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3浏览:2866次
迟子建的作品多数以北国边城为背景,她关注着那片黑土地上底层民众的生活。其作品中有辛酸,也有黑暗,但是迟子建始终以一颗宽容善良的心来对待这个世界,用她洋溢温情的文字给予这个世界以理解和关怀,从而使其作品内容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温情框架”。理智而有节制的情感,流露出宁静的人性之光,让我们读出了她笔下爱情的深刻,亲情的浓厚,世情的宽容。
关键词: 迟子建 温情写作 爱情 亲情 世情
《安徽文学》杂志由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安徽文学》国际统一刊号:ISSN1671-0703,国内刊号:CN34-1169/I,邮发代号:26-177,半月刊。由《安徽文学》杂志社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Light of the tranquil human nature—— discusses in the Chi Zijian novel shallowly “the tender feeling”
Abstract
Chi Zijian's works most take northern border town as a background. she always paysattention to those who have a hard life on the underlying bed . Her works have bitter, also havedarkness, but Chi Zijian always treats this world with a tolerant and good heart, brims with thetender feeling in her writings to give this world understand and concern. thus ,causing thecontent of her works to construct one unique writing way -- “the softhearted frame”. The reasonhas the controlling emotion, reveals light of the tranquil human nature, let us read out her writinglove profound, dear ones thick, the worldly affairs intolerance.
Key words: Chi Zijian; Tender feeling writing; Love; Dear ones; Worldly affairs
目 录
一、 引言
二、 温情演绎爱情
三、 温情诠释亲情
四、 温情诉说世情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一、引言
迟子建的作品多数以北国边城为背景,她关注着那片黑土地上底层民众的生活。在她的作品中也有辛酸,也有黑暗,但是迟子建始终以一颗宽容善良的心来对待这个世界,用她洋溢温情的文字给予这个世界以理解和关怀,从而使其作品内容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温情框架”。她的“温情写作”为当代文坛女性写作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不归属于任何一个流派,唱着一首“忧伤而不绝望”的歌,独自漫步在北国的原野上,留下了一串串独特的足迹。走进她的文学世界,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爱情的深刻,亲情的浓厚,世情的宽容。
二、温情演绎爱情
每一位女作家笔下的婚恋家庭总是各有各特色。王海鸰对家庭的描写是凌厉或者说是犀利的;池莉的爱情婚恋观则是冷静或者说是残酷的;方方笔下的婚姻也有着万般的无奈;而在迟子建的描述下,婚姻之温暖、亲切恰如冬天里的火炉,让人向往,每一个孤独的人都想走近。迟子建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海誓山盟。她习惯向人们展现“平凡的世界”:琐碎的家庭生活,凡俗的爱情故事。在她温情的笔触下,这些平常人,平常事却总能流露出宁静与平淡的美,看似平平却别具一种强烈的艺术反差,宁静之外又让人心潮起伏,平淡之后反让人刻骨铭心。
