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08-09浏览:38次
[ 摘要]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体现出人与自然相依相通、爱物和仁民并重的生态美学追求。 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不断恶化的当代社会,从李杜诗歌中汲取营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美丽生态环境,构建具有时代价值的绿色生活风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 关键词] 李杜诗歌;生态美学;成因分析;当代价值
[ 文章编号]1671 - 5330(2019)01 - 0085 - 03
[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诗歌月刊》是国内唯一的大型原创性汉语诗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以月为发放期,内容以主要以诗歌为主的一种杂志的一种。刊方向以“专题策划”为主旨 迄今推出“博客专刊”“中国诗歌地理专刊”“安徽新诗阵线合刊”“中间代诗歌理论合刊”“中国文艺复兴特大号”“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合刊”“中间代诗人21家合刊”“中国新诗90年90家合刊”等 在诗界内外反响强烈被视为官刊民办的典范。
一、李杜诗歌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将生态美学的理念运用到诗歌创作中,通过歌咏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之美,体现对人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 探究其生态美学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有助于了解唐代文人生存方式及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一)漫游成为唐代文人重要的生存方式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漫游成为文人的主要生存方式,入仕制度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交通的便利是漫游活动的重要条件。唐朝疆域辽阔,交通发达,《 新唐书》 卷三七《 地理志一》记载: “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 《 唐六典》 也记载说,唐代全国的驿路总长达到五万余里,并且东边到汴宋,西边到岐州,夹路列店待客,酒馔丰溢。《新唐书·食货志一》 记载:“ 道路列肆,具酒
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鹦鹉因为聪明能回忆别离之情,又为伤别离而羽毛脱落,进而达到了借物寓意、托物言情的审美效果。
2. “爱物”与“仁民”并重的生态情怀
在杜甫的诗歌中将自然界中的各种飞鸟和野花视为亲密朋友,并能与之平等对话交流。 《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一重一掩吾肺腑, 山花山鸟吾友于。” 诗人与自然山水为伴, 与山花山鸟为友,物我相通,情感相融,表达出了广博的爱物之心和浓烈的生态情怀。 “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在赞颂花柳“ 无私” 的同时表现出与大自然的 “心心相印”。
杜甫诗歌中尤其对那些弱小的、病态的、衰微的物体表现出同情与关注、 哀叹与怜惜。《 病柏》: “有柏生崇岗, 童童壮车盖。 ……岂知千年根, 中途颜色坏。 …… 岁寒忽无凭, 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 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 养子穿穴内。” 对柏树的痛惜怜悯之情跃然纸上。《枯棕》:“啾啾黄雀啅,侧见寒蓬走。” 更是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关切与悲悯。尤为可贵的是诗人从“ 爱物” 而移情于“ 仁民”, 传达出一个仁者的爱民情怀和忧患意识。“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人悲天悯人情怀的生动诠释。
二、李杜生态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李白、杜甫不仅感受与欣赏大自然,而且关爱关注自然生态。 他们的诗篇歌咏着自然和人类之间相生相依的和谐关系,描绘出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美丽图景。 他们笔下的自然已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使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朴素和本真。同时他们的生态美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生态文化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彩,正如他在《 发阆》 中所言:“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同时他在奔波途中,真实地记录了底层百姓与自然的关系,他的《 水会渡》 “ 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 对船夫险滩行船的艰辛给予关切。 而《 驱竖子摘苍耳》 则细致叙写了从采摘苍耳到洗剥、食用的整个过程,从而揭示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乱世景象。
人与自然之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力强盛与人们幸福指数的晴雨表。 李白是真正的盛世诗人之代表,他自由洒脱,遍览自然,并与自然交融为一体,多了几分闲适与惬意。 自然之于杜甫却多了些悲苦与悲情,他在对自然的描摹中呈现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破败景象和身世的飘零感。 而要和平安宁,不要战争离乱,要国家强盛,不要贫穷动荡,则是李杜两位大诗人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时带给当代社会最重要最真切的警示与价值。
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
趋恶化,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美学观显得尤为重要。
关注自然与生命是杜甫诗歌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天地化育万物,人与物共生存。 他在《 北征》 中写道:“ 菊垂今秋花, 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 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 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 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 甘苦齐结实。” 自然界中的菊花 、 石道、青云、橡树和山栗都得到了造物主的关照而自由生长。 在环境美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人更应善待万物,并与之和谐相处。
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智慧,今天重提“ 文化自觉” “ 文化自信”就是要回归到传统文化的根本上来。
李白诗歌中生态美学思想体现为物我的相依相通,而杜甫诗歌的生态美学思想体现为“ 爱物”和“仁民”,在诗人的笔下既有对人与天地万物和谐之美的热情赞美, 也有对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失衡的强烈愤慨; 既有对时事的忧虑,又有对百姓痛苦生活的关切;既有对战争的憎恶,又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有对弱小的、病态的事物的悲悯,又有对底层群体的关注。
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美丽生态环境,构建具有时代价值的绿色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李杜诗歌中展示出的生态美学思想,对建设“ 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 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
学观念[J]. 中国文化研究,2005( 4) :1 - 5.
[2] 江建高.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试论杜甫的生态诗[ J].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5):604 - 609.
[3] 江建高. 人性、物情与诗情———试论盛唐诗歌“ 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8)9 - 14.
[4] 赵红梅. 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J].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5 - 9.
[5] 李自雄. 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原生性及其美学形态[J].
中州学刊,2014(1):96 - 100.
[6] 杨灿. 生态审美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诗歌[J]. 中南林业
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34 - 41.
[7]李杜诗篇及其当代价值———西北大学的一堂文学课
[N]. 光明日报,2014 - 11 - 28.
[8] 张宗福. 论杜甫诗歌的生态美学意义[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9 - 72.
《李杜诗歌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当代价值》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李杜诗歌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当代价值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