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现实性书写”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现实性书写”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09-12浏览:29次

   摘要: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不应被视为消极、颓废的抒情文学,相比启蒙文学与古典文学而言,它具有隐匿的“现实性书写”特征,同样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再现。从根源上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这一特征是由文学内外双重因素所共同导致;而从具体表现来看,“现实性书写”分别具有对现实呈现的碎片化、鲜明的民族性以及手法的隐喻性等特点。从创伤书写、浪漫主义反讽、文艺批评等不同视角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一特征,可以加深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整体认知。

  关键词: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现实性书写;民族性;隐喻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9)02-0083-05

浙江学刊

  《浙江学刊》作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传承文明、传承学术为使命,倡导学术创新,呼唤学术良知。力求准确、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实践的轨迹,做到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和高雅性的统一。历年来所发表的文章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品味。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

  单就西方历史进程而言,19 世纪所有精神领域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整体的有选择性认知。的转折都比不上浪漫主义更为重要,因为它们都摆 一、隐匿的“现实性书写”脱不了诞生于 18 世纪末期的浪漫主义之深远影响。 经过文本间的比较阅读可见,德国早期浪漫主浪漫主义弥漫于众多领域,本身有着巨大的延展性 义文学(Frühromantik[1])并没有完全摒弃对现实因与多元性,所以关于它的评说有着不同的分析视 素的关注,亦没有将文学建构成艺术世界的空中楼角。不过,在文论家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 阁,只不过是倾向于采取梦幻、隐喻、重复等手法看来,这种批评现状看似丰富,实则透露出的却是 重塑客观世界。因此,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从未一种尴尬,因为对浪漫主义根本无法一言以蔽之, 远离过对现实的指涉,尤其当其发展至 19 世纪 20~凡是力图将其大而化之的学者都不可避免地陷入 30 年代,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手法上,都更具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中。单就德国浪漫主义在文学 有鲜明的现实性。对此,我们或可将这种写作特征领域的体现而言,从其诞生(18 世纪末期)到后期 或策略称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现实性书(19 世纪 30 年代)发展实则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写”。很明显,“现实性书写”并不是显性的写作特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后世读者如将德国浪漫主义文 征,其在文本中只是隐匿性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两学视为统一的流派,自然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这 方面的根源:其一,德国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其中,早期阶段的“现实性书写”特征就因浪漫主 的新处境,其二,德国文学自身在新时期的发展趋义文学的外在光芒而易被忽视,从而会引起读者对 向。或言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现实性书写”是文学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 其次,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任何时代文是作家们刻意为之的行径。

  第一,现实的碎片化。毋容置疑,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情感因素是其内在的核心要素,作家通过情感来超越现实的隔阂,将无限与有限统一在一起,并普遍地以奇幻、怪诞等虚构场景来表现精神领域的复杂性。但结合时代背景与创作氛围的变迁,这批浪漫主义者在浓厚的宗教唯心、神秘象征、怪诞离奇等诗意写作状态下,在看似远离现实的民谣、童话等体裁形式中,依然蕴藏着对现实的一种碎片化再现。比如 E.T.A.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就是一位比较另类的浪漫主义作家,其创作风格怪诞离奇。但将其众多小说放至一起通观之,读者就会发现,他将现实的很多具体细节都加以扭曲分散放置在不同文本中。比如我们在童话小说《金罐》《雄猫穆尔的生活观》中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遭遇到艺术与现实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正是作者自身的亲身体会。而在《沙人》《斯居戴里小姐》《箍桶匠马丁师傅和他的伙计们》等中则可看到现实中手工业者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细节。这些文本都充斥着大量的离奇情节和怪诞意象,但外在的客观世界确实也被“现实性书写”予以碎片化的重新再现了,正所谓霍夫曼的创作“始终牢牢地依附着人间的现实”[4]103。

  第二,鲜明的民族性。德国文学长久以来的特点之一就是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在接受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才得以发展起来。但这样一来,德意志民族自身特色就较为式微。18 世纪德国作家莱辛、文论家赫尔德明确地指出当时的德国文坛并没有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国别文学,反而在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下迷失了自己的特点。也即,德国文学并没有真正扎根于本土文化中,反因过度接受、消化外界的影响而失去了民族特色。对此,莱辛提倡市民剧的创作,而赫尔德则从文论上强调不同民族文学各具特点、各有价值。在此背景下,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作为真正诞生于本土的文学流派,相比较而言,要比 18 世纪的启蒙文学具有更鲜明的民族性。比如早期的浪漫主义者瓦肯罗德(Wackenroder)就认为德意志民族具有辉煌的传统艺术,完全不必到法国、意大利去寻找艺术的灵感,在德国本土就可寻觅到。而蒂克(Ludwig Tieck)一方面为翻译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外国作家的著作而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则同样认为德国文学的希望在于对德意志民间文学的重新挖掘。以赛亚·柏

  林也曾提及,德国文学发展的根本在于民族传统与社会背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根源,在于它是受伤的民族情感和可怕的民族屈辱的产物。”[5]因此,“现实性书写”之于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而言,乃是其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艺术呈现。