在迟子建 2007 新作《福翩翩》这部中篇小说中,迟子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故事。故事虽然忧伤、不幸,但迟子建讲述的时候,洋溢在人物之间的朴素的爱意,遮蔽了生活本相中的庸冗和不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笃定韧性的爱,他们可以忘却了物质的贫乏困窘,沉浸在丰盈的精神收获之中,于是平凡的日子也焕发了令人神往的光彩。因此,整个文本弥漫着明亮的暖色调。
迟子建小说往往采取简单的叙事框架,如短篇小说《亲亲土豆》描写了一个身患绝症的丈夫对妻子的关爱和对故乡土豆的热爱。一个普通的农民,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时,宁可自己偷着回家,让自己死在自家的土豆地里,也不愿在医院徒劳地花钱。然而,他却用给自己看病的钱,悄悄为妻子买了一条宝石蓝的软缎旗袍,并嘱咐“明年春天你穿上吧”。小说中的丈夫在面对死亡时,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没有对命运的哀哭,而是满怀对妻子的爱和她一起收完最后一季土豆。妻子在面对与自己爱人的生离死别时,没有寸断肝肠的哭喊,没有怨天尤人的悲叹。她用她细心的照料,体贴的关怀表达了她对丈夫深深的爱和眷恋。他们把生命的辛酸化在各自的心里,都不愿给对方增加心理负担。这种幸福,这份沉沉的爱是人类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但这辛酸的幸福却是他们和现实生活中与他们有同样遭遇的普通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小说以对土豆花诗意的描写开始,以凝结着夫妻至爱的土豆坟结尾,中间对土豆花的香味又作了诗意的点染,丈夫屡次说:“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经闻到就让人忘不掉”“就像你身上的味一样”。病床上的丈夫已经把妻子的形象和最珍爱的土豆花一起藏在了内心深处。
他相信即使到了另一个世界,这种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也是闻得到的。土豆是他们共同的爱,是他们爱的凝结。小说结尾处,那座洋溢着温馨与丰收气息的土豆坟,充盈着的是他们凝结的爱,那是他们丰盈的爱。当妻子望着从坟上滚到她脚边的那只又大又圆,仿佛像小孩子在乞求母亲至爱的亲昵的土豆时,轻轻嗔怪了一声:“还跟我脚啊?” 相信读者在读到此处的时候,会有一股柔情从心底升起,原本艰辛的生活已经为那浓浓的爱情所消解,正是在这柔情之中,一个寻常篇章的主旨得到了解救和升华。生活的不幸并不会使妻子绝望,这种至爱情深对妻子来说就是活下去的动力。小说中还描写了另一对夫妻,得了绝症的丈夫拼命地折磨着服侍她的妻子,惹得不堪忍受的妻子暗暗“诅咒”
丈夫怎么不早点死去。不懂恩爱的夫妻为着万般痛苦的恩爱夫妻作着有力的陪衬和对比。
让人深深觉得有痛苦的夫妻相伴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在含泪的“诅咒”话语里我们能读出另一种爱。
在迟子建的笔下,温情往往与苦难相纠葛,但温情最终会形成对于苦难的超越。“超越”是作者的着力表现之点,在迟子建的小说里,“超越”具有相对成熟的模式。迟子建告诉我们只要善于体会爱、铭记爱、升华爱,亲人的逝去,在另一种意义上说也是使活着的人产生生活激情、领悟生活意味、珍惜生命过程的一个契机。类似于此的作品还有《白雪的墓园》,它采用少女“我”的视角讲述了父亲在除夕前去世给全家带来的巨大悲痛,然而九泉之下的父亲却将他不死的灵魂和牵挂凝聚成一粒红豆似的东西栖息在母亲的眼睛里。母亲面对父亲的离去,没有在悲痛中绝望,用她的坚强让全家人度过了一个欢乐的除夕。父亲与母亲的爱将在母亲富有的记忆里得到永恒,母亲也从死之痛走向了生之恋。迟子建用朴素的文字传达了一种伤怀之美。小说中弥漫的这种伤怀的气息是一种蓄而不发的情感,让人砰然心动,这就是温情的力量。
迟子建理性而有节制的写作风格伴随着她的温情演绎出一幕幕普通人身上平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迟子建总是希望读者能思考出一些积极的结论。走进迟子建的小说,在街头的报摊上我们可以看到仅仅依靠微薄的卖报收入维持清贫生计的盲人夫妇拥有着对他们来说胜似豪门风流的相濡以沫。在大杂院中他们是一对有残缺人生的夫妇,却是从不拌嘴吵架的夫妇,因为在他们心里彼此都是最美好的,身体的缺憾成就了他们幸福的爱情。(《盲人报摊》)。《花瓣饭》中的父母虽然身处文革的厄运中,但是蕴藏在他们相互宽容,相互体恤中的爱情力量是他们承受灾难的支柱。从他们进进出出相互寻找的举止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母彼此无声的爱。苦难中无声的相扶相守是人间至真的情感。
