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探讨下水湾尾矿库工程地质勘察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矿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1-04-29浏览:40次

  摘要:对下水湾尾矿库进行了岩土工程 勘察,查明了该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为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地质资料,并从工作中总结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同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质条件;浸润线;地震效应;勘察
  1.前言
  下水湾尾矿库位于湖南省花垣县团结镇长兴村,距花垣县城约12Km。该尾矿库于2005年投入使用,已建初期坝位于下游沟口,坝型为浆砌石坝,勘察期间顶面标高约367.50m,坝高约34.00m(目前仍正在加高)。坝轴线长137.0m,坝顶宽度约11.0m,上游边坡为1:0.1,下游边坡为1:0.37。
  2.区域地质概况
  场地位于云贵高原之东缘,武陵山脉中段的东南麓。受区域构造影响,库区北西侧和东侧发育两条断层。
  2.1F85断层,分布于库区北西侧,为花垣—茶洞区域性大断裂,延伸长度达数公里,从初期坝右坝肩上游约22m处斜穿库区,断层走向北东60°,倾向南东,倾角40°~80°,为逆断层,断层破碎带宽5~10m,沿断层岩石挤压柔皱强烈,无明显溶蚀现象。
  2.2F3断层,分布于库区东侧,为区域性大断层,断层走向北东45°,倾向北西,倾角75°,为正断层,断层破碎带宽30m,在寒武系清虚洞组灰岩层中沿断层带有落水洞、洼地等岩溶形态发育,该断层为导水断层。
  3.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3.1场地位置、地形地貌
  下水湾尾矿库位于湖南省花垣县团结镇长兴村。属低中山区,山势一般较陡峻,沟谷发育,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南高北抵,东高西低,沟谷近东西向展布延伸,沟水由东向西流。库尾及南岸多发育冲沟。谷坡较陡,一般30°~50°,局部达80°。
  3.2尾矿库现状、尾矿沉积规律及全尾矿
  3.2.1尾矿库现状
  初期坝现状
  根据向矿方调查结果,该尾矿库于2005年投入使用,初期坝为浆砌石坝,勘察期间顶面标高约367.50m,坝高约34.00m(目前仍正在加高)。坝体采用块石砌置而成,基底为灰岩,两侧嵌入灰岩层中。在坝体底部靠近东岸山体中有一排水涵洞,大小约为1.8×1.8m2。坝面基本平整,坝体构筑情况良好,未见明显变形,坝体基本稳定。
  据向矿方调查,该初期坝底部约334标高处有一直径500mm的排水管,出口位于坝前水池水面下,矿方原拟将其封堵,但未能完全堵死,该排水管尚能排出少量水。
  3.2.2尾矿沉积规律
  尾矿由选厂用管道输送至尾矿库内,然后由排放管口排出,其沉积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粒度:尾矿颗粒的大小是控制沉积的主要因素,粗颗粒沉积较快,一般距排放管口愈近颗粒愈粗,反之,愈远愈细。据相关全尾矿粒度资料反映,尾矿粒度主要变化在0.2~<0.02mm之间,说明了尾矿砂与尾矿土的粒径变化使尾矿在沉积过程中,仍有随粒径变化而水平方向具分选性的特点。
  2)尾矿流速:尾矿浆流速越大,越不易沉积,且颗粒携带越远。据现场调查,尾砂流速变化小,有利于尾矿沉积。
  3)矿浆浓度:浓度愈大,流速相应减小,沉积速度较快,且分选性也差。
  4)干滩长度:干滩长度对尾矿土沉积产生较大的影响,干滩短,尾矿土易在较短的距离内沉积;干滩愈长,尾矿随尾砂浆流动,利于水平方向上的沉积。
  5)放矿方法:尾矿浆自排放口处总是趋向于以辐射型向四周扩散,呈漫流或蛇曲状流向库内。由于放矿口高于地表0.5~1.0m不等,使尾矿流速加剧,对水平方向尾矿土沉积影响较大,当排放口交错移动时,尾矿常呈交错、重叠沉积的现象。
  鉴于上述尾矿沉积的一般规律,本尾矿库内尾矿沉积具有以下特点:
  1) 总体上从上至下由粗到细,由尾粉砂→尾粉土→尾粉质粘土→尾粘土组成。
  2) 从排放口沉积处到尾矿库内总体上由粗到细,由尾粉细砂→尾粉土→尾粉质粘土组成。
  3) 由于本库内多家矿山排矿,排放点多,矿浆浓度、流速各异,造成在尾砂层中存在薄层(一般厚度0.5~25cm)尾粉质粘土及尾粉土透镜体,同时在尾粉质粘土、尾粉土层中亦存在尾粉砂等透镜体。
  3.2.3全尾砂
  本次勘察在选厂及尾矿库放矿口用桶共采取3件全尾砂样,静置沉积24小时后,进行全尾矿颗粒分析。
  3.3尾矿及坝址地基土岩性特征
  3.3.1人工填土及尾矿岩性特征
  3.3.1.1人工填土(Qml)①:属素填土,灰褐、灰褐色。主要由碎石组成,含少量粘性土,局部粘性土含量超过50%或夹大块石。碎石成分主要为页岩,粒径大小不等,一般粒径2~18cm,呈棱角、次棱角状,稍湿,松散~稍密状态,局部中密状态。主要分布于库区内3个副坝、库内3个土堤及库岸公路岸坡。钻孔1、2、9、10、12、14号遇见该层,层厚1.80~20.9m。
  3.3.1.2尾粉砂(Qml)②:灰褐色,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等,呈稍湿~饱和,松散~稍密状态,夹有5~20mm薄层尾粉土或尾粉质粘土透镜体。分布于尾矿库的表层及副坝坝底,钻孔1、3、8、9、12~14号遇见该层,层厚2.30~9.30m。
  3.3.1.3尾粉土(Qml)③:灰褐色,无光泽反应,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及韧性低,局部夹有2~20mm薄层尾粉质粘土或尾粉砂透镜体。呈很湿~饱和,松散~稍密状态。分布于库内大部分地段,钻孔1、3~9、11~13号遇见该层,层厚0.80~8.60m。
  3.3.1.4尾粉质粘土(Qml)④:灰、灰褐色,切口稍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呈很湿~饱和,流塑~软塑状态。分布于尾矿库内大部分
