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建筑施工论文 发布时间:2013-02-02浏览:23次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类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和构筑物也在不断建起。本文通过多年来在工程实践中对裂缝产生原因的分析,简要谈谈工程建设中对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应采取的一些控制措施和注意事项,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裂缝原因,措施
一、裂缝的种类和成因
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而繁多,如: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符合要求,基础不均匀沉降和模板变形,温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不均匀性,水灰比过大,养护不及时等。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种类,就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划分如下几类:
(一)荷载引起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
1.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
(1)设计方面,计算模型不合理;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设计断面或结构刚度不足等;
(2)施工方面,对设计意图理解不清,改变结构受力模式;预制构件起吊、运输、安装等不规范。
2.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
(1)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由于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同常规计算有出入,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结构开裂。
如:某小区一住宅楼,2003年11月竣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有一房间一层现浇楼板沿板支座处出现通长裂缝,通过现场勘查分析,发现造成裂缝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上料过早、砖砌体过多集中堆放本房间,导致应力集中处楼板裂缝。
(2)结构中的凿槽、开洞、设置牛腿等,在常规计算中难以用准确的图式进行模拟计算,一般根据经验设置受力钢筋。研究表明,受力构件挖孔后,力流将产生绕射现象,在孔洞附近密集,产生大的应力集中。在这些结构的转角处或构件形状突变处、施工缝处和穿线管处容易出现裂缝。实际工程中,次应力裂缝是产生荷载裂缝的最常见原因。
(二)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释放大量的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和内部先后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而引起拉应力;外部气温骤降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较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若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就会导致裂缝产生。
如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多数是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综合引起的。因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体积逐渐缩小,产生收缩,加之房屋主体施工多半发生在夏季,混凝土浇筑振捣后又未及时浇水养护,而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板的四周受到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展,造成板在应力相对集中的地方产生裂缝,即板角处。
(三)冻胀引起的裂缝
温度低于零度和混凝土吸水饱和是发生冻胀破坏的必要条件。大气气温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出现冰冻,游离的水转变成冰,体积膨胀,因而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使混凝土出现裂缝。
(四)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组成。配置混凝土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可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水泥安定性不良,过期受潮,含碱量较高;骨料粒径超标、级配不良、杂质含量超标等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使混凝土收缩加大;采用氯化物等杂质含量较高的拌和水及含碱的外加剂等均可能影响结构出现裂缝。
由于本地区砂石含泥量大,施工过程中控制不当,级配不合理,很容易出现结构裂缝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采用合理的级配,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五)施工引起的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制作、拆模、运输、吊装等过程中,若施工不规范,工艺不合理,则容易产生各种裂缝。比较常见的有:
1、混凝土保护层过厚,或踩塌已绑扎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而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
2、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空洞,导致钢筋锈蚀或其它荷载裂缝的起源点。
3、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塌落度过低,或加大水灰比,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4、混凝土初期养护不到位,使得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5、支架预压不够或模板刚度不够或拆模过早、施工荷载加的过早过大等使结构产生裂缝。
在这特别要强调是底层楼板,由于房心土回填达不到密实度要求,支柱强度刚度不够,当楼板施加施工荷载后,由于支柱基底的承载力不够,极易造成支柱不均匀下沉,出现楼板下凹产生裂缝。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
6、因为施工周期太短,在地基、主体工程尚未沉实的情况下就交付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地基、主体工程继续变形,致使一些工程在交付时无裂缝,而使用一段时间后裂缝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地基经过人工处理的工程中。
二、裂缝的预控及防治措施
裂缝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对设计、施工、原材料等方面进行控制的综合技术措施。包括: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加强构造配筋,减小水灰比、降低砂率,增加骨料粒径,选用适宜的外加剂和掺合料,采取保温保湿的养护措施等。
(一)设计方面的控制措施
1、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当无法回避时,应做局部处理,如转角处做圆角,突变处做成渐变过渡,同时加强构造配筋,转角处增配斜向钢筋。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
