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3-06浏览:21次
摘要: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学语文教科书, 大多是由精选而出的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组成,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涵。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也是师生审美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恰当地进行美育渗透, 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美、欣赏美,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为语文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
关键词: 期刊论文网,语文课堂教学,维纳斯,渗透
“随着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发展,审美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功能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了, 美育不仅成了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 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 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语文教师如果缺乏审美能力,备课就无法发掘出美, 讲课也无法传达出美, 课堂上很难做到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导致乏味地肢解课文,严重损伤语文课特有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恰当地进行美育渗透,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为语文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美、欣赏美。
一、烘云托月———品味作品的对比美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美学技法,在修辞上“对比”也称“对称”。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深浅、高低、悲喜、美丑、善恶、动静以及贫富的对比,来表现艺术的美。在白纸上画一个圆表示月亮, 这个月亮并不亮,如果在月亮旁旁边画上一抹云彩,它就亮起来了,这就叫做烘云托月,所用的就是对比的手法。 《岳阳楼记》中两段景物描写就是采用对比的手法:“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于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沚汀兰,郁郁青青。”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有力地表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最早记住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对比句子。这不能不说是对比美的功劳。因为两种形象,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给学生的震动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学生不仅理解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他们的精神。另外,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景色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赞赏,原因就在于他用对比的手法,把洞庭湖的秋天之色与春天之景对比起来写,阴与晴,昼与夜,动与静,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二、返璞归真———饱览作品的自然美 在文学领域,有的作品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有的作品则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就美学来说,“浓妆”也是美,“淡抹”也是美。然而,人们有时往往偏好于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情趣。因此,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美在课本中是随处可见的。 请看鲁迅的《社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作者手执智慧的彩笔,运用审美的观点,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夜景:闻到的是微风送来的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看到的是朦胧在水汽里的月色,踊跃的兽脊似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罩着红霞、缥缈得像一座仙山阁楼的戏台,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的航船; 听到的是悠扬宛转的笛声, 夜渔的老渔夫的喝彩声。这些富有立体感、节奏美的语言,把江南夜景写得有声有色,高低相连,远近相间,展现了景物的形态美、朦胧美、静态美、动态美,充满着生命跃动的活力。这既是一幅色彩绚丽的自然风景画, 又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社会风俗画, 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心旷神怡,陶醉在美的意境中。一路欢乐,满船笑语,浪花与歌声齐飞,红霞和渔火辉映,人在画中行,景美人更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故乡“仙境”船的景物描写和少年时代与农村孩子的友谊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以情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有力地衬托了农家少年诗情画意般的生活和冰清玉洁的品质, 借以表现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三、出神入化———领略作品的联想美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有时在产生某种感觉时,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兴奋。这两种不同类的感觉的兴奋相互联系起来就是联想。比如看到红色、橙色会引起温暖的感觉;看到蓝色、紫色就会产生清凉的感觉。人们通过心理的习惯作用,可以由颜色联想到温度,由声音联想到形态,由冷暖联想到轻重,等等。这种心理现象应用到文学创作,就会产生美的效应。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运用联想,不仅给读者上了一堂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课, 也给读者上了一堂很好的美学课。课桌上的圆体字帖“法兰西”“阿尔萨斯”小弗郎士把它联想成“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教室里的人们正在认真专心地画杠子,小弗郎士联想到“好像那也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小弗郎士联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作者借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借孩子之口,运用联想,讽刺了敌人,对破坏祖国和平的敌人表示了无比的愤慨,抒发了对和平生活、对祖国的珍爱和眷恋。作者尤其是在小弗郎士的感觉上、对韩麦尔先生的联想上描写得极为深刻。“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是由小弗郎士的实体幻觉出来的,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他,激励了他,教育了他。他从心里佩服韩麦尔先生,崇敬韩麦尔先生,热爱韩麦尔先生,所以他觉得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作者借助联想的手法,把韩麦尔先生的品格形象化了。这就是美学上联想的效应。
四、启人深思———感悟作品的哲理美 文学不仅要有感性认识,还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深入情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美会令读者叹为观止。比如读到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会领略这样的哲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又如读到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得到这样的启示:不要被曲折所阻挡,勇敢地走进曲折,定会到达新的天地;读到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会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而《紫藤萝瀑布》活泼可爱、热情奔放的紫藤萝花不仅使作者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活的喜悦,更重要的是由花联想到人,引起她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让人在紫藤萝命运的回溯中能感到历史的沧桑。花开花谢联系着人生命运的浮沉, 花荣花枯交结着时代社会的兴衰。至此,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时代更替,象征精神涅槃,象征美的不灭,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礼赞,是抒情主体的心灵之光对自然之象的烛照与感应,是她对生命活力的呼唤, 是身心遭劫后寻求感奋勃兴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
海明威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这条原则同样也适用于语文教学。当教师能用哲人的睿智、诗人的眼光、孩子的童心牵引着学生去发现、感悟冰下的八分之七时,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艺术了。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用心去教,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完美地把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相联系, 奏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情与美的和韵。
《期刊论文网语文课堂教学中“维纳斯”的渗透》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期刊论文网语文课堂教学中“维纳斯”的渗透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