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9-03-19浏览:36次

   郭沫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中国社会实质性的探索和研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通过对文艺考古等方面的实质运用,对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概念进行贴切的辨析,这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以及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社会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当代思潮

  《当代思潮》思想政治论文,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就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保留全部富有活力和传承意义的内容,并且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进行民族文化整合,郭沫若通过自身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现代对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是通过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西方的优秀理论认知糅合而成的。通过这样的创新结合的方式,经过一段创造过程,集合成为丰富且优秀的理论成果。而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构成我国拥有自身特色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的体系。可以说中国现代研究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一个过程,而在此阶段由郭沫若作为杰出代表的各个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郭沫若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者直接参与这一研究体系的构建过程,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把20世纪前叶所产生的关于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要指导的中国历史学研究成果,称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通过这样的命名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是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认可。而在20年代一大批著名的史学专家为了构建创新出新的研究体系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郭沫若对其中国化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当时的革命年代,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更加先进的革命路线,为追求更加科学的理论根据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郭沫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研究,和我国历史学进行了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短短十年间内,郭沫若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古代铭文汇考》、《甲骨文字研究》等多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并且为中国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方向都提出了更加具有创新性的意见,这些丰富的思想和内容对于我国史学研究的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一、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通过自身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寻求突破和发展,并且在不断探索发展的道路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发展体系,这在中国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也曾经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郭沫若也曾经在他中国史学研究中谈到关于新思想的运用以及结合中国特色的思路,他认为当西方新思潮进入中国社会后,如何真正的让其中国化并且被广泛的被接受和有效的使用,这需要掌握熟练的方法,这种辩证唯物论的新思想需要让它更加中国化,方可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这样会让中国人认可这样的外来物,认可它的实用性,通过中国化的改变,让社会消除对这样的新思想的排斥感。

  (一)提倡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结合的构思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初期就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研究者认为只有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完全中国化后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方向,而理论结合实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的“实际”值得是中国的实际国情以及传统文化根基,只有适应这些才能够称之为完全的适应。国家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今天中国的样貌也就是昨天中国样貌的延续。其中,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在此起着伟大且不可忤逆的传承和延续作用。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后,发生了巨变,但其文化根基依然顽强的延续着,这是中国整体社会和人民的精神,并且在未来也将向世界展现着自己。我们通过近现代的中国以及中国人,看到我们身上的文化痕迹。所以当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并且真正运用到社会变革当中时,完成中国化的改变才能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指导思想。

  和儒家文化的结合是其发挥作用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但是在五四过后,一批高级知识分子通过毛泽东所提倡的“形式主义”的思维模式,对儒家文化采取了一种批判以及否定的态度和看法,所以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在接受新思想的影响时,秉持的态度是否定儒家文化的思想,而谈及两者的结合和融合就更是不可能。而此时学界唯有郭沫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发展,需要和儒家文化进行结合,他认为这两者之间其实是有相通的部分,郭沫若说:“儒家的文化思想是出入无碍,内外如一,对于精神方面力求全面的发展,对于物质方面亦力求富庶。”其分析到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依托物质的发展,精神所提倡的教养通常都是在物质富庶之后方可达到,这也是社会为政的法定秩序。在中国人看来,物质为基础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时咨询服务展的需求,所以在这样的阶段应当去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但是在这样的舶来过程中,也要提防资本主义对我们正在变革阶段的社会的影响和毒害,这就需要学会善于利用新思想为我所用,王阳明主张“去人欲而存天理”,从社会方面去理解,既是将一切私有制废除,社会一秉大公。当然在这里郭沫若对于王阳明的主张存在着误解,但是其对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大同说的认可和分析是正确的。马克思也曾经指出受到了中国儒家大同学说的影响,而中国的文化哲学和西方的黑格尔哲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共同点,而作为欧洲新思潮哲学,马克思本人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的文化大同学说也有着相通之处。郭沫若甚至在1925年尝试写一篇关于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大同学说比较的文章,最后创作出了一部优秀的小品《马克思进文庙》。通过小品特殊诙谐的阐述方式,让马克思请教孔子关于自己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和孔子的思想究竟有何不同,而通过孔子的回答也阐述除了郭沫若本人对于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和分析。

  郭沫若认为应当合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且和儒家文化进行结合,充分适应中国的特殊国情,通过这样的创新积极的吸收科学文明的先进特质,增加物质领域生产力,再通过物质的公平分配来达到个人精神层面的发展。郭沫若总结东西方文化的优势结合,是中国新旧思潮变革中的新道路。到了新世纪中国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且依旧保持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优势,这种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关系已经形成发展规律,不可回避了。而郭沫若作为提出这个思想的倡导者,其贡献是巨大的。

  (二)创立中国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向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部分文化保守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运用是反对和排斥的,他们认为作为西方哲学理论,其在纯粹的中式传统哲学中是无法发挥作用,这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反对派提出“唯物史观莫能究其故”。他们认为中国有自己几千年的发展,这些都凸显着我们国情自身的特殊性,而欧洲所引入的马克思主义仅仅作为一个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对于旧中国的历史毫无关联,这不足以其在中国社会改革中进行利用。而他们的認知恰恰也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本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无法成立。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过程中所产生的科学,而中国也有自身磅礴的历史演变过程,如果其无法对中国历史进行合理的解读,那么反对派认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无法真正适应国内国情的原因,也从侧面反映其无法中国化更不能为中国所用。郭沫若在此阶段一直在思考运用马克思主义能否真正的解释中国历史的问题,在当时的革命时期,郭沫若全身心投入到大革命斗争中,仅仅利用《马克思进文庙》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解析。当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先生流亡日本,至此他本人远离了硝烟战火,但其内心依然对这个问题十分的关注,并且利用这段时机静心从理论上去分析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是否真的能够适应中国国情的问题。在其自传中郭沫若指出:国情的各有不同是目前亿万中国排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壁垒,就像是长城般挡住了去路,而想要破壁而出就要让它中国化,被中国人接受。接下来我的工作就是破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学者代表的陶希圣发起了决算中国社会史的热潮,陶希圣说:中国的革命到了今日反而成了不可解的迷,社会上许多问题都是疑难。以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国历史无形中否定的奴隶制社会,并缩短了封建社会,其主要表达的意思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是无法用西方主义进行解读的,而陶希圣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青年学者都认可他的观念,而社会上的反对呼声的高涨也激起了郭沫若的解决问题的决心。

