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2-08-18浏览:30次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认为:“伦理道德对个人来说,是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目的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智慧难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党和人民对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德育摆在重要位置,因此教学中必须坚持既教书又育人,德育当先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过程,为德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平台。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决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休谟曾经说过:“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爱尔维修也曾断言,只有“伟大的感情才能产生伟大的人物”,他强调的正是道德情感对完善自身、提升人格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通过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相互激荡;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和有害信息腐蚀这他们的心灵。学生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也是坚持和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的作风、顽强的意志,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和思想保证的需要,《中学生德育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措施
(一)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品德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言行,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的品行素质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科学实践观,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塑造自己完美的教师形象,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并升华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中融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要充分认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因此学校应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抓好智育,抓好教学质量。但只重视智育,忽视乃至丢失智育,这不仅是教育思想不端正,而且也会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平时对集体活动却漠不关心,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目中无人”,所以必须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融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注意结合学科特点,抓住契机,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潜移默化寓德育于教学中
德育并不是简单的口头说教,德育应潜移默化的贯穿于教学中,它应是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德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只有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教育过程只能是一个推心置腹、以心换心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只能教诲,不能强迫,只能熏陶,不能“爆炒”,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才会春风化雨,点点滴滴透到学生的心田中,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牵强附会,硬性注入的德育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应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与探索,敢于实践,既要强调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创新德育路径,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宏伟目标。
《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