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2-04浏览:48次
文章是一篇教学论文,主要讲述了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事项要点等等。本文选自:《现代教学》,《现代教学》立足上海,辐射全国,以多维的视角,介绍和探讨课程教材改革中出现的新理论、新经验、新动向、新问题;以案例的研修,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专业的指导,帮助教师认识专业发展的规律,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以全球的视野,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世界范围内课程教学发展的动态信息。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主要途径是通过潜在的意识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活动为基础进行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心理健康以及其他养成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手段。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文化素质,素质教育,政治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论文
1、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文化素质就是文化在某特定个体行为上体现出的稳定的品质。文化素质在充分呈现个体内在修养的同时,通过其行为展示其身心、精神等多方面的潜在能力,也是其知识与情感、能力、行为等综合能力表达。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思想塑造品德,进而指导受教育者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使他们形成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转化和塑造一个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创立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验以及人类社会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实践素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2、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
2.1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要点有三:第一,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极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受教育者应该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守法纪的意识,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人文和理工科学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育人”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本质是“通识教育”,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界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培养人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具有相似性。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在教育方式都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对学生的教育都不能依靠生搬硬套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需要以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二者都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将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要点有三:首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地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核心影响着其他素质发展,文化素质虽然是基础,但受到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其次,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有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传授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心中正确的政治方向,防范错误的意识形态与思想侵蚀。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侧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最后,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
2.2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所涵盖的知识面广泛,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受教育者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谈得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的根源和先导,它在无形中以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达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持续性的、更为有效、更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能达到教育效果,更加深远地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其次,文化素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本质的体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则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涵,一个民族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对其成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某项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而需要采用综合的教育模式。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其主导文化的繁荣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涉及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存在和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的政治观念要被社会成员认可,必须要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前提。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将社会主导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基础保障。
第三,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的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包括了多学科的文化知识。文化素质教育中关于思想道德与理智情感的这些基本观念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高层次文化知识的根基。人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创新,并将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修养,从而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例如通过对国家历史的讲解,可以增进受教育者对本民族的了解,培养受教育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升华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感教育恰好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效方法。比起单一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情感教育更为直接、强烈,收到的效果也更好,积极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四,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动摇。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人的文化知识素质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举足轻重。所以,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一项必要举措,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文化素质修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如果一个人连基本文化知识都没有,也就谈不上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3、借鉴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首先,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人本观念”,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大力发展以教育者为本,以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为本,以全方位开发教育者潜力为本,和以大众教育为本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启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获得全面发展,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需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确立受教育者主体性是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同时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多样性。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兴趣自由发展,一定要通过专属的个性教育去培养。
其次,借鉴文化素质教育“情感教育观”,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共情”的观念。素质教育需要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爱护受教育者,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情感教育正是根据这一理念,在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关心受教育者情感以及思想,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受教育者人格修养和道德素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共情是指人际场合中产生的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教育者要特别注意受教育者的情感动向,与受教育者产生共情,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以情感人,让受教育者内心情感受到感动。
第三,借鉴素质教育差异性理念,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观念。差异性是文化素质教育思想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文化素质教育主张受教育者全面且个性发展,其主要依据是必须遵循重视受教育者的差异性。经实践证明,树立教育的差异性观念,即“因材施教”,对于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多年来总结的成功经验,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使人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但是,人各有异,人的思想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产生来源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教育者不能要求所有人的思想都能一致。
《文化素质教育新改革战略》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文化素质教育新改革战略
下一篇:基础教育改革新战略措施方针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