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历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30浏览:5533次
摘 要:黄果树瀑布不仅是鬼斧神工的自然杰作,也是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明清记载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献包括方志、游记、诗文、小说等,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也生动地反映了地处西南一隅的黄果树瀑布走出贵州、成为天下名胜的历史过程。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钩沉,对黄果树瀑布及周边文化古迹进行考述,以期更客观、全面地挖掘认识瀑布的历史和人文意蕴。
关键词:黄果树瀑布 明清文献 考证
中图分类号:K9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2)02-84-96
《贵阳文史》遵循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力求办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为社会主义物资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本刊从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科技、教育、民俗等方面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介绍贵州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宣传贵州,了解世界。
黄果树瀑布是贵州省开发最早的景区,也是贵州省的名片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瀑布的自然属性,而对其历史文化了解甚少。事实上,黄果树瀑布自明代起便作为一方名胜渐为世人所知,至清代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黔中胜景”,各路文人纷至沓来,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记载。尽管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便有一批方志和文史资料1相继出版,但大抵限于对瀑布有关诗文、故事的收录及介绍性的阐述,对瀑布及周边古迹的历史变迁、有关诗文的留存状况等问题的考订存在不少疏忽错漏之处,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文史价值。有鉴于此,本文穷搜各类明清古籍中关于黄果树瀑布的记载,对相关问题进行考述,并试解答偏居西南一隅的黄果树瀑布是如何在明清文人的传述下成为天下名胜的,以期更客观、全面地挖掘认识瀑布的历史和人文意蕴。
一、从方志到小说——明清文献对黄果树瀑布的记述过程
历史上,贵州开发相对迟滞,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外界对其山水形胜更是知之甚少。明永乐十一年(1413)正式建省后,贵州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大开发。驿道和水道的整治畅通,改善了贵州的交通条件,使之与全国连成一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渐比中州”,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2日益频繁的联系和交往,加深了外界对贵州的了解。黄果树瀑布作为一方名胜,也逐渐被外界所知。从最早被收入官修方志,再到后来被写入流行小说,各类明清文献关于黄果树瀑布的记载大致梳理如下:
(一)方志类的最早收录
黄果树瀑布见著于文字,可追溯到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的《明一统志》,在描述镇宁州的山川形胜时,其文道:“白水河,在安庄卫(今镇宁县城)南三十里。悬崖飞瀑直下数十仞为河,湍激若雷,平旦云雾寨其下”1。寥寥数句,刻画出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在古代,地方志的呈报是朝廷与地方相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自贵州建省以来,地方修志之风亦随之盛兴,黄果树瀑布作为一方名胜被收录亦在情理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明一统志》卷八十八“镇宁州”条目下,有四条引文分别标注引自《州志》《新志》。镇宁州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始建,明正统三年(1438)改隶贵州布政司,这极可能说明镇宁州此前已有新旧两部州志,曾为明一统志修纂时所引。但因过早亡佚,不为后人所知,连清人也不曾得见,是故光绪《镇宁州志》序中称“旧故竟未修志”“邑原无志”2。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镇宁第一部方志为成书于道光三十年(1850)的《镇宁州志稿》3,这是值得商榷的。在明清两代涉及该地区的地方志乘中,不论是总志、省志、府县志,还是记载山川名胜的专志,大都能找到黄果树瀑布的相关记载,其收录情况略见表一。
