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9-23浏览:26次
摘 要:“同题异构”就是同一课题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构建。通过“同题异构”,不仅让授课老师彰显自己的个性特色,也让听课老师在比较中探索高效政治课堂的模式,从而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关键词:教学;政治;高效
在一次区教研活动中,围绕“同题异构”的主题,我和徒弟就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五课“人民代表大会”开设了两节公开课。
课例一:
老师通过两个问题导入新课:三月份召开的两会是哪两会?今年是第几届?然后展示小组观察报告(学生在课前搜集准备相关资料,做出的PPT),接着老师播放全国人大开幕到闭幕的一段视屏,让学生根据观察报告,自学教材P55—56探究讨论如下问题:(1)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2)通过报告,你能体会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什么?这次会议中人大行使了哪些职权?学生3分钟看书后,老师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讲授完教材的第一个目题“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在讲解教材第二个目题“人大代表”时,再次展示小组观察“人大代表篇”的PPT,包括江苏代表团的提案等,让学生思考:人大代表行使了哪些职权?其中通过申纪兰的事例讲解了人大代表的义务。最后通过一个合作探究“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结束新课。
课例二:
我通过一道计算题导入新课:1339724852÷2987=?学生算出结果约等于448519。接着问:这些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当学生了解到448519人中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时,我选取连任55年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的典型事例,展开本课的第一个探究:(1)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什么能成为共和国唯一的从一届连任至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2)人大代表是怎么产生的?每届任期多长时间?(3)作为人大代表应肩负哪些职责?有哪些权利?从而展开教材第二个目题的探究与讲授。
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时,先播放一段“走进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视屏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展开本课的第二个探究:(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常设机关?(2)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3)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及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4)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哪些职权?从而展开教材第一个目题的探究与讲授。接着通过一个“热点探究”既概括了本课的主干知识,同时为下一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了铺垫。最后通过一个活动“角色模拟”让学生模拟选区人大代表并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
两节课例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置以及有些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由于在导入新课、材料的选取、探究的设计以及方法使用上的差异等,使课堂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一节课例体现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第二节课例则体现了政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那么如何实现从“有效”向“高效”的飞跃呢?
一、课堂导入要出其不意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场白能迅速集中听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出其不意的课堂导入便会收到这样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出其不意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探索知识的享受活动。第二节课例的导入,以一道计算题导入新课,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呈现了大量的信息:第六届全国人口普查的全国人口数、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数、江苏省全国人大代表数,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四十四万多人中才产生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可见全国人大代表的责任重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三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意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
二、教材处理要大胆创新
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一直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而我们许多老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表现在: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从尊重教材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但从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来看,却存在照本宣科之嫌。科学地构建整合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不仅反映教师的课改理念,也彰显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在本节课的讲授中大胆创新,打破教材的原有结构顺序,先从第二目题“人大代表”讲起,沿着“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展开,自然流畅,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三、事例选用要精雕细琢
例证法几乎是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但事例的选用一定要精雕细琢。同样的事例,因为选取的信息和设问的角度不同,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两位老师都用了申纪兰这一事例,在课例一中,教师给学生呈现的是申纪兰的一张照片,然后问学生知道这是谁吗?接着就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开始讲解。而我在使用这一事例时,先呈现申纪兰的照片,同样问学生是否认识她,然后用高昂的语调说“她就是共和国唯一一位连任55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接着又问“同学们想知道她的故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将剪辑整合的关于申纪兰的典型故事通过文字呈现给学生,紧接着展开本课的第一个探究: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什么能成为共和国唯一的从一届连任至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这样经过精雕细琢的文字剪辑和问题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使学生对申纪兰这一人物敬佩不已,从而领会作为人大代表身肩的重任。
四、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难易适度的设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创建和谐课堂,进行师生信息、情感的交流,同时也体现出教育的民主性。而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中,有的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都能知道。有的难度太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最终使学生丧失信心,不愿参与。
在引导学生如何审题的基础上,一步步引出相关答案。这样的问题设计既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凸显了时代感。也提升了学生归纳概括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审题解题的能力。
实现从“有效”向“高效”的飞跃,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让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实践,不断积累。
《如何实现从“有效”向“高效”的飞跃》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如何实现从“有效”向“高效”的飞跃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