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美术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8-08-04浏览:28次
释比是羌族宗教祭司,是羌文化的传承者。释比文化是指由释比参与推动的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精神生活、文化艺术、行为习俗乃至人生礼仪等所表现出的文化现象,是羌族宗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文化象征符号视域下,羌族释比文化可持续性保护研究是针对羌族保持自身文化传统,传递文化发展动力,展示民族精神风范而展开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此进行研究,有利于唤起羌族人民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积极投身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艰巨事业。
《山东艺术》(原:音乐大观)(双月刊)是由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山东省文联主管、主办的艺术类期刊。2016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37-1510/J,国家标准刊号ISSN1005-4626。大16开,全彩精印,双月刊双月出版,全国发行。
我们有时如此纠结于一个民族文化的现状,推崇它曾经拥有的绚丽与多姿,惋惜它今日的惨淡与凋敝。我们甚至费尽心思地想要探究个中究竟,希望得出一个心满意足的答案来安抚我们内心的好奇与神往。然事实并非如我们所思,民族文化其实安然如故,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往昔与今朝,安放在我们对民族文化做出判断的思维端口。故我们需要的是对民族文化有恰如其分的了解与阐释,使民族文化在文化主体行之有效的努力之下焕发其原本的风貌特质,展示其持久永续发展之魅力。从这一思维端口介入,羌族释比文化最能让人产生漫天遐想与无垠思绪的是羌族那久远的和特定的语言、村落、建筑、服饰、生活、传唱、风情、神话、传说、信仰、习俗、礼仪等,它们是羌族文化的特定标记或象征符号。这些文化象征符号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赋予羌族释比文化神奇厚重、璀璨夺目的文化表现与精神分享。故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借文化象征符号所能给予我们的愉悦,从文化象征符号的一般意义、文化存在符号意境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规定性、文化变迁符号衬托下的羌族释比文化处境、文化阐释符号语义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走向等视角,对羌族释比文化可持续性保护研究做一尝试性的论证分析。
就民族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言,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其文化模式一旦建立起来,就必然有一种要保持下去的倾向。这就是说,人类是不会轻易抛弃自己认定的并与自己融为一体的信仰习俗和文化偏好的,除非当处于某种特殊的环境中不得已而为之时,那也是在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可见,文化有着如此顽强的粘着性,以致任何强制改变的尝试都会遭到人们在精神上的拒绝。总之,大多数个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深深地陷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之中[1]98 。文化的这种特质表明了文化沿着自身成长的轨迹持久进步和永续发展的规定性,同时也为我们把握和推进文化保护的可持续性目标提供了依据
具有的这种规定性实质就是文化存在在社会意识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表现,也就是说一种文化之所以能保持自身的同一性而存在,正是因为这种文化自身的特性所致,这是文化之谓存在的先决条件。然而,文化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的逻辑结构是符号。20世纪瑞士享负盛名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曾郑重指出:“语言的问题主要是符号学的问题,我们的全部论证都从这一重要的事实获得意义。”[9]39 此意十分明了,语言的符号学意义,关系重大。由此推论,作为符号学现象的文化,文化的每一方面都变成语义单位。在文化里,每一实体都能变成一种符号现象。文化完全可以在符号学侧影的笼罩下进行研究[10]32 。
羌族作为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其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古老为世人称颂。羌族所有保持至今的文化,就是用羌族语言和一串串标志羌族远古文化传统的符号标记记录下来的符号。这种符号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的符号表达,即一个古老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传统。在此文化传统中,羌族释比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是羌族文化传统符号的象征。如果我们想象用诗意般的语言来描述羌族释比文化,我们下意识地可以使用的词语莫过于“传说”、“神话”、“象征”等这些最能体现羌族释比文化的幽幽古风与慢慢情怀的符号指称。其中“神话”的原型是“传说”,“传说”的意义是“象征”,“象征”的旨归是“符号”。羌族文化传统在此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中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赋予羌族社会生活应有的文化特征。我们也不难想象,传统在我们的记忆中历经千百年的翻转变化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这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的损毁、消磨与破坏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心对于传统的隔膜与现代社会的冲击。我们故此希望在拂去历史尘埃的努力中还原传统的本来面目或重塑传统应有的张力。
羌族文化传统的真正意义何在,或者说我们该以怎样的思维视角去认知羌族的文化传统。虽然我们认定羌族释比文化是指由释比参与推动的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精神生活、文化艺术、行为习俗乃至人生礼仪等所表现出的文化现象,是羌族宗教文化的
12