表一 明清有载黄果树瀑布的方志概览
明代方志关于黄果树瀑布的记载较为简略,大体上直接转引了《明一统志》中的内容。现存贵州首部省志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有两处关于黄果树瀑布的记载,其中一处即全文引自《明一统志》4。在那个信息和交通尤为闭塞的年代,方志的编撰者们鲜有机会能亲临四处,大多只能参考他人的著作或转述。尽管如此,有的著者仍旁征博引、力图详尽,如万历年间曹学佺编撰的《贵州名胜志》一书中关于黄果树瀑布的记载有三处5,分别引自《明一统志》、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和杨慎的《滇程记》,几乎是采集了当时所能用到的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万历年间郭子章所撰《黔记》卷四中“镇宁州、安庄卫城图”6的左下角绘有黄果树瀑布(见图一),这也是瀑布的形象首次出现在现存舆图中。该图采用方志地图常用的“缩地法”,突出表现了城池、瀑布边上“望水亭”等地标要素,尽管瀑布与关索岭、双明洞等地点的相对位置与实际情况略有出入,但仍大致描绘出了瀑布所属的白水河水系。
清代以来,随着交往的日益密切,外界对贵州名胜更为了解,方志中关于黄果树瀑布的描述较之明代更为详尽,认识不断深入。首先是瀑布周边的地物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水帘洞”是贯穿于黄果树瀑布内部的长达百馀米的半露天溶洞,“犀牛潭”是瀑布落水注入的深潭,二者都是瀑布周边标志性的地物,它们的存在与瀑布主体一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别致景观。在康熙《贵州通志》中首次出现了“水帘洞”和“白水沉犀”的记载1,而乾隆《贵州通志》首次收录了“犀牛潭”的传说2。其次,出现了关于瀑布源头的考证。道光《永宁州志》详细描述了黄果树瀑布所属的白水河水系,认为瀑布水源有二,“水源一即出郎岱、六枝、落鳖(别)”“一出镇宁州四保寨”3,这与现实情况相符。再次,方志成为了收录有关黄果树瀑布诗文的一大重要载体。随着黄果树瀑布声名远播,文人咏颂黄果树瀑布的作品不断涌现,其中有很多都被方志所收录,从而能够传承至今。
(二)游记类的助力推动
地方志的收录,让黄果树瀑布及周边名胜始得以通过文字描述为外界所了解。自明代起,一批旅行者慕名而来,在游览瀑布之馀,留下了不少精彩的游记,也促进了黄果树瀑布名声的传播。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黄果树瀑布之所以闻名天下,始于徐霞客在其游记中的精彩描述。诚然,在众多游记作者中,纯粹以寻访名胜为目的的徐霞客无疑是最为特别的一个,他在日记中对黄果树瀑布的描写也早已成为被后世争相传诵的山水名篇,对瀑布名气提升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人们在瀑布脚下竖立了“霞客望瀑”的雕像以为纪念。
但事实上,在徐霞客之前,黄果树瀑布就已经颇具盛名。明嘉靖年间,“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而遭流放云南永昌,著有《滇程记》记述沿途山川风物。他在途经黄果树瀑布时写道:“有悬崖叠水,飞流瀑布,自山端下注,二崿相承。下为深潭,有神蛇宅之,见者必婴重疢。夏涨时,喷沫如云雾,笼冒数里。”4是为现存游记中最早关于黄果树瀑布的记载。此外,比徐霞客早出生四十年的王士性,亦热衷于游览名山大川。他曾于万历年间溯沅江而上,经黔入滇,但由于行程緊迫,未能一一游览黄果树瀑布等名胜,于是在游记中表达了巨大的遗憾,其言道:“他如镇远凌圆洞……安庄白水(即黄果树瀑布),或道左而未过,或舆过之而未穷其胜,不能一一纪之。” 5
此外,明清两代留下关于黄果树瀑布游记的还有顺治年间曾任贵州巡抚的彭而述、以徒步万里赴云南寻父而闻名于世的画家黄向坚、长期游历于滇黔地区的旅行家陈鼎、康熙年间任云南按察使的许缵曾等,其概况略见表二。应看到,昔时的黄果树瀑布地处偏远闭塞的西南边陲,这些作者在途经此地时,或遭受贬谪,或身负要务,但皆对驿道边上壮观的黄果树瀑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在这些作者的记述和传播下,黄果树瀑布以“白水飞瀑”的形象而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黔中胜景。
表二 明清黄果树瀑布游记概览
(三)诗文类的历史见证
