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27浏览:10231次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着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愿景。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是指引全中国人民不断砥砺奋进的明灯,是整个华夏民族的精神文化宝藏,也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经济发展、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石。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阶层中的高素质、高学历群体之一,充满新时代中国青年特有的青春活力,不仅需要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还需要承担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载着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因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直接关系到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保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等重大历史命题。基于此,高校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华要义,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文化思想基础。
《人民教育》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99/G4,本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栏目设置及内容节奏经过编排与改进,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04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竞争与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充分、传承意识缺失、关注度不高等问题。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了解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引领和社会意义。
1 增强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重要前提是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位中国公民都从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认同,并对其充满深厚的民族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沧桑,在日积月累下形成精神谱系,与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品格息息相关,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职责的重要精神来源。
1.1 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职责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品德、立德修身铸魂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职责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精神的引领作用与大学生立德修身存在非常紧密的关联。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美德,如立德正心的修身之道、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的广阔胸襟、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2]。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意义。当前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品行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均能从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源泉和精神力量。高校在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等方面,可以充分借鉴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实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提高育人成效。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源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明确给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历史论断[3]。对比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二者相关相容,大义相通。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本主义、中庸之道、大同理想、古代辩证法等思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进程中,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还要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将融合的成果作为对中国广大民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内容,重点加以推广宣传和思想引领,从而达到教育和引导广大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宏伟历史目标。
1.3 涵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国家只有从精神上真正强大起来,才能更恒久、更深沉地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代表了当代中国广大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是追求高尚思想品质的重要基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对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和树立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远大理想抱负和坚定信念信仰,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整个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愈发丰满。
2 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的质量和培养环节的设置。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单独访谈等方式进行摸底调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在校大学生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红利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丰硕成果。他们可以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多样的生活方式,接收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形成多元的价值取向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上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逐渐淡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迹象。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大学生这一重要社会群体依然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并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许多在校大学生都认为,在中国广大社会民众心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享有较高的认知度及影响力。实证研究数据显示,有超过40%的在校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很高”或“一般”,一半以上的在校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上的影响力比较大,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必要[4]。
总体而言,当代在校大学生总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信心十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在坚守自身固有特色体系的同时,充分借助全球化来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实现蓬勃发展和传承创新,进而有效推动全球化进程。
2.2 在校大学生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单一且效果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全面迈入信息化时代,在校大学生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加丰富,如父母讲授、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网络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在调查中,有高达98.1%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从小学阶段一直到大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语文和历史课作为各阶段教育的必修课程,会讲授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上学生自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和方式,学生会接受和了解部分传统文化知识。
但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通过课堂教学、阅读书籍等传统方式获取知识的意愿和兴趣逐步降低,造成在校大学生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变得单一。与此同时,还存在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高校在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时,应注重在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培育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5],进一步明确目标方向,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历史底蕴作为重要抓手和精神源泉,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 强化在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方法
强化在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构建科学完善的培育制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深化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强化在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1 积极营造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大学生是当前各个社会阶层中知识结构较完善、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之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高级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等群体的支持和认可下形成的中华民族优良人文环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而未中断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民众应具备危机意识,时刻保持对西方各类文化渗透冲击的警惕,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深入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保持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自信心,不断培养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充分凝聚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共识,有效调动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升教育成效。
3.2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纵观当今社会,中国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普遍有所淡化,主要原因在于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教育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形式不够新颖、方式不够创新、效果不够显著,缺乏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形成系统的教育思维,在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等不同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作为重要内容编写入各类历史教材。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材编写的改革与创新,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国情、社情、民情,贴合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尽量呈现生动的历史画面,避免机械地进行知识堆叠[6],不断激发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教学研究,加强实践认知探索,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遗址和历史实物资料等,与当前先進的互联网、电子信息等技术有机结合,提供多样化、多维度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全面改革和优化考核考试方式,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3.3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应体制机制,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和发扬光大的根本保障。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应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保障资金配备,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政治高度出发,加强政策供给和制度保障,加大保护力度,不断提高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从资金保障、体制机制方面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保驾护航。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划拨专项资金、设立专项研究项目、评选专项教育教学成果、认定科研成果等方式,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者、普及者等相关工作人员的奖励激励力度,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从事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工作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与此同时,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当中的生存空间,充分保障从事传统文化传播和文化艺术表演人员的经济收入和物质基础,努力营造全社会想从事、爱从事、敢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工作的良好氛围。
3.4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要想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加强宣传和推广,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崇尚、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舆论氛围。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互联网、电视、电影、报纸等媒体平台和介质担负起宣传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引导广大民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的历史责任。各类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提高关注度,常态化、长效化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内容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7],全面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社会转型发展的步伐。高校应通过微信、微博、校园网、校内广播、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在大学生中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校园的文化底蕴。
4 结语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将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源泉,是华夏子孙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集中反映。当今国际国内环境日新月异,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均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行为等方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也给高校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严峻挑战。对此,需要全社会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员育人机制作用,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在校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其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中国共产党教育话语体系的百年构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0.
[2] 金林祥,张正江.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有益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3-136.
[3] 李捷.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J].精神文明导刊,2021(10):5.
[4] 刘燕燕,杨琛琛.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以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8(19):3.
[5] 宋玉艳.民族地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6] 郑鹏.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J].职业时空,2007(13):33.
[7] 刘淑霞.新闻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促动作用[J].新闻知识,2010(12):46-47.
《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探究》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探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全新探索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