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实体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的逻辑和路径改进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实体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的逻辑和路径改进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金融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30浏览:4807次

   摘 要: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派生物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服务。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社会财富等由实体经济创造和提供,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必须发挥好实体经济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影响有效产品供给、削弱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社会财富供需与社会收入分配失衡、误导和扭曲人民劳动生产观等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必然结果和由此造成人生存发展保障不足的具体呈现。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则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路径是与多重发展战略相融合发展实体经济,以扩大就业为核心增强对人生存发展的保障;优化实体经济产业结构,提高社会产品供给质量;完善实体经济产业薪酬制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与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以人民为中心;人的生存发展;保障改善民生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8)04-0034-06

经济学报

  《经济学报》(英文名称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缩写是CJE)是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经济学科学术性期刊。《经济学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四期,国内公开发行刊号为CN10-1175/F,于2014年3月正式创刊并出版发行。

  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导向和必然趋势。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更强的社会价值、人民导向。实体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抑虚向实”的必然逻辑和改革的主导方向;而社会价值创造、社会财富分配、就业推动等对实体经济的依赖强化了实体经济发展对于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代使命。因此,实体经济发展不是单向度的经济发展问题,它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方向、重点,又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经济发展服务人的发展的具体实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逻辑起点,是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化解虚拟经济过度发展风险的理论导向和改进理路。

  一、人生存发展保障的重要力量来源于

  实体经济发展及其所创造的生产生活资料

  (一)虚拟经济发展无法满足人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生产生活资料需要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两大构成部分。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以及直接为此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能源、交通运输业、通信商业、服务业、建筑業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活动相区别的经济形态,是指金融证券及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实现增值的经济形态,是基于信用未来收益索取权等的符号经济,[1](P122-123)主要包括金融、证券、保险、租赁、期货交易和房地产交易等现代服务行业的经济活动。可见,实体经济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体现的是生产性劳动;虚拟经济是从生产环节分离出来的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非生产性劳动。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构成、发展历史和功能来看,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不可替代。因为,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它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多个层面和领域,居民生活消费、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等需要的产品主要都是由实体经济创造的。从经济形态发展历程来看,经济首先主要体现在生产性的农业领域,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进、人的需要变化,经济形态逐步向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推进,进而催生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业、期货市场、租赁、房地产等为主的虚拟经济并获得迅速发展。实体经济就是国民经济的“本原”,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出现并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派生出来的,其目的和功能主要是为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资源配置等提供相关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所谓实体经济发展,则国家兴盛;实体经济衰退,则国家没落。这从一些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历史得以证实。英国由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到丧失霸主地位与其忽视实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日本经济增长的停滞和衰退,其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房地产泡沫化等影响深远;拉美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过度城镇化实业衰落是不可否认的原因。[2](P68)判断经济发展对人生存和发展是否具有保障作用的主要标准是,其是否能够创造满足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即社会价值或社会财富。劳动价值论揭示,只有生产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早有论述。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性劳动是给那些使用劳动的人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劳动的本质是通过资本的相互交换实现资本增殖的活动。[3](P426)这一点也可以从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运动的解释中得到证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通过从事生产性劳动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雇佣劳动者的服务性劳动,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并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只是资本家实现价值和分割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换言之即是,社会财富是由产业工人所在的实体经济部门创造的,而虚拟经济部门不创造社会财富,只是参与价值的实现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4](P107)由此判断,虚拟经济发展并不能直接提供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基于这样的事实,虚拟经济不会也不可能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渠道和根本力量。

  (二)人生存和发展保障主要是通过实体经济发展来实现

  人要能够维持生存和发展前提就在于要获得足够的能够解决其吃穿住行等所需的物质产品,而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主要是通过生产性劳动来实现的,马克思所说的“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中的“劳动”就是指创造社会物质资料主要是消费资料的生产性劳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是动态变化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动态的、多元的和持续的需求满足建立在各产业、各领域获得不断发展由此形成的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的基础之上。因为,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必然不能脱离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共同证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人的需要满足程度进而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尽管人的生存和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阶层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有关,但由收入分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是通过用实际货币购买消费品来发生作用的,这种作用的实现程度内在地取决于社会对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即决定于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据此可以判断,要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水平,要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其逻辑起点和关键点都在于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脱实向虚”的经济发展

