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工业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2-08-23浏览:25次
摘要: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首先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进行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上的梳理和解析,总结出一般规律:从两个层面上来看,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不协调对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都有阻碍作用,造成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工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产业结构偏差、制度障碍、教育差异等因素;从区域层面上来看,由于工业不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很多地区始终不会达到高城市化阶段。
宿迁目前同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初期向中级过渡阶段,未来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根据宿迁的区位和资源特征,参照以上对国家和区域层面上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总结的规律,笔者认为宿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应不同于国家层面上的普遍规律,而是与国家内部的都市圈边缘和外围区域特征更为接近,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家和省政府提出的总体目标,制定出符合宿迁未来经济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合理目标;借鉴其它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推进的发展策略,以指导下一步市域空间规划的内容。
关键词:宿迁、区域层面、工业化、城市化、关系、目标
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密切的联系,两者如果能够协同发展,能够加速工业化的推进、促进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系统地总结其它地区已有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少走弯路,防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错位发展
宿迁市是位于江苏省中西部的地级市,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编制新一轮《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之际,研究宿迁市未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进一步实现宿迁高效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也是制定宿迁市经济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规划的基础。以往规划通常参照世界大国以及一批中等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轨迹指导城市化发展和预测,本文通过对国家和区域不同层面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比较,以此指导宿迁选择符合自身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1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经验教训一般总结
1.1国家层面的经验教训
1.1.1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
美国、英国、法国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整个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极高,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轨迹,研究出随着经济发展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将城市化轨迹概括为近似于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两条曲线反映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协调,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转移数量与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大致平衡。
1.1.2拉美国家的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拉美国家在1950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城市也进入一个高潮期。但由于拉美国家实施“耐用消费品和资本货物的进口替代”的工业发展模式,就业吸纳能力低,而农村人口本身自然增长率偏高,农业向现代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转变中,又产生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1980年以后拉美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有效地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及生活条件,造成城市人口拥挤、失业增加、住房紧缺、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社会动荡、治安形势严峻等一系列“城市病”发生,环绕大城市还形成大片贫民区,致使现代化建设严重受阻。
1.1.3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工业化道路上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在城市化方面,采取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政策,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特征,忽视了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严重影响城市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2区域层面的经验教训
1.2.1苏南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
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20世纪70—80年代,离土不离乡、务工仍姓农的苏南模式尽管带动了经济发展,但由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曾经严重阻碍了工业经济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发挥和产业、就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1990年代中后期苏南地区以开发区为载体,工业和人口由向乡村集聚向城市集聚,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协同发展,大批县城乃至乡镇也迅速成长为初具规模的城市,并进入全面实现小康,迈向现代化发展阶段。
1.2.2发达国家内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
在一些小国或一国内部的地区甚至更小范围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周边区域存在着错踪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如果能充分发挥资源、技术、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小区域可不必经历工业化阶段,或经历工业化阶段但不必经历重化工业化阶段,就可以进入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也不一定遵循国家层面上的s型规律。根据学者对日本国内46个地区的经济及城市化发展过程研究和分析,大部分地区城市化水平不符合“s”型曲线规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强的相关关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增长,但远离大都市圈的很多地区没能带动城市化水平,最终导致地区城市化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如下图)。
a:都市圈核心地区
b:都市圈周边地区(北海道除外)
c:都市圈边缘的外围或是全国地域性核心城市
d:远离几大都市圈地区
1.3小结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城市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才能推进经济社会整体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协同则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造成不协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工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工业结构偏差、制度障碍、教育差异等因素;从区域层面上来看,城市化和工业化也需要协同发展,但都市圈的外围地区,工业不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因此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曲线会出现偏离,会出现始终达不到高城市化水平的现象。
