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4-30浏览:28次
论文摘要:多年来,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或者说计算机教育)更多的是关注认知和技能方面,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理念的变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犹如三足牢固地支撑信息技术教育之鼎,使我们能更加深入地发掘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文化教育意义,使学生的各方面得以均衡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本文选自《信息化研究》。《信息化研究》期刊简介: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专注于信息化领域。面向政府高层领导和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领导,面向信息化产业科研、生产、流通、运营、服务等方面的管理、研发、营销人员,面向应用信息技术和产品等方面的各类人员,面向电子信息类大中专院校师生、广大信息产品用户以及关注信息化发展的各界人士。
2009年秋,我省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课程的一部分,首先在高一年级中开设,一年来,我们带着憧憬开始了改革的历程,虽然理想和现实不免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我们仍不能放弃对教学活动的完美追求,现就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我市一中、二中、外校在09年秋,都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一周一学时。我们用一学期的时间,基本完成了教学计划,能较好地贯彻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2010年春季,我们采用了由学校统一选定选修课程的方式开设了选修课,一中开设的是《算法与程序设计》,二中、外校开设的是《多媒体技术应用》。所有高一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参加了各级新课程培训后,开始了我们的教学实践。
通过学习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如下的认识。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五条基本理念,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一方面教师要深刻理会这些基本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观念,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应把这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合格公民。课程以打造基础,提供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石为要旨,因此,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技术能力培养方面,不必过于追求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而是要更注重技术思想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具备适应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信息社会所应该具有的伦理、道德、法律、法规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造平台。
《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也是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选修其他模块的基础。与以往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相比,基本改变了以技能和操作为主的教学体系,而是以义务教育学段信息技术的学习为基础,旨在提高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能力,从而形成个性化发展,提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在多个方面都与各选修模块相互衔接,这些内容在《信息技术基础》中只作简单介绍,目地是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对信息技术形成较全面的认识,使其产生深入探究的愿望,为学生继续学习相关模块做好兴趣和知识准备。必修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信息素养。
二、倡导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的解决,也是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问题解决过程;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定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个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来设计问题,把学习与社会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结合起来,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过程到方法,都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活动形式。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高中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倡导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反思自我,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设计切合实际的活动组织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孤立学习转化为新型的共同学习。
三、积极组织教学评价,努力做好学分认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有必修、选修都必须进行学分认定。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树立“教学—学习—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观,将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规划融入日常的教学设计中,使其成为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仅注重“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和规划转变为对“教—学—评价”过程的全面设计,确保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全过程”的促进作用。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时候,信息技术本身仍未真正得到重视,特别是在学生身上,几乎没有人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从一开始进行教学就应树立全过程教学评价观,并与必修、选修的学分认定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评价要能通过多种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学习,一个设计良好、实施合理的评价过程应是一个有效教学过程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并应与教学过程平行展开。
新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和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授课形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要不断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形式,使信息技术教学呈现出新气象。
然而,探索的过程是艰难的,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困惑,这些困惑、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总结。
《论通过什么方式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核心信息科技期刊网》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通过什么方式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核心信息科技期刊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