迟子建自己认为,婚姻的本质是世俗的,每个家庭都不会是满目的灿烂,也不会是彻头彻尾的昏暗,婚姻如同一盆花,是需要主人精心侍弄和呵护的。所以迟子建笔下的爱情对我们每个平常人来说并不生疏,但经过迟子建的造境与点醒,读者总能将它理解得更为明白,更为深刻。迟子建的笔下有一种善于在平凡中发现神奇的魔力,让人在读后总有一种“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最真”的顿悟。
这种温情洋溢至我们的心底,就似润物的春雨虽无声绵细,却滋润至心灵深处。
三、温情诠释亲情
迟子建初期作品的温情美,首先表现在对亲情的描写上。通过阅读她的早期具有实验性的作品,我们可以知道,是对亲情的感动与追忆怀想,才使迟子建这位女作家走上了文学的殿堂。《北极村的童话》中那个天真烂漫的“我”在姥姥、姥爷、小舅、小姨面前的调皮之举、娇憨之态以及对世事的懵懂感知,透露出其乐融融的天伦之趣和弥漫的亲情。作品中笼罩在温情下的亲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她的作品从来没有那种感性泛滥的抒情,也没有很情绪化的文字,她只是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撩拨出我们埋藏在心底的感动,充盈着宁静,温馨,美丽的情愫。《亲亲土豆》中年幼懂事的女儿粉萍,在父亲夜里咳嗽不止时,想去为他拔个萝卜压压咳。这个幼小的孩子,在父亲最痛苦的时候,给了他心灵的温暖,让他感到了生之可贵,生之快乐。《一匹马两个人》中的老头老太婆温老暖贫,相持相携,他们生命中的爱已不惟是爱情,更是浓浓的亲情。
迟子建喜欢用作品中小人物间相互摩擦的情节来强调可感的亲情。《清水洗尘》通过描写过年时全家老少的洗澡,把礼镇郑家祖孙、婆媳、父子、兄妹之间的暖人亲情极富煽惑力的强调出来了。作品情感细腻且文字轻松,甚至有点喜剧的味道。天灶拒绝用奶奶的洗澡水洗澡,惹哭了家里的“老小孩”,当奶奶得知孙子谁的剩水也不用时,才由生气转为对孙子孩子气的嗔怪,最终祖孙和好如初。该爸爸洗澡时家里的小精灵天云跑过来说: “以后我得在你前面洗,你若是先洗了,我再用你用过的澡盆,万一怀上个孩子怎么办?算谁的?” 逗得父亲和天灶笑得不亦乐乎。父亲让了女儿,哥哥也像侍候公主似的,接受妹妹的“指手画脚”;文本中妈妈因为爸爸去帮蛇寡妇修理澡盆,对爸爸充满爱意的责备;兄妹间调皮搞笑的拌嘴;祖孙间的小插曲……一家人和睦的日常生活场面折射出一幅闪烁着幸福之光的家景图。迟子建用话家常似的语言叙说了一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
小说《花瓣饭》以做饭、等饭、吃饭为线索,围绕“文革”期间一家人在吃饭前后发生的种种风波展开,反映了文革期间一家人表面上互相抱怨,互相讽刺,不停拌嘴,充满矛盾,内心却是温情氤氲的一段情景。身为校长的父亲被工宣队罚到农场里做装卸工,每天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母亲被诬陷为苏修特务受到可怕的批斗,但她对家人的爱心尚未在残酷迫害中变得麻木;大女儿忙着与父母写决裂书;小儿子满口脏话的侮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间不友好的拌嘴吵骂,展现出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场面。但是人性的美好、亲情的温馨最终战胜了时代的残酷,消解了时代的野蛮烙印。小说以一家人一起享受了一顿“花瓣饭” 而结束,用“花瓣饭”这一意象传出了一家人内心深藏的美好情绪,这也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迟子建善于用含蓄的文字表现一家人的和谐与默契,关怀与体恤,沟通与理解,她从不刻意去追求深刻与创意。她的文学世界中亲人间也有摩擦,有冲突,有矛盾,迟子建正是通过这些人性的负面、生活的阴影来发掘和折射人性的善与真。在她不露声色,心平气和的叙述中,让看似信手拈来的家庭故事笼罩着温情之光。
《雾月牛栏》讲述的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温情故事。宝坠的继父,由于一时的恼羞成怒,失手将宝坠撞在牛栏上,误打成痴呆。这一纯属无意的举动,让继父忏悔不已,终因内心愧疚,饮恨而去,给宝坠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不幸,也留下了人间亲情的永久思念。作品中没有一个强烈的带有恨意的字眼,它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满蓄着温情的残缺与伤怀。这种残缺,这种伤怀,却因为亲情的流露而让人感到慰藉,不让人过分忧伤绝望。潜藏在细节与氛围中的温情,犹如雾月过去,飞旋的阳光洒满整个院子一样,也洒入了读者心中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在这篇作品的背后有一丝残忍,但它最终用温情冲淡了亲人间的怨恨与愧疚。