2宿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历程
2.1工业化历程
1996年建市以前,宿迁长期处在农业为主的封闭型经济发展中,既没有国家重点投资的工业项目,也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动力,仅依托农业资源建立起酿酒、建材、农用机械、纺织、化肥等工业部门。至1996年建市之初,全市GDP124.88亿元,人均GDP2608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7.8:30.8:21.4,处于农业型发展阶段,工业总产值只有160.48亿元。在当时的背景下,宿迁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江苏省其他地市,整体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落后,一些指标甚至不如西部十省区的平均水平。
建市以后,宿迁市以“工业突破”战略为核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实现迅猛发展。2002年底,工业增加值首次在国民经济中占居首位,宿迁由此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但同期全国和江苏全省已处于工业化中期。2003年以后,宿迁工业经济以超过15%的速度增长领先全省,近三年增速更是连续位居全省第一。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7:47.6:33.7,人均GDP达到15295元左右,对照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宿迁刚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2.2城市化历程
设市以前,宿迁的城市化水平长期停留在10%以内,设市以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由1996年的10.1%上升到2009年的37.5%,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三个县城。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宿迁城市化水平依然滞后,2009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54.3%,苏南昆山城市化水平已超过80%。从宿迁城市化特点来看,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呈发育不健全的特征,即中心城市不够突出,小城镇分散缺乏整合,中间层次规模的城镇严重缺失。
3宿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关系现状判读
3.1同处于低级向中级过渡阶段
与我国很多城市地区以及苏南地区普遍存在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背景不同,宿迁工业的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工业比重的大幅度上升,非农产业就业比较快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协同发展,工业和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同处于低级向中级过渡阶段,符合发达国家和区域早期工业化规律。
3.2城市就业机会不足,剩余劳动力过剩
由于宿迁农村自然增长率高、工业发展起步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非农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全市户籍人口540万人左右,有近7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苏南务工,同时大部分并未成为稳定的城市人口,而是成为周期性打工,反过来阻碍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3.3人力资本不足,阻碍工业升级
宿迁工业化的发展处在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现代工业部门、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文化、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开放系统的中,宿迁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差,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教育程度与专业技能以及基本素质难以胜任这样的工作。由于人力资本短缺,阻碍了宿迁的工业升级,导致工业产品竞争力普遍不强。
4宿迁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1挑战
4.1.1工业化和城市化压力仍然很大
尽管宿迁市近年来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但与其它地区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加大。2008年宿迁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289元,为全省最低,同期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达到61823元、33735元和19555元,苏南地区已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进入迈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宿迁人口基数大,户籍人口过去10多年来一直持续增长,通过劳动力输出、转移人口提高经济效益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苏南地区城市化已趋于饱和、土地资源趋于紧缺,宿迁还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临跨越式发展。在交通、技术、旅游资源等资源并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工业化是宿迁提升经济实力不可逾越的阶段。
4.1.2区域地位边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省前后提出了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沪宁线、沿海等四沿战略,宿迁和淮安是“四沿都不沿”地区,区域地区进一步边缘化。尽管宿迁积极呼应长三角扩容和沿海开发战略,但作为区域战略版图中的配角,未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仍将较艰难。
4.1.3发展需求和资源供给之间矛盾的压力
近年来土地管理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越来越严格,大量工业发展所需土地与国家日益趋紧的土地政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对处于工业化跨越式发展阶段的工业低成本扩张带来重大影响,对于城市政府将形成处理好发展需求和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的巨大压力。
4.2机遇
4.2.1区域政策带动
国家相继提出长三角扩容、江苏沿海开发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苏北地区普遍面临着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新产业发展的双重机遇。对于宿迁来说,虽然不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对于宿迁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省委省政府针对宿迁也提出过“允许和支持宿迁市采取比其他地区更加灵活的政策”、“积极支持宿迁实现更快发展”的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灵活的政策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可施展的空间。
4.2.2发达地区发展门槛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苏南地区面临转型发展的要求,人口和产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对于宿迁来说,应主动和抢先抓住机遇,坚持“低房价高品质战略”,发挥低居住成本优势,吸引高校毕业生以及外出务工人员返城就业,为城市发展储备人才。
根据宿迁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今后必须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同发展以缓解自身的经济和人口压力,但是宿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不仅不同于国家层面上的发展规律,也不同于位于都市圈核心区的苏南地区的发展规律。区域地位的边缘化、资源和供给的矛盾等外部条件决定了宿迁不可能达到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阶段,在发展工业、城镇之外,更需要重视农业、第三产业和农业人口、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同推进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扫清制度障碍、规避产业发展的偏差、提高教育水平等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宿迁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目标和策略
