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论基于碳排放压力人口区域差异化的碳减排责任分摊方法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论基于碳排放压力人口区域差异化的碳减排责任分摊方法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08-09浏览:28次

   [摘要] 为构建碳减排任务分摊模型,本文基于公平正义原则,尝试突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以反映碳排放对环境压力指标———碳排放压力人口为内部约束条件,同时以国家宏观碳减排强度目标为外部约束指标,建立区域碳减排目标与国家宏观目标之间确定的数量关系,探索区域差异化碳排放责任分摊方法。 结果显示:碳排放压力人口指标为评价人口对环境压力提供了一个比较基础与新思路,可以作为对区域碳减排责任进行公平、合理分摊的依据。 构建的碳减排任务分摊模型既兼顾经济发展需求,又体现碳排放水平与人口差异,有利于构建区域碳减排均衡机制,在控制减排成本的同时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环境与人口的平衡发展。

  [ 关键词] 碳排放压力人口;碳排放强度目标;差异化碳排放责任

  [ 中图分类号] F222.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1 - 5330(2019)01 - 0040 - 06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服务,鼓励理论创新,着重反映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反映统一战线各领域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之作,反映国内外统一战线及其相关学术研究的新动态,注重统战学术性、理论创见性、知识可读性,提倡准确、鲜明、清新的文风。

  一、引言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尽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存在利益冲突,分歧严重,如何对国家或区域间碳减排责任进行合理、公平地分摊是全球减排行动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开放经济下区域间贸易的存在使得部分商品生产地和消费地出现地域上的分离,在核算区域碳排放量时,将贸易品中的隐含碳归于生产地还是消费地,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因此,在界定区域碳排放责任时面临着碳排放转移的问题,由此产生分摊责任的三种角度: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责任。

  第一,生产者角度的观点基于“ 历史负责与污染者付费” 原则对碳减排责任进行划分,认为历史时期排放越多,承担碳减排责任越重[1] 。 不过只考虑生产者责任而忽视消费者责任,将导致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碳排放转移[2 - 4] ,即“碳泄漏”,难免有失公平。 第二,消费者角度的观点认为最终消费是生产的目标与动力[5] ,碳排放总量中接近 60% 源于最终消费[6] ,理应作为碳减排责任分摊的依据[7 - 9] 。 但只考虑消费者责任而忽视生产者责任,生产者就没有动力改进生产技术以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不利于总体减排目标实现。 前两种角度的出发点不同,结果也存在差别。 区域间贸易既给生产地带来收益,又能满足消费地需求[10 - 12] ,所以有文献认为减排责任理应在二者之间合理分担,于是提出第三种即生产者与消费者“ 共同环境责任” 视角[13] 。 但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两者之间比例如何合理分配,若随意采用一个比例,难免过于主观。 二是核算消费碳排放是基于区域投入产出表,但投入产出表编制的间隔性导致进口( 流入) 与出口( 流出) 隐含碳排放估算数据不能“ 年年更新”,由此对前者估算结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对不同部门直接与间接碳排放同时核算,整个产业难免会产生重复核算,从而影响碳减排责任分摊的有效性。

  纵观三种碳减排责任分摊的角度发现,对区域碳减排责任进行分摊时,皆是以历史时期碳排放量为基础反映碳排放对环境的压力,对环境压力越大,承担减排责任越重。 但到底基于生产碳排放、消费碳排放还是两者兼而有之,目前各界并没有达成一致认识。 因此对区域碳减排责任分摊时,是否应该突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寻求新的反映碳排放对环境压力的指标呢?

  纵观文献不难看出,学者开发不同分摊模型的依据原则与指标选取皆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比如人口、经济和技术等,这些因素归根结蒂均与人有关[14] ,一个国家、区域发展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满足人类发展,所以人口无疑是碳排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可避免会产生碳排放。 那么人口越多,对环境压力就越大吗?人口越少,对环境压力相对就较少吗? 相同数量人口的地区对环境的压力是否相同呢? 未必如此。 即使人口总数一样,因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不同地区的碳排放也会产生显著差异。 因此,从人口角度探讨区别化区域碳减排责任的分摊方法,不仅要追溯历史责任,还有必要突破人口的自然属性,考虑人口的社会与经济属性,考虑不同地区发展需求与所处的时期,从而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

  二、碳排放压力人口模型

  (一)含义

  美国学者 Erilish1971 年首次提出量化人口与环境之间关系的 IPAT 等式[15] ,彭希哲以此为基础提出消费压力人口模型[16] , 笔者在此基础上,尝试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水平出发构建一个新人口压力指标,从另一个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进行定量分析,借此作为制定区域差异化碳减排责任体系的依据。

  假定存在一个标准的碳排放压力人口单位,即按照全国平均累计经济发展水平与平均累计碳排放水平的人口,各地区自然人口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水平的差异转换成相应的碳排放压力人口。 其中自然人口以常住人口表示;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累计 GDP 体现;碳排放水平以人均累计碳排万放方量数表据示,因为区域间“ 人均累计排放指标”最能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和公平正义的原则[18] 。

  碳排放压力人口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水平后的人口规模,是一个虚拟的、假想的人口数,虽不代表实际自然人口规模,但它用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水平对自然人口进行了调整,使各地区不同质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可比性,从而更好地反映各地区人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碳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压力。 这一点优于自然人口这一指标。 各地区的碳排放压力人口总数理应等于自然人口总量,但区域人口分布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三、区域差异化的碳减排责任分摊方法