《白雪的墓园》中一家人强忍着对逝去父亲的哀思,准备过年。作品中每个人内心掩藏着的隐衷正是一家人相互体贴,相互扶持的体现。母亲怕孩子伤心无助而故作坚强准备过年,孩子忧虑母亲的悲伤而异常懂事。他们就这样靠着一家人的坚强与相互关爱,迎来了一个幸福的新年。作品中处处温情的凝结恰恰又是浓浓亲情的流露。
在家庭人与人的关系中,有一种温情之光静静地流出,静静地闪耀。世界上没有比亲情更普通的情感,也没有比亲情更珍贵的情感。迟子建用她含而不露的温情气韵,对此给我们作出了更为明彻、深邃、显幽察微的诠释。
四、温情诉说世情
除了亲情伦理,迟子建还非常重视社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生出路的意义。 迟子建的笔,就像一条敏感的鱼,在家乡的河流中徜徉。她关注着故乡那片黑土地上底层民众的生活,在那条民间河流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辛酸,也有黑暗。迟子建始终用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去对待她作品中的每一个主体,给予这个世界理解与关注。
迟子建用平等甚至是谦卑的目光打量她周围的世界,在她的小说中,有一种温情让我们感觉世界处处充满爱,没有等级,没有歧视 。她惯用一些小事来展现他们人性中的善良和淳朴,让我们感觉到她作品中的人物是博爱的,真诚的,宽容的,感觉到他们不仅懂得爱自己的家人,也懂得爱家人以外的人,哪怕是偶遇的陌生人之间也能传出令人感动的情绪。《逆行精灵》 中那群陌生人由于天气原因而被搁浅在路上,不得不同挤在一张炕上过夜。大家没有因为被迫停车误事而产生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而是由陌生人之间好奇地猜测到后来的相互熟悉,无话不谈,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和谐的夜晚,相互之间都感受到了他人的关爱与帮助。文本中司机以及车站人员对哑巴大叔的格外特殊的照顾;美丽的城里孕妇由于受不了家里人对她的百般关爱,偷偷逃往乡下亲戚家过自由生活,得到了大家的暗暗赞赏;大家对被遗弃的小孩——豁嘴的喜爱,以及知道豁嘴身世后对豁嘴养母的敬重;鹅颈女人的美丽及其追求生命自由的活力;黑脸人由于受到大家各种影响而打消了要去报复自己亲人的邪恶念头,心理有了美好的转机。小说中所有的文字给人心底传递了一丝丝温暖的气息,让人感觉不到事情是发生在寒冷的雨天,却是暖意融融。
《门镜里的楼道》中“我”为了给予扫垃圾的老太婆老梁关怀和帮助而又不至于使她感到尴尬,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正在食用的东西伪装成垃圾扔在门外垃圾堆中,让她在捡垃圾时顺其自然地捡走。社会是和谐的,是平等的,尽管她年老体衰,尽管她身处社会最底层,但是她仍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仍然享有自尊。这是迟子建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当写到老梁和旧书摊老伯的感情受到外界人的冷嘲热讽时,作者实际上向我们传来了自己潜在的情感呼声,作者认为他们是应该受到祝福的。虽然他们已经到了日暮之年,虽然他们孤苦无助,但是他们应拥有他们心中的那份爱和浓浓深情。迟子建对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她的悲天悯人,她的博大襟怀,无不流露着温情的光辉,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在美丽的“大固其固”“白银那”,在那片被丰盈的白雪覆盖着的故乡,生活着一群善良淳朴的乡亲。《亲亲土豆》里写到的秦山:土豆成熟时节,村里的小孩子“ 猫着腰窜入秦山家的土豆地,象小狐狸一样灵敏的摸着土豆怕秦山看见”。而秦山呢,也是不在乎那点土豆的,所以他在这个季节到土豆地里干活时,“先在地头大声咳嗽一番,给小孩一个信号,以免吓着他们”。在《白雪的墓园》里,写刚刚失去了父亲的“我”年关在井台排队担水时,得到了人们默默地同情和照顾,大家热情地让“我”到前面先打水,“我”
不肯,默默地排在最后面,原来说笑着的人们也都无语了。最后,前面的人还是把水倒进了“我”的水桶里。“我”哭了。因为“他们狠很地同情了我,我受不了”。是淳朴乡亲的美好人性让我受不了。