2、在结构设计中,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对于现浇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
3、控制混凝土板内管线的预埋,板内不应预埋水管。其它管线预埋宜与钢筋成斜交布置,应避免管线立体交叉,严禁多层管线交错叠放,必要时宜在管线集散处增设垂直于管线的钢丝网,增加双层双向抗裂构造配筋等加强措施。
4、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可考虑采用60天龄期强度值作为设计值,以减少混凝土单方用灰量,并积极采用混凝土掺合料。
(二)原材料及配比的控制
1.水泥品种的选用和水泥用量的控制
选择低水化热水泥和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水泥用量是有效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而出现裂缝的有效途径。比如选择矿渣硅酸盐、普通硅酸盐等低水化热水泥。
2.掺合料和外加剂
粉煤灰具有减水、润滑作用,能改善混凝土的粘聚性和流动性,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收缩。大量研究实践表明在泵送混凝土中掺入适量高等级的粉煤灰能替代部分水泥。
选用具有减水、增强和缓凝的外加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及泵送性能。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从而改善了水泥浆的稠度,减少混凝土泌水,减少沉缩变形,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减少碳化收缩。实践表明采用高效减水剂和活性掺和料能提高混凝土的泵送性能,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减少温度裂缝。
3.骨料的选择
增大粗骨料的比例并保证粗骨料有良好的级配,粗骨料应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骨料最大粒径应不大于钢筋净距的3/4,骨料针片状不应超过15%,含泥量不超过1%。减少骨料的孔隙率,可以减少胶结材料数量,降低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以保证板面混凝土的整体性,防止裂缝出现。
4.水灰比的控制
由于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为便于混凝土的运输和泵送,往往会增大用水量,造成混凝土水灰比和坍落度过大,引起混凝土表面浮浆过厚,产生干缩裂缝和沉陷裂缝,因此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是解决混凝土裂缝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施工过程工艺控制
严格按配合比要求计量称重和控制搅拌时间,混凝土搅拌均匀,从而保证混凝土质量;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对商品混凝土应逐车检查泵车泄料口混凝土坍落度;同时控制混凝土车运输和停留时间,避免因运输、停留时间过长,减少水分损失;对较大跨度的桥梁箱梁和高层建筑板面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泵出料口宜采用布料机施工作业,使作业面布料均匀,避免混凝土不均的离析现象;施工时应要求做到振捣密实,防止出现混凝土漏振和过振现象。保证混凝土密实,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混凝土对运输的要求 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均质性,避免产生离析、泌水、流动性减少等现象。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转运次数和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并且及时浇筑。距离比较远的应采用搅拌车运输,并且每分钟转鼓3~5次,现场搅拌站可用小型机动翻斗车、双轮手推车等。
混凝土的振捣 混凝土的振捣就是使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与密实的过程,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外型正确,表面平整光滑,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符合设计的要求。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振捣器应该距离模板5cm~l0cm,振动棒垂直快速插入混凝土内,每一个位置上的振动时间应保证混凝土获得足够的密实度,并将混凝土靠近摸板边的气泡赶出,但注意不能过振,防止混凝土产生分层,表面出现砂面。振动棒拔出速度要慢,保证振动棒周围的空气能够跟随振动棒引出。
伸缩缝和后浇带 为了防止混凝土因温度收缩而产生裂缝,需要在混凝土中切出一道道的施工缝以补偿温度应力产生的收缩。一般应该在混凝土初凝后临近终凝的时候人工或机械切出施工缝。对于大面积的楼板应该根据设计规范进行预留,在混凝土浇筑后两个月以上在对后浇带进行施工,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收缩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浇筑应该尽量避免大风和炎热的天气,夏天可以尽量在夜间施工;严禁在雨雪天气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应该连续不间断,以免产生施工冷锋,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质量。
(四)养护、保护
早期养护。刚浇筑后的混凝土尚处于凝固硬化阶段,水化速度较快,须采取覆盖保湿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因此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尤其在7d内始终保持混凝土湿润状态是防止裂缝出现的重要环节;成品保护。混凝土浇筑完后,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允许在混凝土表面进行施工作业;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后方可拆模,避免因拆模过早而产生裂缝。
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时间与自然温度、混凝土成分有关,当平均温度高于+5℃ 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材料对混凝土表面加以覆盖并浇水,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 l2h内进行,覆盖并浇水时间最少不得少于7d。当平均气温低于+5℃或混凝土的表面不便浇水时,也可使用塑料薄膜布养护和涂刷薄膜养生液,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的方法进行养护。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及蒸养法。
三、结论与建议
近几年来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现象的分析研究,加强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要想彻底消除裂缝现象,还需要设计、监理、施工及业主等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多方面的努力,加强管理,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随着当今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将会逐渐得到解决。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
上一篇:桥梁加固中碳纤维材料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