流传至今的大量明清诗文,正是黄果树瀑布名声斐然的见证。过去的文史资料认为,最早描写黄果树瀑布的诗是明末有“天末異士”之誉的贵阳诗人谢三秀所作的《叠水上小憩因作短歌》1。但若深究之,目前所见最早的黄果树瀑布诗作应该是万历《贵州通志》所收录的《虹桥水帘》一诗,其作者萧伯辰为贵州清江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任安庄卫经历,以政绩大著2。由于万历《贵州通志》流传极少,清以后历次纂修省志者均未获见,今仅在日本东京尊经阁藏有一孤本3,故此前的文史资料未注意到此诗也是在情理之中。此外,同样是流传极少,原刻仅庋藏于天一阁的嘉靖《贵州通志》,也收录了咏颂黄果树瀑布的诗三首,作者分别为正德六年(1511)、十三年(1518)先后担任贵州巡按的张祐、胡琼,以及嘉靖十七年(1538)任贵州按察司副史的王世隆4,他们的生活年代均早于谢三秀。
明清黄果树瀑布诗文,大都为方志所收录,以民国《镇宁县志》所收四十五篇为最多。5在此基础上,本文另穷搜于各类文集、诗选,共得有关诗文一百零九篇,其中明代十篇,清代九十九篇,详见表三、表四。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三十八篇为贵州籍文人所作,这也反映了贵州建省以来文教日兴,学风骎骎欲上的事实。明代以前,今贵州境内几乎没有传世的文学著作,明代以后,贵州诗歌则异军突起,至清代在郑珍、莫友芝等名家的推动下达到了巅峰,是故前人有“贵州风雅盛于明”“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之叹6。黔省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给省内外诗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成就了一批优秀的山水诗文。而关于黄果树瀑布的诗歌,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都可占得一席之地。其中田雯的《白水岩放歌》、郑珍的《白水瀑布》等更是作为隽永流传的名篇,成为贵州文坛上的璀璨明珠。
黄果树瀑布本是大自然伟力的造化之物,后来成为贵州诗歌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并见证了明清贵州诗歌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这离不开它与诗人之间的美妙缘分。黄果树瀑布的超凡形象给予了诗人无限的创作灵感,而诗人们的妙笔生花则为黄果树瀑布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形象。正是两者的互相成就,使得今日的黄果树瀑布同时具备了独一无二的自然风貌和悠久浓郁的人文气息。
表三 明清黄果树瀑布诗文数量统计
表四 明清黄果树瀑布相关诗文概览
(四)小说类的锦上添花
除了上述纪实类诗文外,黄果树瀑布还被清代小说家进行艺术加工,写入了小说中,这在以往的文史资料中未有提及。《咫闻录》是清代流行的笔记小说,约成书于道光年间,作者为浙江人,化名“慵讷居士”,曾游幕各地,后侨居广东羊城,其馀生平不详。该书收录了二百四十七篇作品,大多为各地的奇闻怪谈,其中一篇名为《蔡十》的故事,正是关于黄果树瀑布的传说,全文一千零七十七字,讲述了寄居镇宁的宁夏侨民蔡十因贪恋神犀宝藏,花费三年时间在黄果树瀑布脚下犀牛潭边苦苦守候,因为一时打盹而失之交臂,最后抱憾自尽的故事1。该传说具有明显的民间寓言色彩,旨在告诫人们不可太过痴妄。其被收入清代流行小说而广为流传,说明黄果树瀑布在当时很可能已经是家喻户晓,成为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外,当地少数民族的传说故事中也有许多关于黄果树瀑布的内容。在黄果树、关岭等地的布依族聚居区中就流传着“金梭划瀑布”(又作“喜鹊羽毛划飞瀑”)“石破惊天”“剪机杼”“潭底拾宝”“神剪”“布依龙”“吼瀑”等关于黄果树瀑布的传说2,其内容丰富、情节不一,但都有着一个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通过神话的形式来阐释黄果树瀑布的由来,表达了当地布依族民众对于黄果树瀑布朴素的认识和想象。这些传说皆取材于布依族民众的历史生活,最先是通过口口相传,直到建国后才被搜集和记录了下来,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是当今黄果树旅游文化建设所不能忽视的一笔丰富文化资源。
综上,明清记述黄果树瀑布的文献载体主要有方志、游记、诗文、小说等,其记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反映了历史开发进程推进下人们对黄果树瀑布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至清代中后期,黄果树瀑布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成为了一处具有文化底蕴的名胜。
二、历史文化寻踪——黄果树瀑布周边古迹之考述
黄果树瀑布周边的白虹桥、望水亭等古迹,以及明清文人留下的一批楹联碑刻,见证了过去六百年来黄果树瀑布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这批古迹在岁月的侵蚀下亦屡经变迁,对其进行考证,可进一步丰富瀑布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被遗忘的白虹桥
