做到了可持续发展,合理设计,节约能源,才能为后期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晓红.对现代建筑创新设计的探讨 建材与装饰,2008.01
[2]张庆和 绿色建筑节能方式探讨 陕西建筑,2008.06
[3]海米旦·吾甫尔.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 2009,(02).
《浅述高层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述高层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下一篇:基于城市特色理念的建筑规划设计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