  进行碳减排责任分摊时,分摊目标与依据是碳减排责任分摊问题的关键与核心。 2014 年 11

  月 12 日中美两国通过《 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宣布计划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这表明在 2030 年之前中国控制碳排放总量是一个重要任务。国家宏观层面的碳减排目标顺利完成需要各区域的协同努力,因此需要将碳减排目标进行公平、合理、有效地分配。 本文不以绝对量为分配对象,而是以国家提出碳减排强度为外部约束指标,因为碳排放强度指标能将经济增长与控制碳排放这两个看似对立目标统一起来,直接反映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程度;同时由上文分析得知,碳排放压力人口更适合作为碳减排责任分担的依据,以其为内部约束条件对国家宏观层面的碳排放强度目标进行区域责任分摊,为不同区域设定差异化的碳减排强度目标。

  碳排放压力人口是通过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水平调整而确立的具有经济、社会属性的人口,更好地反映了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人口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大小,如果某地区碳排放压力人口数值越大,理应承担的碳减排责任应越重。 本文以国家宏观层面承诺的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为分配目标,以碳排放压力人口所占比重为调整幅度,对不同区域进行差异化的责任分摊:首先,体现对环境压力越大承担减排责任越重的原则,根据碳排放压力人口所占比重在国家宏观目标基础上进行调整。 其次,对各地区设定相应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宏观层面的碳减排目标,必须保证各地区按照碳减排目标施行后,完成国家碳减排任务,若区域合计与国家的不等,需进行修正。

  四、实证分析

  根据数据可得性与计算需要,样本选取 2003- 2017 年我国 30 个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碳排放压力人口,对全国碳减排目标进行分配,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将 2005 年定为基期,2020年为报告期( 由于西藏自治区数据不全,故舍去这个地区,以 30 个地区为研究对象)。 我国 2009 年提出到 2020 年碳强度较 2005 年降低 40% -45% 的目标,以此为区域碳减排分摊的基础;同时按照 2017 年与 2018 年前三季度各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确定相应的发展速度。

  五、结论

  分摊的依据,同时以国家宏观碳减排强度为分摊本文尝试突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基于目标,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碳排放责任分摊方法,并公平正义原则,寻求新的反映碳排放对环境压力得到如下结论:指标———万碳方排数放据压力人口,以此作为碳减排责任第一,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污染排放关系中,碳排放压力人口指标比自然人口更能如实反映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为评价人口对环境压力提供了一个比较基础,碳排放压力人口指标作为碳减排责任分担的依据更为科学,有利于对区域碳减排责任进行公平、合理分摊。

  第二,构建的碳减排任务分摊模型既兼顾经济发展需求,又体现碳排放水平与人口差异,有利于构建区域碳减排均衡机制,在控制减排成本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环境与人口的平衡发展。

  [ 参考文献]

  [1]Osterhaven J,Stelder D. Net multipliers avoid exaggera-ting impacts:with a bi - regional illustration for the dutch transportationsector [ J ].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2,42:533 - 543.

  [2]Lenzen M. Primary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d in Australian final consumption:an input - output a-nalysis [J]. Energy Policy,1998,26(6):495 - 506.

  [3]Lenzen M,Murray J,Sack F,Wiedmann T. Shared pro-ducer and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J]. EcologicalEconomics,2007,61:27 - 42.

  [4]Wang K,Zhang X,Wei Y M,et al. Rregional Allocation of CO2 Emissions Allowance over Provinces in China by 2020[J]. Energy Policy,2013,( 54 ): 214 - 229.

  [5] 樊纲,苏铭,曹静. 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 经济研究,2010(1):4 - 13. [ Fan G , Su M, Cao J.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sponsibility, Economic ResearchJournal, 2010(1):4 - 13. ]

  [6] 柴士改. 终端居民消费不同项目间接碳排放的高效核算模型研究[J]. 统计研究,2015, 32(11): 51 - 58.

  [7]Munksgaard J,Pedersen K A. CO2 accounts for open e-

  conomies: producer or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 J ].

  Energy Policy,2001,(4)29:327 - 335.

  [8] Peters G P. From production - based to consumption - based national emission inventor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1):13 - 23.

  [9] 汪臻,赵定涛,洪进. ? 消费者责任视角下的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2 (10): 103 - 109.

  [10] 张为付,李逢春,胡雅. 中国 CO2 排放的省际转移与减排责任度量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14( 3 ): 57 - 69.

  [11] 徐盈之,邹芳.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我国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J]. 产业经济研究,2010,48(5): 27 - 35.

  [12] 赵慧卿,郝枫. 中国区域碳减排责任分摊研究 - 基于共同环境责任视角[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5(6):27 - 32.

  [13] 张晓梅,庄贵阳. 中国省际区域碳减排差异问题的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135

  - 140

  [14]P. Baer,T. Athanasiou,S. kartha and E. Kemp - Bene-dict,The Greenhouse Development Rights Framework: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n a Climate Constrained World,2008

  [15] Erilish, HOLDREN J P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

  [J]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No. 3977,1971 (26):1212 - 1217

  [16] 彭希哲, 钱焱. 试论消费压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J] . 中国人口科学,2001(5):1 - 7.

  [17]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等. 2050 年大气 CO2 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 中国科学: D 辑,2009( 8) : 1009 - 102.

《论基于碳排放压力人口区域差异化的碳减排责任分摊方法》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基于碳排放压力人口区域差异化的碳减排责任分摊方法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39423

相关内容推荐
土木工程2区sci期刊推荐9本
A类核心学术论文难发吗
教师职称专著对第一作者单位有要求吗
博士出书的最佳时间,理清3个环节,出版会及时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SSCI期刊推荐6本
南大核心期刊难发吗?为什么难发,怎么才能更好发
职称评审出版专著有哪些优势?超重要的4点分享给大家
7本振动控制领域的SCI期刊推荐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