据文献记载,黄果树瀑布上游不远处曾有一坐“白虹桥”,“跨白水河,洪武二十五年(1392)右军都督佥事王成奉敕建”3。该桥建立于明代经略西南的大背景下,是驿道上的一座重要关梁,广泛见载于明清至民国的地方志乘当中。但是在现有的文史资料中,却鲜有提及此桥的。即便有所记载,内容也十分简略,大抵如安顺市政府编撰的地方资料《中国政区贵州·安顺》所载:“黄果树桥: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上游约一千米处,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又名‘白虹桥’,历为滇黔驿道要道。”4通过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再结合GIS技术,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还原该桥变迁的历史脉络。
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二十三日由安庄卫(今镇宁县城)出发,沿驿道南行,其日记精确地记载了这一行程:
(白水铺)又西二里,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复逾阜下半里,遂临其下流,随之汤汤西去。还望东北悬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度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箐亏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景至矣。1
根据徐霞客的描述,他从白水铺(今黄果树新城附近)向西走了两里路后见到了第一座瀑布,前行半里后仍对这座瀑布念念不忘,但是向导告诉他前面还有一座比這更大更深的瀑布,可见徐霞客见到的第一座瀑布并非黄果树瀑布,而是上游的陡坡塘瀑布。再随流半里后,他抵达了“白虹桥”,这座南北向的三门拱桥因形如横跨于白水之上的彩虹而得名。度过桥,再往西走半里路,又听到如雷般的轰鸣,随后才见到了黄果树瀑布的真身。
结合今天的卫星地图,运用ARCGIS软件对徐霞客的路线、道里进行还原,如图二所示。可知徐霞客所循路线与今县道X4532大致相符,该段路正是明代由安庄卫到关岭的驿道主路,也是民国时期的滇黔公路。而“白虹桥”所在位置,恰与今黄果树桥所在的位置相吻合。说明今黄果树桥的前身确为白虹桥,自明代起就发挥着交通要道的作用,“为滇、黔及镇、关、郎各县往来要冲”3。自明代以来,该桥屡经修缮,桥拱也由徐霞客时代的三孔增为五孔。《镇宁县志》载,该桥又名“落虹桥”4,而建国后所搜集的《黄果树古今建筑与传闻记》中将该桥写作“罗洪桥”,称“建桥传说多,其中一说此桥始建于清,是罗洪二姓集资修建,故名罗洪桥”5。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虹桥”的本名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已变得日渐模糊。
近年来随着贵黄公路和沪昆高速的相继修通,沿用了六百馀年的滇黔驿道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地位,而伴随着黄果树景区扩建,这座桥也被包围在大瀑布景区当中,不再承担对外交通运输的作用。诚然,地名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但“白虹桥”这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名被弃之不用,实在可惜。尤其是在黄果树瀑布景区被大力开发的今天,“退休了”的白虹桥不应当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更应当作为文化古迹保护。若能恢复该桥的原名,重视其历史文化价值,则更能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
(二)望水亭与历代楹联、碑刻
据史料记载,瀑布对岸的半山上有一座望水亭,始建于明季,乃观瀑的绝佳之处,六百馀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曾驻足于此,留下了诸多遗存。过去许多文史资料在提及此亭时,多将其与今瀑布景区的观瀑亭(又名“六角亭”)混为一谈,但历史上望水亭的损毁和重建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志》曾对望水亭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也指出了今之观瀑亭并非古之望水亭,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建,但相关史实仍多有不详之处。1因此有必要结合史料,对望水亭的历史进一步考述。
