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语言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0-11浏览:50次
文章是一篇语言类论文,主要讲述了语言和思维的思考管理应用措施制度发展等等。本文选自:《语言教育》,《语言教育》的办刊宗旨是:以英语为主、其他语种为辅,开展语言和语言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关注语言教育领域的宏观战略、策略问题和微观教学法的研究,促进各语种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发展。
摘要:虽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界研究者的焦点,但通过对神秘数字“七”的非数字意义的探究,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阐释和研究得到了新的启发,在看待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时,我们应该看到一些文化,宗教,历史的因素,这对历史和自然的研究也是一种新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思维,文化发展,语言论文
数词从最开始的发明用来表数,到后来的文化意义发展历程中,其文化意义的形成与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维习惯有关。数字“7”具有宇宙数字性质,它包含了宗教和神话意义,在不同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原因可能在于它体现了宇宙运动及人类生物节律。如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大概是(7正负2) 个单位,它在人类记忆系统中有着奇妙的含义(Cowan,Morey,&Chen,2007),因此Mille(r2003)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 “7”具有神秘的作用,对数字的解释与人的认知有着密切联系。“7”所体现的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它是人们对空间方位进行划分的依据(刘道超,2003)。数字符号作为语言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的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记录着人类认知世界的成果。
对于“同语言的人们对自然的解释是一致”这一假设首先应该设在“一个国家中不同民族的语言是相同的,尽管这种语言中可能包含并不影响相互沟通理解的多种方言”这一前提下。因为倘若一个民族(例如纳西族)的语言与这个国家的标准语差异多于相同的话(纳西族的东巴古文和东巴文化),我们就不能判定一种语言约束下的民族文化也会产生较大差异。如果说方言并不作为一种单独的语言对待,而是属于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变种”,那么我们可以假设这种语言约束下的民族文化应该大体相同,或至少价值观世界观是一致的。
作为思维的载体、现实的抽象化,语言是以话语的形式表现人类精神活动的,它最能反映人心的社会事物。由于文字同思维联系的基本类型是:“思维——语言——文字”, 书写符号或图形,通常表达语言的某种要素,最原始的图画文字只表达言语的内容。汉字是“以形为本”的思维理念,把字形作为字的根本,而西方拼音文字是“以音为本”。另外,汉字的逻辑性强,其灵活地组合和符号的次序如数字规律和明确的进位概念,十个数码能表一切数值。汉字本身具有音、形、义三个要素,通过对数词音、形、义的联想,数词被赋予新的文化义。
汉语的一个音节一般是多义,这为语音联想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数词是由一个汉字构成的,因而人们往往通过汉字的形体联想到相似的事物,从而得到数词的文化义。有些数词的文化义是通过古文字形联想产生并一直流传下来的;有些则是通过现代字形联想而得到的。另外,汉字的某些数字很早就与古代的占卜等习俗纠缠在一起。这些数,往往在宗教仪式、神话传说、历史和文化的诠释乃至艺术作品中作为结构要素而反复出现。
地域历史的不同对民族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不同民族对数字文化的理解的不同。传统中国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认识事物时趋向求同性和意象性,因而中国的吉数比西方文化多得多,汉语对于数词的文化意义内涵领悟的更加深厚,更注重“意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性、实证性、求异性、逻辑性,其要求思维精确,逻辑推理方法严谨、周密,认知态度科学、精确、明晰。
在数字上,西方文化更注意数字的精确性和实用性,更注重语言的“形合”,这也是英语中表吉凶的数字没有汉语多的原因。因此,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表征: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形象和辩证思维;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对立差异既是“人文性”与“科学主义”的相互对立。
数字最早起源于自然,对神秘数字的不同阐释源于人们的原始思维,人们获得对宇宙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直观认识后对现象具体数字化,从而数字赋予神圣的象征意义。对数的禁忌与崇拜最早源于人类的宗教信仰。通过对数字的崇拜与禁忌,反映了集体表象的肯定或否定的信仰行为。而对数字“7”的神秘力量的崇拜最早可追溯到这些民族对天体的崇拜。在这些民族的原始观念中,天是作为一种天体来崇拜的(张竞艳,2008)。例如突厥民族对于“七层天”的想法是来自于对直观的天和天神的崇拜。人们对于星和星神的崇拜也与“七”有关。
在民间,人们最崇拜的是北斗七星,因为他们发现北斗七星具有指引方向,计算时间和判断天气的功能。这种思想世代相沿,最终积淀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生成性的原型数码观念,或“集体无意识”(吴永昇,2004)。原型是人类没有经过意识加工的心理内容,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历代累积的心理经验。这种意识保存在神话、传说、仪式中,是人们保存在个人文化中的对身份认同的标准,是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的意象和模式。在对数字的意义联想时,人们将其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在头脑里引起神秘印象,并赋予特殊意义。
对数字意义的阐释不同可能是由于两民族的语言原处于同一个母语,或是由于文化模仿的结果。这要涉及地理环境、族群的移徙和交通以及文化现象存在的先后时代等等因素。有的学者认为,地理上毗邻的各民族间难免会互相接触,如货物的交易、族属的交往之类,也就不免有习俗或思想的交流,即文化的传播,从而也就会促生文化的类同现象;反之,如果文化类同现象发生在地理上隔绝的民族间,则这种现象或可能是由于人类心理的同一性和环境的共同需要,而分别独立发展出来的结果。而西方的一些哲学家认为“数”的问题是解决万事的始源,有些流派的哲学家还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因此哲学上对数的认识的不同,也是造成数字文化差异的原因。
《语言和思维新管理制度方案》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语言和思维新管理制度方案
下一篇:语言学中汉语多义词应用方式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