迟子建是一个宽容的作家,她善用饱含温情的文字,讲述乡民们的辛酸生活,用她博爱的胸怀去体谅他们的愚昧与自私,甚至是邪恶。即便是对一些人所犯的罪过也都给予了其出有因的宽恕。
《沉睡的大固其固》中,媪高娘为了禳解全村人的灾难,不惜杀了自家的猪做“还愿肉”,但还是死在魏疯子的手里。她虽然在愚昧中丧生,却留下了“不要把灾难带给小孩子,带给小镇,所有的灾难都让她一人顶了吧”的善良祈求;小说中的刘合适是一个自私的角色,但作者在故事该结束时也给了他一个向善转变的机会。
《白银那》中的马占军夫妇,因为当年乡邻没有人愿意借钱给自己看病而怀恨在心。
在渔汛来临时,掐断了与鱼贩子联系的电话线,并把腌鱼的盐从八毛一斤涨至三块一斤,他们无视乡邻因无法让鱼保鲜而与日俱增的忧愁,甚至无视自己儿子以整夜淋雨的方式对他们表示抵抗。村长妻子,善良开朗的卡佳大嫂不愿买高价盐来腌鱼,为了让捕获的鱼保鲜卖个好价钱,独自上山找藏冰,命丧熊掌之下。马占军夫妇因此痛悔不已,接通了掐断的电话线,并在天明时悄悄给每户送了六袋盐。小说的结尾有些出人意料,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像这种让“恶人”良心发现的结局很多。迟子建不认为世上有十足的恶人,即使有,他们也总有善良的一面会在不经意间被挖掘出来。我认为很多时候这种巧妙处理矛盾的方法已成为她文本创作的一条规律。迟子建说过:“我更信奉温情的力量同时也就是批判的力量,法律永远也比不上一个人内心道德的约束力”。[1]的确,杀一个人比拯救一个人要容易的多。所以她喜欢在小说中让恶人良心发现,自思悔恨,让其灵魂在自然和人间温情中受到感动,得到净化,从而化解激烈的矛盾冲突。
迟子建的这种平和冲淡的写作风格我们不能理解成温情脉脉和缺少社会批判精神,迟子建对善和恶有着明晰的判断,只是她的这种态度是通过唯美和泛美的艺术追求表现出来的。正因为如此,迟子建的笔下才流露出那么多的温情。鞭挞一个人何其容易,摒弃一个人何其简单,惟有爱和善才是世间最难拥有的和最可珍贵的,所以迟子建的笔尽力去点染人性中向善的高光点,用心去发现人性背面那一道微弱的亮色。
迟子建把温情推向每一个角落,在她笔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马牛狗鸭都具有人性和灵性,她让温情的光涤荡着一切,让整个世界化作有生命的神奇的宇宙。
《北极村的童话》中黄狗傻子是我儿时的玩伴,在我离开时为了表达对一个幼小孩子的依恋而葬身大海。《越过云层的晴朗》讲述的是一个大黄狗和它六个奇特主人的故事,它与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直至它在拍电影死去时,仍深深怀念着每一个深爱它的人。
这是一种类似童话的写作却不会给人任何虚幻的感觉,而是有着让人感动的真实,是温情力量带给我们的真实。《鸭如花》中一个个如花一样美丽的鸭子,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精灵,它们是徐五婆在失去亲人后,孤独寂寞时情感的寄托。《雾月牛栏》中的小牛在雾月过去后,怯生生地跟到院子里。很有人性地害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踩碎了而缩着身子走。《一匹马两个人》中老马为了老人儿子嘱托给它的一句话对老人胜似儿子般驯服,在老人相继去世后仍忠诚地守护着那片麦田。
那些平日里在我们眼中无灵性无情感的动物,在迟子建笔下都可以这么善解人意,可以这么亲密地与人相依相伴。如此和谐,如此融洽。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迟子建总能以无声的方式引领着我们的思维的方向。她洞察现实,了解现实,却从不对人世间的丑恶作大肆的渲染和直白的揭露。在她作品中,没有大悲大喜,也没有鲜明的爱憎对立。
她总是那么心平气和,善解人意。让读者在她的大气,她的宽容中去深思,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迟子建就是这样用她博爱的胸怀,平等的视角,谦虚的态度,给我们抒写了一个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民间世界,向我们诉说着人间世情并不乏宽容与纯净,这是一个如此美好,令人充满感动的世界。
五、结语