明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游览黄果树瀑布时就曾在此亭休憩,其游记道:“瞻其亭,犹在对崖之上,遂从其侧西南下,复度峡南上,共一里馀,跻西崖之巅。其亭乃覆茅所为,盖昔望水亭旧址。今以按君道经,恐其停眺,故编茅为之耳。”2可见明代末期早先的望水亭已损毁,徐霞客所见之亭为临时用茅草所搭建。永历八年(即顺治十一年,1654)夏,孙可望游览瀑布,在望水亭旧址上修筑了新亭,并刻碑记之,其文曰:“驻跸旧亭,临视赞赏,俄而潭水且涌数丈,势若钱塘怒潮,喷云散雾,左右惊视,良久乃平。或曰:此神犀之效灵征异也。爰命所司选胜为亭,以备临眺。亭成而胜益著,因记诸石,以纪厥异云。又题其石壁曰‘雪映川霞’。”该碑文被完整收录于道光《永宁州志》“望水亭”条目下,并有注文:“按伪秦王孙可望永历八年甲午中秋立碑于亭之对岸。”3民国《镇宁县志·艺文志》中所收孙可望《望水亭记》一文即为此碑文4。孙可望原为张献忠部将,在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战死后与李定国率大西军馀部转战云贵地区,同南明政权联手抗清。据史料可知,自顺治十一年至十四年(1654—1657),孙可望一直以贵阳为据点活动,因此其筑亭立碑之事尤为可信。值得注意的是,孙可望所题“雪映川霞”四字石刻在乾隆《贵州通志》中被误记为“雪浪川霞”5,后来的咸丰《安顺府志》、光绪《镇宁州志》也沿袭了这一讹误。道光《永宁州志》中的记载则较为准确:“(水帘)洞上有石碑一座,字迹模糊,碑傍石壁刻有‘雪映川霞’四字。旧志‘雪浪川霞’,‘浪’字疑误。”6
清代的望水亭,不仅是往来商旅、官员的休憩之所,还保存着不少楹联、碑刻。清嘉庆二年(1797),重修后的望水亭后被损毁。李腾华到访时,仅得见亭之遗迹,其《白水河小憩并序》道:“瀑对山有望水亭,嘉庆二年为……所毁。亭左废墙嵌二碑,一为奇丰额臬使所刻郎臬使若伊诗,一为陈学使本忠记。”7他所见的两座碑上刻的分别是郎若伊的《观白水河瀑布歌》和陈本忠的《观瀑布记》,其文皆被当地方志所收录。道光八年(1828),在学政许乃普的劝捐下,望水亭再一次被重修,并于亭柱署有知州黄士古题联:“水色盈眸恍认庐山真面目,瀑声入耳顿消宦海热心肠”,该亭为供奉吕纯阳(即吕洞宾)而建8。至民国时期,地处镇宁、永宁交界的望水亭由于管辖权不明,年久失修而倾圮,其纯阳庙亦“成无僧之庙,现已破败不堪云”9。民国十五年(1926)兴修滇黔公路过其址,将亭、阁及拱门拆除,只留后殿。而今公路下侧的观瀑亭,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所建,而亭柱上的楹联也改为“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岩似火何须炉焰长存”。1可见,屡经损毁重修的望水亭已成为瀑布历史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其碑刻、楹联正是瀑布文化底蕴的见证,应妥善加以修复和保存。今天黄果树景区内的碑林公园收录了历代瀑布相关的碑文石刻,但由于所在地偏离瀑布核心景点,现已近废弃,实为瀑布文化之一大损失。
(三)水帘洞、犀牛潭的现实和想象
从黄果树瀑布腹部贯穿而过的水帘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内到外观赏瀑布的特殊视角,这在世界知名的大瀑布中是绝无仅有的。明代萧伯辰《虹桥水帘》中一句“长虹倒影入清涟,一幅虾须掩洞天”2,生动地描绘了水帘洞与瀑布的位置关系。水帘洞长达一百三十四米,由六个洞窟、五个洞厅、三股洞泉和六个通道组成3。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景区参观通道,仅为其中一部分。“水帘洞”这一称谓首见载于文献,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康熙《贵州通志》载:“其龙湫挂处,内有洞曰‘水帘’,土人多入之以避兵。”4可见由于容积大而隐蔽,水帘洞在历史上曾被当作天然的避难所,在嘉靖二年(1523)的苗民起义中,该地就有生员尹连城、尹光廷等曾进入其中避难5。在以往的观点中,黄果树瀑布水帘洞的得名乃是对《西游记》小说中花果山水帘洞的附会。事实上,水帘洞的得名与《西游记》不无关系。在前文提及小说《咫闻录》的故事中,在主人公蔡十到达瀑布后,有这样一段描写:“(瀑布)四面胜景,即《西游记》之‘水帘洞’,未必有如此可爱也。”6由此可知,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中,黄果树水帘洞即《西游记》水帘洞在现实中的映射。大概是随着瀑布名声的远播,瀑布中的洞天胜景广为人知,人们便开始以《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水帘洞”为之命名。
犀牛潭为瀑布脚下之深潭,水色碧绿,深不见底,相传有神犀伏俟于潭底而得名。该传说由来已久,早在顺治十一年(1654)孙可望重修望水亭所立的碑文中,就有“人言中有神犀潜焉,故常变光景,出云雨,屡屡征异。孤出入滇黔,数过其地,闻此语于土人”7。清康熙初,许缵曾的《滇行纪程》中有载:“里人云:潭内有水犀,风清月皎之时,往往出见。”8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载:“又谓有水犀时出岩谷,后徙去。”9可见早期版本的传说来自于当地人的传言,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仅将瀑布脚下碧绿幽深的潭水与“神犀出没”联系到一起。