核心内容,这在文化符号的解释作用上是符合逻辑的推理,但不能据此认为释比文化就是羌族的文化传统,羌族文化传统应该有其更为深远与厚重的文化内涵。我们不妨这样认为:“羌族从远古文明中走来,具有悠久的神话历史和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然而,其历史文化以口述记忆为主要传递手段的独特的文化心理特性,神话必然是深深烙印在这个古老民族身上的一种文化记忆。”[11]在此意义上讲,神话承载着羌族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记忆,传承着羌族的文化传统,神话是传统的代名词,或神话是传统,是符号,神话传统是羌族文化传统的象征符号。故“取消神话,对它斩草除根,将意味着精神的贫瘠。”[12]192 因为“在神话中,人将其最深沉的情感客观化,这些情感在他眼中,似乎已具有一种外在的存在。然这种崭新的客观性自始至终都在人格化的范围中。”[12]119 羌族释比文化作为羌族文化存在的表现形式,贯穿其中的是羌族人格化的神话传统,它规定着羌族文化按其自身特性发展的轨迹,并赋予羌族人民崇高的文化表现力和文化自信心理。脱离神话传统的羌族文化不符合羌族历史的逻辑发展,同时也与羌族文明的起源传说背道而驰。
三、文化变迁符号衬托下的羌族释比文化处境
评述
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历史活动的产物,是人类道德的、宗教的、生产的、技术的、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哲学的思维活动及其由此产生的行为活动的智慧结晶,或称精神积淀,具有其厚重性、恒定性的特征。但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类依赖的技术、经济、政治、社会组织以及行为准则发生变化时,文化首当其冲地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中赋予自己特定的含义,文化变迁的内涵由此具有特殊的定义。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托马斯·哈定(Thomas Harding)指出:“毋庸置疑,文化是人类的适应方式。文化为利用自然能量、为人类服务提供了技术、以及完成这种过程的社会和意识方法。从经济、政治或其他方面来看,一种文化同样适应于其他文化的社会背景及其环境的超机体部分。文化是从事某事、使人类生命及其自身不朽的组织。根据逻辑和经验的必然性,随之
的东西。寻求符号的规律,即是找出相似东西。存在的基本原理,即是对它们的解释。”[14]43 - 44 这是对符号及其阐释功能的经典解读。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大师列维 - 斯特劳斯(Claude Levi - Strauss)则从神话思维的认识角度对神话得以产生的语言做出了深入剖析,指出:“不论人们对神话得以产生的那个民族的语言或文化多么无知,神话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个读者看来仍然是神话。它的实质不在于它的文体,它的原始的音乐,或者它的句法,而在于它所叙述的故事。神话是在一种很高层次上活动的语言,在这一层次上,意义成功地‘离开了’它赖以滚滚前进的语言基地。② ”[15]37 - 38 列维 - 斯特劳斯(Claude Levi - Strauss)是想道明语言作为符号文本
在阐释神话语体及其意义方面的重要作用,离开语言的神思,任何民族的神话思想都不可能飞升。意大利著名语言学家、法学家和美学家鲁巴蒂斯塔·
维科(Giambattista Vico)也曾指出:“在人类制度的本质中,必定有一种为任何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语言,它毫无例外地抓住人类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事物的实质,而且以形形色色不同的变化来表现这种实质,一如这些事物本身可能具有形形色色不同的方面一样③。”[15]6 这里维科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指明语言在阐释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就此而论,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文化阐释符号语义中羌族释比文化的未来走向或发展前景。
首先,岷江上游羌族生活在民族学与民族史学术上所称藏彝走廊上,这条走廊至今还积淀着氐羌系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存,保留在他们的语言、信仰、文艺、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在西南六江流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羌族释比文化传承之地,岷江上游是氐羌系民族的羌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羌族释比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具有独特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文化类型。开展岷江上游羌族释比文化可持续性保护研究,对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2008 年11 月14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6]2 。
随后,四川省文化厅编制并发布《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17],这表明国家高层各部门已非常重视羌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对于自身文化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羌族释比文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鲜明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生态观,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8]23 - 24 。党中央这样高屋建瓴的布局对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发展、繁荣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政治引领作用与学术推动作用。因此,在学术上展开对岷江上游羌族释比文化可持续性保护的研究,是积极参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再次,以文化传统符号的象征意义来审视羌族释比文化,藉以羌族村落为中心形成的羌族释比文化生态环境状况的考察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羌族释比文化可持续性保护的方法,有利于唤起羌族人民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积极投身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艰巨事业,调动羌区地方政府保护羌民族古老宗教传统的积极性,也为国家民族宗教管理部门保护羌民族宗教文化提供决策依据。最后,以羌族村落为中心探讨羌族释比文化的保护路径,实质上是对诸如房屋、碉楼、神林、神树、神山、祭坛、白石等这些构成羌族村落的基本元素符号或文化象征符号的区分与尊重,这对于推动羌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具有示范作用。由此形成的对羌族释比文化的重点保护、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的整体性保护措施,有利于维护羌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羌族特定的生活、传唱、风情、信仰、习俗、礼仪等文化符号,促进羌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结 语