  第三,手法的隐喻性。现实的碎片化反映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对现实的再现,绝对不会是一种直白的呈现,而是一种隐喻式指涉,因此这里必然涉及修辞上的隐喻、象征或暗示之类的手法。“隐喻提供了真实世界得以展示其意义的可能性,从而开启一个对于主体而言“真实”的世界。”[6]2 身处客观世界的无奈与绝望迫使作家们寄情于文本中的理想世界,比如东方异域、神秘彼岸抑或中世纪德国本土等等,它们是这群敏感的作家们寄托心思的美好之地,哪怕只是一种符号式呈现。很明显,这些异域场景的背后有着不可直言的隐喻意义,正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才有了对彼岸的憧憬。在早期浪漫主义作家看来,眼下的德国陷于被动挨打的落后局面,国家无法统一,民族亦无法凝聚。而中世纪阶段的德国本土则处在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时期,不仅疆土辽阔,而且没有备受耻辱的外敌入侵。对此,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普遍地怀有浓厚的怀古之情,采用隐喻手法来回溯中世纪的辉煌与和谐就成为他们关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浪漫主义)诗歌从周围的外部世界汲取材料,虽然创造的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并以自己的独特意义而存在的世界。” 就此而论,借古喻今、借童话等体裁来写现实之事,就成了“现实性书写”常见的范式。以蒂克的“艺术童话”为例,虽处处可见离奇虚幻的不知名场域,但读者却透过故事细节分明看到的是现实中的种种陋俗以及人性的丑恶,那只金鸟以及神秘山林反而成了远离凡俗世界的世外桃园。

  虽然 19 世纪早期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实践有着过于强烈的主观性,以致被后人误读为消极的抒情主义文学,但它依然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并没有完全抛开现实而扎进虚幻的空间。就以上表现而言,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实践恰恰是对现实的一种另类再现,是一种更深邃的现实观,具有悲天悯人的复杂情感。简言之,这种隐匿状态下的“现实性书写”特征,实则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对无法改变之事实的无奈体现。

  三、对“现实性书写”的反思

  从叙述风格以及创作技巧上看,浪漫主义文学

  虽然浪漫主义文学是诞生于德国本土的文学流派,但在当时并不受同时代作家的认可或推崇,反而引起很多误解与非议。甚至连歌德、海涅这样的大文豪也对其颇有微词。通过上文的分析可见,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并非他人所言完全是病态的、消极的颓废文学,反而藉由“现实性书写”与很多方向有所关联,对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有着明显的影响,甚至起到了重塑德国民族文化的独特作用。就此而论,后世不能仅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视为消极避世与神秘想象的代表,它之所以有各式的怪异意象、复古回溯、虚构夸张等表现形式,恰在于当时的困难处境。正是作家们在病态社会中的本真体验,才召唤着他们用新颖而又另类的艺术形式予以再现。

  结语

  与英法文学不同的是:“德国文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它的发展好像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后一个文学时期似乎不是前一个时期的有机发展,而是对它的否定。”[10]即往往某个世纪的文学是在否定前一个世纪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 17 世纪德国以宫廷文学为主,对 16 世纪较为发达的早期市民文学传统嗤之以鼻,而 18 世纪启蒙文学又是在批判前一世纪文学的基础上而来。对于 19 世纪初的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而言,它亦是对 18 世纪文学的一种“突围”。结合上文所析,“现实性书写”对于浪漫主义文学而言,就是其内在机理中

  的理性因素,促使着作家们不断以否定性的立场来反思现实。因此,在面对传统文学的发展瓶颈以及外国文学的强大影响之时,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反而以以假乱真的“现实性书写”谱写新的成就,从一定意义上亦可视为文学层面的大革命行径。这对 19 世纪中期德国文学过渡至其他文学样式,并在新的层面丰富自身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Frederick C.Beiser. The Romantic Imperative:The Concept of Early German Romanticism[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23.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2:6-7.

  [3]任卫东,等.德国文学史:第三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6.

  [4]章国锋.海涅全集:第八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92.

  [5]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M].吕梁,等,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8:44.

  [6]高原.认知隐喻观的德国浪漫主义根源[J].外语学刊,

  2011(4):1-7.

  [7]Ernst Behler. German Romantic Literary Theor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302.

  [8]张玉能.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美学原则[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85-91.

  [9]Dalia Nassar. The Romantic Absolut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258.

  [10]安书祉.德国文学史:第一卷.总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3.

《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现实性书写”》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现实性书写”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39718

相关内容推荐
土木工程2区sci期刊推荐9本
A类核心学术论文难发吗
教师职称专著对第一作者单位有要求吗
博士出书的最佳时间,理清3个环节,出版会及时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SSCI期刊推荐6本
南大核心期刊难发吗?为什么难发,怎么才能更好发
职称评审出版专著有哪些优势?超重要的4点分享给大家
7本振动控制领域的SCI期刊推荐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