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2浏览:12次
【摘要】慢性肾炎为临床常见疑难疾病,病机复杂,病情迁延难愈。《内经》肾“其主脾也”、“脾藏营”、“脾恶湿”以及“脾者主为卫”等“脾藏象” 理论 对慢性肾炎相关病变的中医 治疗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得到 现代 中药药 理学 的证实。
【关键词】 脾藏象,内经,慢性肾炎,治疗,应用,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慢性肾炎属祖国医学“虚劳”、“水肿”、“血尿”等范畴,以蛋白尿、血尿、水肿或高血压为主要临床特点,病情迁延难愈,后期可出现贫血、肾功能损害。《内经》虽无“慢性肾炎”的病名,但与其相关的中医理论却丰富多彩,其中“脾藏象”理论对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世界临床医学杂志《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CN 11-5511/R,ISSN 1673-6613)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1 肾之主脾也
《素问·五藏生成》在论五脏相克关系时指出:肾“其主脾也”。脾属土而肾属水,土能克水,故制约肾者为脾,即肾之主脾也。蛋白尿为慢性肾炎主要的临床表现。蛋白质为人体精微物质,其随尿液外泄理应责之于肾失封藏,原因在于“肾藏精”(《灵枢·本神》)、“主水”(《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然而,蛋白尿病机虽然为肾失封藏,却与脾密切相关,盖因肾之主脾也。《医经精义》曰:“脾土能制肾水,所以封藏肾气也”,表明脾能协助肾气封藏。究其医理,正如《医门棒喝》所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此外,《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表明脾气能主升清,防止谷气下流、精微下泄,有助于肾之封藏。倘若脾虚不能生化阴精以涵育肾气,无以升清致谷气下流,则肾失封藏,精微下泄,可使蛋白质等人体精微物质随尿液外泄。因此,慢性肾炎出现蛋白尿,伴见面色少华,纳呆乏力,腹胀便溏,脉弱等症,理应健脾以摄精。现代中药药理学 研究 表明:黄芪等健脾中药具有改善肾脏病理,减少尿蛋白量的作用。
2 脾藏营
“脾藏营”出自《灵枢·本神》,《灵枢·营卫生会》也云:“营出于中焦”,表明脾与营气密切相关。其中原由,《素问·痹论》指出:营乃“水谷之精气也”。营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水谷之精又赖于脾气运化水谷而成,因此,脾气健运,营气方能充盛。气能摄血,营行脉中,属于血中之气,具有统摄血液行于脉中,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此外,脾气主升,《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在《内经》“脾藏象”理论基础上提出:“脾宜升则健”。倘若脾虚营亏,中气下陷,气不摄血,血随气下,可致血尿。《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更明确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血液主要由营气与津液相合,变化而赤而成。倘若脾虚日久,营气化源亏乏,可致贫血。因此,慢性肾炎出现血尿、贫血,伴见面色萎黄,体倦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脉弱等症,理应健脾以摄血、生血。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党参等健脾中药可促进造血功能,使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党参等对凝血具有调节作用。
3 脾恶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在天为湿,……在脏为脾”。《素问·宣明五气》明确指出:“脾恶湿”。脾之所以恶湿,与其运化水液功能密不可分。脾气升运,方可将水液上输于肺,进而“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倘若脾气虚衰,无力运化水液,则水湿停聚;《医学求是》曰:“脾燥则升”,水湿停聚,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运化失司,水停更甚。水湿内停,泛于肌肤,则为水肿;上扰清窍,可致眩晕,血压升高;湿阻气机,气化不利,升降开合失司,水浊不泄而留滞,蕴而成毒,出现肾功能损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慢性肾炎出现由“脾生湿”,“湿困脾”所致的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病变,理应健脾与利湿同治,即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现代 中药药 理学 研究 表明:黄芪、白术、茯苓等健脾中药具有显著的利尿消肿作用;黄芪等还可降低肌酐和尿素氮,改善肾脏功能。
4 脾者主为卫
慢性肾炎病程绵长,“久病则虚”。《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因此,在慢性肾炎病变过程中,极易感受外邪,致使病情反复和进展。《医旨绪余》曰:“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表明防止外邪入侵,固护卫气至关重要。《灵枢·师传》云:“脾者主为卫”,由此可见,固护卫气理应重脾。脾之所以“主为卫”:首先,《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表明卫气来源于水谷,资生于脾胃。其次,《灵枢集注》云:“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表明卫气有赖于肺气宣发达于肌表以发挥护卫功能;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生肉,肉生肺”,脾土生肺金,脾气健运,肺气方能充盛,进而方能宣发卫气于肌表。再者,《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阴卫阳相互协调;脾失健运,营气不足,必然 影响 卫气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曰:“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正是在《内经》“脾者主为卫” 理论 基础之上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由此可见,慢性肾炎出现体虚易感外邪者,理应健脾以固卫,进而稳定病情。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中药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有效地抵御外邪入侵,避免“重感致复”。
《“脾藏象”理论应用在慢性肾炎治疗中世界临床医学杂志论文范文》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