迟子建的小说,不论何种风格,何种题材,总有一种温情从字里行间汩汩流出。这个不断商业化的社会,物欲横流,精神匮乏。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交流和沟通,缺少了宽容和理解。迟子建没有为世俗所动,没有随波逐流,她用她特有的“温情框架”构建出一个宽容、温馨、美丽、宁静的世界。她对世道人心尤其是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独特解读,对故乡家园的钟情,对朴素生命和爱情、亲请、世情的温婉表达,稀释了我们心灵的浮躁与困惑以及对浊世无可调和的无奈,填补了我们心灵的空缺, 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物欲膨胀造成的人情冷漠,对现代人精神匮乏、理想家园丧失是一种有力的针砭和批判。让我们不禁喟叹温情是人类共同的渴望。她对人性善良的积极肯定,对生活的追忆和怀想,倾注了温情和热爱,拨动了我们心灵深处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弦。
她习惯日常生活叙事,但是她没有将笔端锁定在平庸的“现在”。在日常生活叙事中不仅让读者置身于生活的洪流中感受生活的真实,同时也让读者在灵魂深处发出自我追问,这何尝又不是作者对现实存在的追问,对世界真相的追溯呢?所以读迟子建的文字我们不会觉得苍白无力,不会觉得她是在对日常生活的絮絮而谈。在她单纯、简明的文字下掩藏着作者的追问抑或是沉思,给我们一种现实的沉重,抑或是感动。她让我们有勇气进行直击现实的思考,让我们能够在奔波、忙碌后的闲暇之余发现自身平凡生活经历的诗意、情趣和感动,领悟生活的意义。
不仅如此,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文学时代,处处在泛泛追求“经验写作”,追求“身体写作”,情爱故事泛滥。迟子建仍能够坚守自己的文学立场,坚守自己的创作原则,不谙世俗的创作波流,给文学世界注入一股新鲜而又独特的血液。她在文本中对人性美好的坚定信仰,为当代文学中的人性写作增添了正面价值,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了人类社会美好的希望。迟子建属于 80 后成名的作家,在此之前有许多作家投身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创作之中,揭露“文革”时期的黑暗,描写大动乱时期的人孽,描绘了过多的怵目惊心的人性恶和精神迷茫。迟子建小说相对于这批作品来说具有重建的意义。在文化复苏后,控诉的作品较多,而有意识的正面赞颂人性善的作品较少,这不仅使我们想起了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这类小说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是因为抒写人性的美较之描写灾难和动乱有着更永恒的价值。迟子建也一样她不去扎堆某种流派的写作,而是沉浸在“北国”的纯粹之爱里,不嗜好畸变也不喜欢残缺,宁肯从格局不大的阳面柴门进入世界,也不选择山阴豁口以冷风肆虐的方式刺痛生命,她执意在乡土民俗中发觉人性本质中的善与美,继起了中国文学正面肯定人性美的可贵传统。
同时,迟子建小说也具有独立于潮流之外的文学品质。从《亲亲土豆》、《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到近年来的《一匹马两个人》,所有信手拈来的说法都不能概括迟子建的小说品质,她在创造中以一种超常的执着关注着人性温暖或者说湿润的那一部分,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入,多重声部,反复吟唱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因而显得强大,直至成为一种叙述的信仰。这位女作家成名于八十年代中期,时正值“先锋派文学”、“寻根文学”异军突起的时候,但作家并没有被突然掀起的热潮所动,更没有盲从。不去模仿文坛上很显时髦姿色的“骂派”、“侃派”文学家,不去学步颠覆价值和消解美丑、善恶边界,把什么都拉到“同一个平面上”的后现代把戏,她执意而又毫不气馁地守护着她所认可的应该守护的东西。在《一匹马两个人》当中,你会感到当迟子建左手在弹美好而忧伤的旋律,右手试图去弹出一组不和谐的和弦时,结果她的手似乎被烫着了,主旋律余音绕梁,结尾时小说中那对受辱的母女在麦田夜色中的身影看上去竟然是和煦美好的夜景的一部分了。她将文学视野固守在自己熟悉的东北乡土上,继续保持着那份单纯、明朗、质朴的风格。迟子建的小说是根深叶茂的,它的根不在于汇入当时的一些流派,而在于适时的向文学创作的原点复归,回到“诗缘情”这一深厚的文学传统,在小说中间接抒发美好、善良的情感,体现出了诗意、诗境,负载着中国传统诗歌那种中正平和的美。迟子建的小说构想几乎不依赖于故事,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个人的内心感受折叠而来,犹如一只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如果说迟子建是敏感的,那她对于外部世界的隔膜和疑惑进入小说之后很神奇地转换为宽容,宽容使她对生活本身充满敬意,因此我们很惊讶地发现迟子建隐匿在小说背后的形象,她也许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她也许站在世界的边缘,但她的手从来都是摊开着、喜悦地接受着雨露阳光。