  会弱化其对人生存发展的保障功能

  (一)经济发展“脱实向虚”不利于有效产品供给,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衣食住行等物质产品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些物质产品主要是由实体经济来创造和提供的,由此决定了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和人生存发展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服务,因而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可以通过转移社会价值或社会财富的方式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条件,问题在于这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适度发展且虚拟经济不崩盘的基础上的,而事实上,当前虚拟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虚拟经济又是以资金储备充足为基础的。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和经济发展规律可知,虚拟经济的膨胀式发展必然会引发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和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产生经济泡沫甚至是经济危机。换角度观之,既然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或者依托,那么两者发展之间就必须坚持适度与平衡发展的规律。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深受经济结构失衡的制约,大量的实体企业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升级换代滞后等问题形成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在实体经济发展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过度发展虚拟经济,社会经济结构失衡加剧将无法避免,其必然结果是弱化了虚拟经济发展的支撑,导致经济泡沫的产生。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那么保障人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摆在中心位置,要牢牢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动权、控制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必然会把虚拟经济推向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这也就意味着建立在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物质生产资料要转向国际市场来提供,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是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背道而驰的,不可能解决好人生存发展的保障问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元的、动态的、立体的,超越了原来的物质文化层次,由原来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拓展与演进。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语境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新的内容和新的特征,其就是要把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逻辑起点。而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又反映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与群体之间,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虚拟经济是无法做到的,其必然要立足并聚焦于实体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进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创造和提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种产品。

  (二)经济发展“脱实向虚”会引起社会财富供需和社会收入分配失衡

  如前所述,社会财富是由产业工人所在的实体经济部门创造的,而虚拟经济部门不创造社会财富,只是参与价值的实现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基于这样的逻辑,由于生产性劳动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层面,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基,那么就很显然,社会财富主要是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创造的,尽管虚拟经济可以创造和优化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实质上以金融为主体的虚拟经济主要是通过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而间接转移价值(社会财富)。现实的问题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深刻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形态,使虚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脱实向虚”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可以从实体经济占GDP比重、社会资金投资实体经济的比例、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虚拟经济占GDP的比重等方面进行研判。从实体经济占GDP比重、社会资金投资实体经济的比例来看,2016年,中国实体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4.7%,比2011年的71.5%下降约7个百分点;12016年中国实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4](P107)。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16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4%,居于世界主要经济体最高排位,超过美国的7.3%、英国的7.2%。[5]从虚拟经济占GDP的比重来看,呈现出虚拟经济占GDP比重和对GDP贡献率持续上升,而实体经济持续下降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虚拟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14.5%,比2005年的8.5%增长了164.8%,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42%降至2015年的34.3%,下降7.7个百分點,出现虚拟经济对GDP贡献率逐年上升,而实体经济对GDP贡献率逐年降低的局面。[4](P104)可以预见,“脱实向虚”的经济发展趋势必然会压缩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弱化社会财富创造能力和减少社会物质财富,最终陷入社会财富失衡的困境。

  (三)经济发展“脱实向虚”可能会误导人民形成不正确的劳动生产观

  现实中,实体经济的萎缩和虚拟经济的持续扩张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资本的驱动,即资本投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投资回报率的比差。因为资本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要实现价值增值即利润最大化。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税收成本、政策成本、土地成本、物流成本、资源约束以及竞争的强化等因素的影响,实体经济企业的获利空间十分有限,与之相反的是,虚拟经济对于上述因素没有构成实质性的阻滞。据测算,中国工业领域平均利润率为6%左右,而证券、银行业的利润率却在30%左右,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也由2012年的106%上升到2015年的140%,巨大的资金投资回报率导致诸多资金脱离实体经济领域而转向流入虚拟经济领域。这种形势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企业经营者的投资选择、投资行为上,还折射于一些普通劳动者的就业选择和致富观念等层面。如一些曾经靠艰苦创业、勤劳和实业致富的生产经营者“弃实从虚”,把资本从实业中抽离出来转向投资于“周期短”“见效快”“回报高”的虚拟经济,近年来炒房、炒股、炒基金、炒资产等现象持续不减正是虚拟经济迅猛发展和实体经济低迷的具体呈现。与此同时,一些原就业于实体经济企业或部门的劳动者也不甘心于领取极为有限的劳动工资,把自己相当大部分的收入和积蓄投资于房地产、股票、基金、虚拟货币等,甚至不惜通过银行借贷或信用支付的方式来筹集投资资金,劳动致富、劳动创造财富等传统观念在虚拟经济发展的冲击下逐渐淡化。

《实体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的逻辑和路径改进》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实体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的逻辑和路径改进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48101

相关内容推荐
土木工程2区sci期刊推荐9本
A类核心学术论文难发吗
教师职称专著对第一作者单位有要求吗
博士出书的最佳时间,理清3个环节,出版会及时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SSCI期刊推荐6本
南大核心期刊难发吗?为什么难发,怎么才能更好发
职称评审出版专著有哪些优势?超重要的4点分享给大家
7本振动控制领域的SCI期刊推荐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