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艺术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6-06-04浏览:24次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以两种风格迥异的形式为起点,经过几代歌剧表演艺术家的不佣探索,借鉴中外表演艺术之精华,逐渐成长为兼具民族特性与世界特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在歌剧表演中的新建设方向有哪些呢,如何来促使现在音乐教学进步呢?文章是一篇音乐教学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歌剧导演、表演人才的歌剧学院。很多青年歌剧演员都是从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毕业后直接到歌剧团体参演歌剧。工作后在演剧实践中才开始不断摸索和学习,造成很多青年歌剧演员“只会唱不会演”的缺憾,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歌剧和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回顾中国歌剧表演的历史,从中总结老一代歌剧表演艺术家的宝贵经验,可以对中国歌剧的表演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对于当代青年演员的学习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歌剧,表演史,音乐教学论文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一) 研究的缘起
选择这一课题,首先源于我个人学习和实践的经历。参演中外歌剧的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歌剧艺术是以演员的歌唱为主导,结合戏剧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示戏剧情节的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演员的表演在歌剧表演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表演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部歌剧的成败。在歌剧排演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中西方歌剧表演艺术在表滨形式和美学原则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自己多年学习西洋“美声唱法”,故而在中国民族歌剧的表演中遇到很多困惑:如何运用西洋歌剧的“美声唱法”更好地展现中国歌剧的民族风味?怎样的歌剧表演才能够满足国内外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国歌剧要想在世界舞台占据一席之地,应当采用怎样的表演形式?围绕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回顾、梳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历程,从老一辈歌剧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中吸收经验和教益,在学习研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其次,是源自笔者对如何推动中国歌剧发展的思考。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兼具中西方文化艺术精华的中国歌剧,己成为传播我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中国歌剧尚未走出低谷,正在为生存和出路而挣扎。作为一名歌剧爱好者、歌唱者,我祈望中国的歌剧艺术能够再度繁荣,更希望中国歌剧能够在世界歌剧舞台占据一席之地。而要实现这一愿望,我们需努力探索并找到中国歌剧的发展规律,科学确定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路径,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歌剧表演人才,使中国歌剧表演艺术为国内外观众所认可,从而推动当代中国歌剧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幵对中国歌剧表演史的系统深入的研究。“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二) 研究的价值
研究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近百年的历程,总结几代歌剧表演艺术家的经验,揭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规律与特性,具有多重价值。其一,丰富中国歌剧史的研究。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演员的时代已经来临。他是剧院的首席人物,……歌剧不仅需要优秀的演唱者,而且需要优秀的演员。戏剧艺术和声乐、音乐艺术应当是和谐一致的” 。的确,歌剧演员在歌剧表演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歌剧一度创作所设定的内容、形式、风格,主要是由演员的二度创作加以实现,一部完整的歌剧史应当对歌剧演员的表演艺术有详实的记录。在现今中国歌剧理论界,对于中国歌剧表演史的研究严重不足,亟待今天的研究者们去改变这一缺失状况。其二,本论题研究有助于充实歌剧表演学的研究。目前在我国歌剧界,歌剧表演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无论是对歌剧演员创作内外部规律的认识,还是对歌剧表演发展的历史把握,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梳理、研究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表演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其三,在当前中国歌剧表演实践中,有些青年歌剧演员只注重声乐演唱,而忽视或不擅长戏剧表演,这反映了我国歌剧表演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
音乐教学论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艺术期刊论文投稿,是一本学术类期刊。一向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推介中外音乐史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作曲指挥理论,声乐、器乐表演理论,音乐美学,国外音乐论著选译,国内外音乐创作、研究、表演评介,电子音乐,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经验介绍及音乐动态等文章。适合专业音乐工作者及音乐爱好者阅读。
第一章从多元探索到两种形式的确立:探索期与生成期(1920-1949)
第一节文化、政治背景
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和西学东渐的发展态势,备受西方强国欺辱的中华民族掀起了反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中国人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幵始了奋力追赶西方现代文明的进程,民众的世界观、审美方式都开始逐步向西方靠拢。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1858-1927)最早提出了 “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因此要“远学德意志,近效日本,以定学制”",办新式学堂并开设乐歌课,为图国家强盛把文艺作为社会改良的利器,用艺术教育开启民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杂志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倡导引进西方文明,宣扬反帝反封建主义的思想。之后的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戏剧改革运动也随之开始。从1917年3月到1919年3月,《新青年》杂志中几乎每一期都刊有文章专门讨论戏剧问题。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纷纷着文声讨旧戏,主张顺应时展,建构新戏剧观。周作人认为旧戏思想内容庸俗,振杀了人性,有害于“世道人心”,艺术性低劣,没有存在的必要。胡适主张全面采用西洋近百年来发展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扫除旧日的种种“遗形物”,如此才能根治旧戏瘤疾,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文化界有识之士纷纷把眼光投向了西方戏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的中国歌剧的探索,最初便出于美育的意图。着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积极倡导社会教育,注重教育的平民化和普及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为近代中国提倡并推进美育的第一人。他看到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良好的教育不可或缺的,并主张“舍宗教而易之以纯粹之美育”,即美育可以陶养人们的情感,使人有高尚纯洁的人格,活拨敏锐的性灵,逐步培养成文化进步的国民。为了实现美育救国复兴之梦,蔡元培在北大倡建了一些音乐、美术、书画组织,这些组织活动影响广泛,意义深远。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和“平民教育”理念的感召下,中国歌剧幵始萌芽,出现了以黎锦阵儿童歌舞剧为首创的新的“戏剧”表演形式,开启了中国歌剧历史的第一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反抗侵略,救亡图存的危难形势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西化”潮流渐渐平息,代之以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抗战力量为主导的抗战文化在全国各地骤然兴起,在文艺界则出现了极为热烈而广泛的抗战文艺运动。文学、戏剧、美术、电影界的专家们面对高涨的民族抗日情绪,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文化活动中。在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各种抗战作品大量出现,戏剧、音乐、美术、诗歌、文学等都冠以抗战字头,采用灵活便捷,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宣传抗战、组织群众、鼓舞士气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当时国民党放松文化专制政策有直接关系。抗战伊始,国民党及其政府迫于抗战形势压力,又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对原来的文化专制政策有了一定的松动,这就使得抗战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1938年3月国民党制定的《抗战建国纲领》昭示了在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准则和法令范围内,保障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等原贝IJ。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各省市推进音乐戏剧教育要项》,责令各地教育机构置办音乐戏剧教育。在这一时期,不论是国统区的民族进步文化团体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组织的文化活动,都开展的非常活跃。但是,自1941年开始,国民党的文化专制政策却更为强化,抗战文化尤其抗战文艺的活动又受到了极大限制。据史料记载,1942年4月至1943年8月间,禁止上演的剧本就有160部,其专制程度可见一斑。
《音乐教学职称论文中国歌剧表演新建设方式》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音乐教学职称论文中国歌剧表演新建设方式
上一篇:论数字艺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