当然,迟子建的小说不会因为存在这某种写作规律而变得形式单一或者是内容平白,她的作品是异常新鲜和多样化的。她非常重视对现代派小说各种手法的广泛吸收,但这些现代成分依然服从于小说的整体氛围,服从于表达文学理想、营造意境所需要的“意象”,因此现代写法的汇入使迟子建的作品更加中正含蓄,并不显得光怪陆离或晦涩难懂。
评论家谢有顺曾评价迟子建的创作态度是“忧伤而不绝望地写作”[2]。“忧伤”是迟子建作品弥漫着的一种气息。在迟子建看来,这种“忧伤”表现在对生之挣扎的忧伤,对幸福的获得满含辛酸的忧伤,对苍茫世事变幻无常的忧伤。“不绝望”可以理解为,对生之忧伤中温情亮色的感动,对能照亮人生的一缕人性之光的向往,而这些,恰恰是人活下去的巨大动力。这也就是她温情写作的价值所在。
注释
[1]文能, 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迟子建访谈录(代序)[A]. 迟子建(中国作家选集丛书)[C].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6.
[2] 谢有顺. 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我读迟子建小说[J]. 当代作家评论, 1996, (1): 66.
参考文献
[1] 迟子建. 原野上的羊群[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2] 迟子建. 秧歌[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3] 迟子建. 亲亲土豆[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4] 迟子建. 树下[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5] 迟子建. 我伴我走[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6] 迟子建.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7] 迟子建. 微风入林[M].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
[8] 迟子建.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9] 余丹清. 迟子建对小说的独特经营:童话与温情叙述[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18): 36-41.
[10] 方守金,赵国宏. 迟子建小说的情调模式[J]. 齐齐哈尔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61-63.
[11] 刘彦华. 迟子建小说的忧伤美[J]. 集宁师专学报, 2002, (24):1-4.
[12] 李博微. 迟子建小说美学特征探析[J]. 绥化学院学报, 2006,(26):60-61.
[13] 施战军. 独特而宽厚的人文关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4): 51-56.
[14] 梁爱民,赵洁. 解读迟子建小说中的感伤情绪[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18): 57-63.
[15] 寿凤玲. 论迟子建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读与写杂志, 2007,(4): 5-11.
《宁静的人性之光——浅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温情”》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宁静的人性之光——浅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温情”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