后来,该传说在流传中内容不断丰富,衍生出了另外一个版本,出现了“潭底探宝”的情节,而犀牛则被描述成了宝藏的守护者。陈鼎《滇黔游记》载:“相传潭中逆变时解饷官弃金十馀万于内,人多垂涎之。有善泅者没水以求,一犀熟睡波底,绕皆珍宝,遂择巨者攫之以行。犀觉逐至岸,泅者与之斗,力竭掷还,犀始退。”10后来在乾隆《贵州通志》中,孙可望早先于此地修筑望水亭的事迹被描述成了欲涸潭探宝,其文曰:“昔孙可望至此,见水中有神物,欲涸水以索之,而潭水绝深,戽数日不可竭,乃止。”11该条文也相继被后来的方志所引用。而关于此传说最完善的版本则是张九钺在《坐白虹桥望白水岩作白水岩歌》中的注文:
前明水西之乱,解饷官弃金十万于潭,孙可望役万夫塞白河戽潭水取之,十馀日不竭乃止。康熙间有壮士泅水入,见珠宝攫之,与犀牛斗,力竭弃之出。山阴吕黍有歌纪事,镌亭壁上。1
可见该传说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又被加入了“水西之乱”“孙可望”等历史元素,使得传说的内容更显“真实”。此后,该传说又经过小说家的加工,成为了前文所提到的道光年间流行小说《咫闻录》中《蔡十》这一故事的蓝本。由此可见,犀牛潭的传说源于民间故事,既包括了神话的虚构和想象,也夹杂着对历史事实的模糊记忆,而其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也反映了黄果树瀑布被不断被人们所认知的历史过程。
三、馀论
作为黔中山水的代表,黄果树瀑布之所以成为全国闻名的名胜,是明清以来贵州与外界交往加深的必然结果。史籍的详实记载、文学作品的想象加工、民间传说的流传,共同造就了黄果树瀑布的“成名”之路,也为今天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史资源。黄果树瀑布自1992年第一次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以来,至今未能如愿,这与长期以来对瀑布历史文化的挖掘不够不无关系。如当今瀑布景区的建设,并没有复原周边白虹桥、望水亭等文化古迹,历代留下的楹联碑刻也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大有被忘却之势。历史告诉我们,名胜的打造不仅要依靠大自然的恩惠,更需要仰仗于文化的积淀。因此,应加强瀑布文史资料的发掘,注重对周边文化古迹的修复和重建,助推黄果树瀑布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申请工作。
A study on the literature of Huangguoshu waterfall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related historic sites
Wei Kai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cenic spots in Guizhou, Huangguoshu Waterfall is not only a miraculous natural heritage, but also a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Huangguoshu waterfal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clude Local gazetteers, travel notes, poems and novels, which have high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value. It also vividly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Huangguoshu waterfall which wa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corner of China, going out of Guizhou and becoming a world-famous scenic spot. 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rela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waterfall. So as to provide strong cultural support for the current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and also the application for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Huangguoshu Waterfall;Ming and Qing records;Textual Research
《明清文献中的黄果树瀑布及周边古迹考述》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明清文献中的黄果树瀑布及周边古迹考述
上一篇:没有了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