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行政法论文 发布时间:2014-12-22浏览:28次
【摘 要】大学生信仰受社会、学校、家庭、新媒体、大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影响,综合各因素,我们认为,对大学生主流信仰的培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社会环境的净化;高校教育的完善;大学生自身的调整
【关键词】北京论文,大学生,主流信仰,培育
当今世界,多种思想、观念、信仰并存,一元化的信仰状态已不复存在,社会信仰呈多元化状态。对大学生信仰的培育主要是对其进行以共产主义信仰为核心的主流信仰的培育。经调查与分析发现,大学生信仰受社会、学校、家庭、新媒体、大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影响,综合各因素,我们认为,对大学生主流信仰的培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社会环境的净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效益观念深入人心,金钱不仅成为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成为衡量人们理想信念的现实尺度。在这种背景下,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广为流行,而信仰、理想、信念相对显得苍白无力。受这一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盛行,在追求物质利益时忽略了精神世界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从而出现信仰危机。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信仰。
大学生的主流信仰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首先,占领社会文化舆论阵地,正确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
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应利用各种媒介,例如书籍、电视、网络等,建立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塑造美好心灵,宣扬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强阵地。其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长期执政、稳定执政致使党内一些同志淡忘忧患意识,自满情绪滋长,违背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严重脱离群众;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得过且过;组织纪律松懈,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等,这不仅给党的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的信仰取向。必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始终保持党员和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最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共同奋斗,实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让学生明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二、高校教育的完善
在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各角色中,学校教育居主导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仍然是影响大学生信仰发展的主要渠道,“两课”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引领大学生信仰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的信仰教育也出现不少问题与不足,如教育理念陈旧,教育内容跟不上时代要求,教育者自身的不足等。加强大学生主流信仰的培育,必须完善高校的信仰教育。首先,更新教育理念。尽管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迫于就业率的压力,过于关注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也是无奈的选择,但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清醒意识到,不管是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还是从大学生长远发展来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绝对不是唯一目的,甚至可以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才应居核心地位,而大学生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其次,改革“两课”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以往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如果仍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势必难以走出“两课”教学现状的困境,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两课”教学的新途径、新方式。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搜索各种资料。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必定会使学生感觉空洞乏味、无说服力,终因缺乏普遍的认同感而空泛化,因为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可能远远大于教师的信息量。教师应适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便利工具,运用案例分析,讨论等传统教育方式来对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影响较大,学生较为关心的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到“两课”并不是脱离社会的空洞理论,而是可以用来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有价值的科学理论。此外,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生活,走进社区,就关心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作用,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再次,提高教师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一些教师本身政治、业务素质不高,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缺乏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深刻分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尊其师而信其道”,一个有着远大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巨大精神动力的人,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产生正能量,对他人有正面影响,否则只会误人子弟,导致信仰教育的失败。最后,改善校园环境。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范围就是校园,校园文化生活的纯洁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我们应运用一切积极向上的力量来改善校园文化和生活环境,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健康的信仰教育环境。
三、大学生自身的调整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加强大学生主流信仰的培育,除了社会、学校等外在力量的努力与推动外,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与调整。第一,克服主观偏见的束缚。“两课” 教育实效性不佳,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除了高校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之外,大学生主观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有偏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部分同学在思政课的第一堂课就选择逃课。其中原因显而易见,既不是思政课枯燥,也不是教师水平太低,而是学生主观上存在偏见,认为思政课没用。“无用论” 既反映了大学生信仰的错位,也使思政课教育工作面临困境。解决这一现状,大学生必须主动克服主观偏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信仰教育。第二,摆脱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学生的信仰与家庭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大学生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的潜移默化。许多家长自身把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准则,不知不觉中孩子必然受到了影响,使得孩子出现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从而影响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大学生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克服家庭的不良影响,培养良好的反思与判断力,理性进行判断,深刻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主体性,从而建立结构合理和科学的信仰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正军.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2] 赵玉强.包头市大学生信仰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 李德宁.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北京论文当代大学生主流信仰培育的对策研究》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北京论文当代大学生主流信仰培育的对策研究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