  郭沫若开始了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并通过《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的出版表明了他的观点,其最终目的就是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清算,将文化、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郭沫若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第一次说明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完全符合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没有超出唯物史观的特殊国情,完全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文章中也完全认可郭沫若对于历史的研究结论,并吸收了郭沫若对中国历史阶段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

  (三)提出利用考古资料为依据论证古代社会性质

  在20世纪前叶,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史进行了各方的意见发表,但只有郭沫若首先使用了晚近发掘的考古资料作为论证依据。其对于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解读对中国史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郭沫若指出:依据考古资料来解读关于《尚书禹贡》中关于“井田制”和“五等五服制”是否真实存在。他认为虽然周代金文中曾经出现了关于土地授予的内容,但是却从来没有通过“井田”来进行命名。而铭文从所出现的贵族名号,也并未有效的凸显出周代初期已经形成理性化的政治等级,也就是说在周代所形成的封建制度并没有考古资料作为其实际存在的依据,反倒是证明其并非有完整的等级系统。很明显郭沫若通过夯实的历史研究资料印证了他自己的观点。

  (四)对封建社会概念进行词源学考察和辨析

  在郭沫若研究史学之前,中国的知识阶层就对于封建时期社会的问题进行过长期的争论,有人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近三千年,而陶希圣等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仅仅在历史中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周代晚期后的中国社会属于大一统的帝国时期,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历史不存在封建社会,仅只有专制主义社会。各家的争论从未休止过,而郭沫若认为西周封建论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传入儒家文化对于“封建”一词定义的误解,由于历史延续以及统治阶级的操作,“封建”一词和其原本的含义出现了曲解,而近代大多数的学者也忽视了词语的历史演化,所以会将周代早期社会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相混淆。在郭沫若看来,中国周代社会制度和现代含义中的封建制度有很大的差异,他认为从商朝中期到战国时期都属于奴隶制社会,直到秦朝建立才真正开启了中国封建制度社会。历史分期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学界争论的焦点,很多学者都对中国历史分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也是后期他们对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个基础,而郭沫若通过详实的史料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划分社会阶段的标准,这对后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下了基础。

  二、革命文艺理论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和创新

  郭沫若通过对史学以及文学的研究,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存在可行性,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分析,结合革命时期社会环境将革命文艺理论进行创新,通过开拓也为后来其他革命先知的文艺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指导性。在革命时期为了宣传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大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倡导者积极思考运用文学的方式来鼓励群众奋起。这也就产生了革命和文学的最初关系,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者们,通过自身的探索去努力处理革命和文学之间的关系,郁达夫、沈雁冰等文学创作者都积极投身于革命文艺研究当中,而郭沫若在其中的贡献是最为关键的,因为他的研究最为系统和深刻。也为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文艺理论观点。

  郭沫若最初認为文艺自身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后,他提出了文艺的发展目的应当是为革命服务。作为当下革命道路上的文艺,今天的文艺应当包含着压迫者的口号和呼声,为创建革命而服务。这样的艺术才能够回归到底层的民众当中,才能够生生不息的发展创作。同时郭沫若也认为在当前的革命时期,文学的范畴是相对的两个面,这是阶级对立所衍生出的产物,同时也取决于文学其服务的阶层,如果是属于压迫阶级,那么就是反革命文学,如果是被压迫阶级那就是革命文学。在当下的一些文艺工作者持有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心态,他们认知的自由梦想都是舒散的无政府主义,过于娇气。只有将文艺工作贴近到底层工农兵群众中去,才能够获得无产阶级的精神。毛泽东也在后期的讲话中突出了文艺工作者不能脱离群众的观点,强调必须扎根于工人农民群众当中去。

  郭沫若认为文学的标准应当纳入政治标准,而毛泽东也强调无产阶级对于清算过去时代的文学作品时,也应当首先依据其所表达的政治倾向性进行判断,对人民有毒害性的作品,即便拥有艺术性也应当排斥,这也凸显出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为后期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形成进行的基础性铺垫工作。

  总之,郭沫若虽然不是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没有像李大钊、邓中夏等先通过政治角度去探讨无产阶级革命等问题,而是从文化文艺的角度去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因此成为了革命文学实际上的奠基人。郭沫若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首先打破了自身所处的局限性,并且通过其他文艺文化方式进行改革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工作,在革命奋斗激烈的环境中,郭沫若始终坚持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证明其所倡导的观点,这也为毛泽东等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宝贵.研究建国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方法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10,(03).

  〔2〕黄侯兴.郭沫若文艺思想论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3〕戴冠青.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影响[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卷)[C].2011.

  〔4〕高建平.在中外交流中发展文学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构”大会总结发言[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卷)[C].2011.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38272

相关内容推荐
一定不能错过!4本见刊快录用高的核心期刊推荐,覆盖多学科
oa sci生物类期刊有哪些?推荐10本
会计著作副主编评高级会计职称有用吗
肠道免疫相关的SCI期刊推荐9本
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要发论文还是出版著作
41本民族学与文学方向AMI收录期刊
土木工程2区sci期刊推荐9本
A类核心学术论文难发吗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