5.1目标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别为2007年、2012年、2017年;已经实现小康的昆山提出2020年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中国有可能在204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参考以上目标值,结合宿迁现实基础和未来面临的挑战,预测宿迁在203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突破200000元。考虑到宿迁所处于长江三角洲都市密集区的边缘区域的现实情况,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与日本都市圈边缘和外围区域特征更为接近,参考其经验数值,工业不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未来有必要加快推进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应该高于目前的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为5:52:43;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对应,城市化发展有可能从快速提高逐步趋向于松散,借鉴日本大都市圈周边以及边缘外围区域的发展经验值,规划预测2030年宿迁城市化水平达到65%左右。
5.2工业化发展策略
5.2.1重点发展主导产业
宿迁应集中资源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成长空间较大、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现阶段应进一步加强木材深加工、绿色食品和保健品、玻璃和新材料、纺织服装等现状基础较好的产业,延长上下游产业链,促进形成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随着宿迁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的发展不再受制于自然条件,更多地受市场需求、企业家决策行为、资本、技术、交通条件等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可选择类型日益广泛。因此,宿迁应积极培育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需求上升阶段的产业,如轨道交通设备、个性化电子产品、港口作业设备、环保能源和新材料、信息软件等,发挥邻近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沿海重工业产业的协作,争取引进配套产品的生产订单,吸引国内其它地区相关行业投资,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引导其发展为新兴的主导产业。
5.2.2重视农业发展
农业是宿迁工业顺利发展、城市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宿迁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及时出台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农用地集中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向现代、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关注农业招商,尤其是招引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大企业大品牌落户宿迁,提升宿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注意培育本地成长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更多地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更多地承担建设宿迁现代高效农业的骨干中坚。
5.2.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轮驱动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蕴含巨大的市场空间,已成为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针对宿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宿迁应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弥补工业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实行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利用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外包、旅游休闲、健身养生、医疗保健、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信息通讯等服务、技术、知识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为了防止出现拉美国家非正规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应加大对劳动力技能培训,迅速培训一批本土人才,空间上促进服务业的集聚,发挥规模效应,促进服务业水平的提升。
5.3城市化发展策略
5.3.1以城乡统筹引导城市化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宿迁城乡互动发展的要求也愈加强烈,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进入城镇生活,如果进城门槛过高,大量人口积压在农村,既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更不利于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应以城乡统筹发展引导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建设,逐步降低进城门槛,通过农村土地、住房置换城镇社会保障等途径,解决城镇农民工医疗保险、子女就学和住房等后顾之忧,使农民工有能力进入城镇,有条件居住在城镇,有机会在城镇发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并完全转化为稳定的城市居民。
5.3.2提高本地人口教育水平,吸引外来人才落户城镇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进一步加大,为了防止出现大量就业能力低的城市贫民,宿迁应重视人口的素质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大批能灵活适应市场转变的现代劳动者,为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优秀人才,提高城市化质量。同时,在外出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下,宿迁应抓住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毕业生和人才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机会,积极引进区域外人才,加强户籍、社会、医疗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其落户。提供适宜的生活场所,使他们真正融入城镇生活,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5.3.3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择优培育重点镇
针对目前宿迁城镇体系发育不健全的现状,规划首先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在全力强化区域核心,着力发展中等城市的同时,在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小城镇集中发展,弥补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中中等层次规模城镇的缺失,促进城乡生产力之间的梯度传递和优势互补,进而支撑现状并不强大的“核心”,通过城镇体系内各个实体之间的协调运作使得资源配置达到综合效益最佳。在对待重点镇的发展策略上,应不仅仅成为一种简单的行政区合并,而是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与重点城镇建设相结合,确保其发展空间和资源供给。针对重点镇和非重点镇的政策非均衡性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建议建立工业用地调剂使用制度、支持其它镇将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办到保留的工业集中区,采取纳税分成、产值分计等办法,鼓励各类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
参考文献
【1】王德,走出高城市化的误区——日本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4,11:29-34
【2】张文忠,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美]保罗•诺克斯,琳达•迈克卡西著,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城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叶连松,靳新彬著,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周叔莲,王延中,沈志渔等著,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宿迁市人民政府,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R],2004
【7】昆山市人民政府,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R],2009
【8】江阴市人民政府,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R],2003
【9】周明生,新苏南模式:若干认识与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2:43-51
【1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基于区域层面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推进研究》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基于区域层面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推进研究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