一种文化要真正保持下去并发扬光大,这种文化以及它的成员就必须坚信他们的文化的独创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其他文化。而只有在文化处于有限的交流的情况下,某种独特的文化才能有所发扬。我们现在面临的威胁是,将来我们仅仅是的消费者,我们能够消费来自世界上所有地方的础,丢失自身传统文化的民族,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各种文化的任何产物,但是我们自己却失去了所有 信皆是无本之缘,该民族也再难获得在社会发展中的独创性④[19]83 。由此可见,文化象征符号视域下民应有的地位与影响。由此论之,此种不利影响表面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保护意义深远,对此进行深 看来是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传承的危机,但其折射的入广泛的研究则是一项极具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的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有益工作。诚然,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 只是释比、东巴、毕摩等民族文化传承者未尽的事精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或掌握民族文化要旨内涵、业,而是每个社会成员或全社会必须负起责任的事精神实质、思想精髓的耕耘者,本着一以贯之、一脉 业。正如维特根斯坦(Johann Wittgenstein )所言:相承、一丝不苟、一如既往的精神和态度去播种民族 “一种文化犹如一个大型组织。它给每个成员分配文化未来发展的种子,这是民族传统文化持久永续 一席之地,使这些成员按照整体精神进行工作,按照发展的内在使然。故全社会都应该十分重视民族文每个成员给整个组织作出的贡献来衡量他的力量,化传承者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他 是完全公正的。”[20]8 这或许是文化赋予并区别于动们的社会职能变迁对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变化的影物的社会的人的应有的责任,而我们也应该理所当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基 然地安放好自己的位置。
注释:
① 笔者据 2017 年 11 月 3 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地田野调查笔录当地羌人的口述材料整理。
② 另见张祖建译文:“无论对于我们采集神话的那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如何缺乏了解,全世界的读者仍然把神话当作神话。神话的本质不在于文体风格,不在于叙事手法,也不在于句法,而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神话就是语言行为,然而是一种在极高层面上发挥作用的语言行为;不妨说,神话的意义此时能够从它最初赖以启动的语言跑道上起飞。”(参见[法]列维 - 斯特劳斯. 结构人类学·1[M].张祖建,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3)。
③ 另见朱光潜译文:“按照各种人类制度的本性,应有一种通用于一切民族的心头语言,以一致的方式去掌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行得通的那些制度的实质,并且按照这些制度在各方面所现出的许多不同的变化形态,把它们的实质表达出来。”(参见[意]鲁巴蒂斯塔·维科. 新科学[M].朱光潜,泽.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92。)
④ 另见杨德睿译文:“一个文化若要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并创生出一些东西,这个文化和它的成员必须坚信自身的原创性,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相信自己优于其他的人类;只有在低度交流(under - communication)的条件下,它才能创造出一点东西。我们现在正受着一种可预见的情势的威胁:我们变得只是一群消费者,能够消费全世界任何地点、任何一个文化所产生出来的任何东西,而失去了一切的原创性。”(参见[法]列维 - 斯特劳斯. 神话与意义[M].杨德睿,译.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34)。
参考文献:
[1]顾建光. 文化与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瑞]卡尔·荣格. 人及其象征[M].史济才等,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3][法]R·巴特. 符号学美学[M].董学文,王葵,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英]埃德蒙·利奇. 文化与交流[M].郭凡,邹和,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M].周邦宪,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2014.
[6][美]F. 普洛格,贝茨. D.G. 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M].吴爱明,邓勇,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7][意]翁贝尔托·埃科. 符号学与语言学[M].王天清,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8][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M].张燕,傅铿,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9][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意]乌蒙勃托·艾柯. 符号学理论[M].卢德平,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1]邓宏烈,吴音萃. 民族迁徙历史图景与宗教信仰的文化解读———以羌族神话史诗《羌戈大战》为例[J].宗教学研究,2017,
《文化象征符号视域下羌族释比文化可持续性保护》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文化象征符号视域下羌族释比文化可持续性保护
下一篇: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的现代发展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