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3-02-22浏览:35次
【摘 要】本文以河南省南阳市皇路店镇阳光社区规划为例,介绍了如何在规划中引导农民集中到社区,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节约耕地,合理安排就业,探讨出一种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为代价的农村发展之路。
【关键词】引导,社区布局,提高设施服务水平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使我国“18亿亩地保有量”的问题更加严峻,在政策上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这种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流动性日益频繁,城市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也加速了农村自身的变异和居民家庭结构的转型,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广,使农村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且外出时间长,流动频繁且流量大,多数村庄都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尤其是山区和丘陵地区,空心村现象尤为突出,50%以上的村子常住人口不足30%。这些村庄人口少,设施落后,生活条件极为落后,如何正确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标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节约耕地,合理安排就业,探讨出一种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为代价的农村发展之路。
一、规划背景
1、中原经济区建设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下发,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战略地位,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地区之一。中原经济区将成为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要求“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 ”。省长郭庚茂也明确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农业的产业化势必带来农村生产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社会管理模式的改变。这就需要从战略层面去规划农村的发展。
2、河南省构建五级城镇体系
城镇化发展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我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五级城镇体系,以郑汴都市区为核心,其他省辖市为支点,县级市和县城为节点,特色中心镇和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结构,可以说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
3、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政策和河南省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的指导意见,建设厅配套制定了《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对全省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提供了直接依据,并拉开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序幕。南阳市初步确定了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其中皇路店镇阳光社区就是这100个示范点之一。科学规划不仅是指导阳光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指导水、电、路、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依据,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二、现状概况
皇路店镇位于南召县境东南部,南阳盆地北缘,是南召县唯一平原乡镇。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征战路过而得名。东与方城县广阳、博望两镇隔白河相望,南和卧龙区石桥镇接壤,西邻石门乡,北靠太山庙乡。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
明末清初时属古向城辖地,后改皇路店。1947年解放初,皇路店曾编为南召县第四区。1949年成立皇路店区,1955年撤区划为皇路店、王庄两个中心乡。1984年改为皇路店乡,1986年撤乡建镇至今。
皇路店镇域辖25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279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3299户,总人口56400人。
现有S333、S231穿镇区而过,焦枝铁路贯穿镇境东部,距许平南高速、南邓高速30公里、太澳高速15公里、南阳国际机场40公里,交通优势独具。乡村公路、村村通公路已经连通,交通十分便利。
规划范围位于皇路店镇西部,包括岗头村全部、郑庄村的杨树沟和梅子园自然村、褚庄村的张沟,共13个自然村,总面积6.39平方公里。
皇路店地处北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5℃。日照时数均为2030小时,无霜期210天左右,年降水量900毫米,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东北风,最大风力7级。
规划范围共有人口2435人,603户,耕地面积3042人。规划范围内共有13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自然村人口不到200人。
规划范围内用地主要以耕地和村庄建设用地为主,另有部分水塘和沟渠。村庄极其分散,规划范围内13个自然村共有人口2435人,平均每个自然村人口不到200人。
S333从规划范围中间穿过,各村庄之间联系不便,村庄内部基本为土路,阴雨天气,交通十分不便。
卫生室1所,为村级卫生室,另有村部等行政管理设施。岗头村无小学,靠近岗头村的郑庄村有一所服务于岗头村和郑庄村的小学。
2011年岗头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农作物方面主要有花生、大葱等。第二产业主要有花生加工业,其他还有少量养殖业等。
现状建筑均为农民自建房,形成1户或多户村民宅院形成的小组团,建筑多采用平顶形式,形态简单。
规划范围环境空气质量普遍良好,但区域内存在收获季节焚烧秸杆、部分地方焚烧垃圾的现象,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规划范围内由于无任何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均直接排放入附近的农灌沟渠,对水体造成极大的污染。此外,规划范围内虽有集中垃圾收集点,但普遍存在固体废弃物随意倾倒,造成低洼地带和水体内垃圾堆积的现象。
三、村庄迁并规划
以规划为先导,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按照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民生活、有利于农民就业的总体原则,有效整合城乡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居住环境,有效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整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力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二三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设施的规模效果与利益并且是影响农村中心社区人口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假设居民点人口较少并且分布分散则会使得设施的辐射半径内对设施的可行需求不足,可行需求的不足又会造成设施办事质量下降(如小学随着学生数的减少造成教师流失,教育质量下降)、资源浪费(如村中人数稀少电力、电信道路等基础设施还要通达和运营)。所以村庄人口规模的下限往往与设施的规模效果与利益紧密相关。
1、迁并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为实现皇路店居民全面小康,规划围绕河南省新型社区建设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农民生活宽裕为目标,以素质提高、乡风文明、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整洁为目标,以管理民主为保障,因地制宜,使各类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结合现实情况,合理、充分利用地势,同时兼顾较好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方便居民的生产生活。
(2)集中发展,集约用地的原则
社区布局遵循片区村庄相对集中发展的原则,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归并、取消自然村庄,村庄内严格控制土地使用规模,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完善社区的配套设施,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效率。
2、村庄整合
规划以阳光社区为基础,将规划范围内的13个自然村共2435人整合成为一个社区。
迁并后形成的阳光社区人口规模在2400人左右;按照《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标准》,阳光社区属于中型社区,且规划范围属于丘陵区,人均用地指标当控制在100m2/人以内。
四、产业发展规划
1、总体思路
鸭河工区位于汉水流域白河上游,南阳盆地北缘,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热量充足,生物生态环境良好。整个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皇路店镇以北为丘陵地带,可发展丘陵山区生态农业。且适宜种植花生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
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苗木花卉种植。壮大高附加值农业,形成以特色农林生产、花卉世界、畜牧养殖、旅游观光为主,农林产品加工、花卉交易为辅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丰富农业经济的方式,营造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
2、产业发展
(1)农业部提出的中国生态农业十大模式和技术
•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 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 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及配套技术
• 生态种植模式
•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
• 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 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 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3)产业选择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下,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国家农业部提出的十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结合规划范围的发展条件,可选择以下两种: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配置形成以风能、沼气为能源,实现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
发展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特色水果种植基地、生态禽畜养殖等。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指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生产农产品、改善环境质量,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结合农耕文化、水果种植、禽畜养殖,面向南阳市及部分周边城市市场发展。
可发展的观光农业包括:生态水果种植园,与农家乐结合的特色农耕体验区等。
农产品加工
规划范围有大量的花生种植,可利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产业发展方式:引进油料加工企业,发展花生油压榨业。
3、结合阳光社区产业现状及产业发展,规划形成4个片区的产业布局结构。
生态、观光农业区:规划范围大部额基本农田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养殖区:将各村庄整合后,根据规划范围的主导风向,在社区南部北部集中发展养殖区。
第二产业发展区(农产品加工区):位于规划范围东南部,紧邻S333,面积约12.68公顷。
旅游发展区:在规划范围北部、临近鸭河口水库附近区域,发展旅游服务。
五、劳动力与就业
规划期末社区总人口2435人,共有劳动力人口1544人。
1、产业工人
55岁以下且具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经过工区培训机构的技术培训,学习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转变为产业工人,可以在鸭河工区企业、乡镇企业、村级企业就业或其它企业就业。此部分人口700人左右。
2、产业农民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规划期内土地流转后,将产生大量的产业农民,他们仍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在农业产业区和生产区工作。按照人均5-10亩,则产业农民为200人左右。
3、三产服务人员
部分村民在社区配套生活区、工区及其他区域从事第三产业。此部分人在300人左右。
4、养老农民
55岁以上或无劳动能力的村民享受社会保障,乡政府办理保险补助,保障基本生活。此部分人在300左右。
结语
经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与调控,合理集中人口居住到社区,集中建设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农民合理安排。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作为最基层村庄的建设发展的依据,在引导农民积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思考》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思考
下一篇:论城市及县城防洪的对策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