  地段,钻孔1、3~7、11~13号遇见该层,层厚1.10~8.50m。
  3.3.1.5尾粘土(Qml)⑤-1:灰褐色、灰色,切口光滑,光泽反应光滑,摇震无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饱和,流塑状态。主要分布于库区初期坝前有尾矿水的地段。钻孔13号遇见该层,层厚5.20m。
  3.3.1.6尾粘土(Qml)⑤:灰褐色、灰色,切口光滑,光泽反应光滑,摇震无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饱和,流塑~软塑状态。主要分布于库区东侧及有尾矿水的地段。钻孔3~7、11~13号遇见该层,层厚3.70~15.50m。
  3.5水文地质条件[!--empirenews.page--]
  3.5.1地下水
  库区内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潜水,局部少量上层滞水赋存于第四系坡积地层中,潜水赋存于基岩节理裂隙中,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水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为了解地下水对砼的腐蚀性,本次勘察在探井5号采取了1件水试料进行水质分析,其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有关标准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该地下水水质对砼结构及钢筋砼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3.5.2尾矿水
  本次勘察在库内采取了1件尾矿水试料进行水质分析,其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有关标准综合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尾矿库内尾矿水水质对砼结构及钢筋砼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3.5.3地表水
  本次勘察在库尾冲沟采取了1件地表水试料进行水质分析,其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有关标准综合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场地地表水水质对砼结构及钢筋砼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4、浸润线与渗透性
  勘察时大部分钻孔位于尾矿水中,只测得钻孔3号的水位为6.83m,相当于标高361.67m。为便于分析,现将试验求得的各尾矿土渗透系数统计列于表1:
  渗透系数K20℃统计表
  表1
  指标
  地层 渗透系数K20℃(cm/sec)
   统计频数
  n 范围值 平均值
  μ
  尾粉砂② 2 4.35×10-4~5.42×10-4 4.44×10-4
  尾粉土③ 2 5.95×10-5~8.52×10-5 7.24×10-5
  尾粉质粘土④ 2 4.25×10-6~5.73×10-6 4.99×10-6
  尾粘土⑤ 2 1.07×10-6~2.35×10-6 1.71×10-6
  尾矿土渗透系数有由尾粉砂→尾粉土→尾粉质粘土逐渐减小的趋势,同时,由于放矿的不规则,造成本场地粉砂、尾粉土等多夹有尾粘土薄层,其渗透性较一般尾矿土稍低。
  5地震效应
  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有关规定,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有关场地剪切波速参考值为:人工填土①100m/s,尾粉砂②为90m/s,尾粉土③为70m/s,尾粉质粘土④为60m/s,尾粘土⑤为50m/s,植物层⑥为100m/s,粉质粘土⑦为180m/s,粉质粘土⑧为250m/s,强风化页岩⑩为400m/s,中风化页岩○11及灰岩○12均大于500m/s;按钻孔5、8、11计算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值约为69m/s,场地土为软弱土,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值为0.35s,属抗震不利地段。
  6.结论与建议
  ①库区内存在断层F85、F3为区域断裂构造,属非活动性断层。本次勘察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是稳定的,适宜构筑拟建项目。
  ②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有关规定,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土为软弱土,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值为0.35s,属抗震不利地段。
  ③根据本次勘察调查结果,初期坝坝基持力层为灰岩,目前坝址基本稳定。库尾三个副坝及填筑质量为稍密状态,局部中密状态,坝基均未清基,直接座落于尾矿土或第四系冲洪积层上,考虑到尾矿库加高扩容的需要,宜对三个副坝、初期坝前填土区及初期坝进行稳定性验算,对坝基进行加固处理。
  ④由于后期堆积坝坝基位于库内,基底为流塑状态尾粘土、尾粉质粘土、松散尾粉土等,建议尾矿库加高扩容设计、施工时加强排渗固结措施,以利坝体的稳定和安全。
  ⑤建议对排水隧洞局部进行加固处理,处理措施请按表6之建议采用。并对排水隧洞及排水斜槽进行清淤处理。

《探讨下水湾尾矿库工程地质勘察》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探讨下水湾尾矿库工程地质勘察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8616

相关内容推荐
社会资本SSCI期刊有哪些?推荐9本
8本微生物致病SCI期刊推荐
13本锻造领域的SCI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相似度(查重率)要求
9本超级电容器领域SCI一区期刊
6本美术类北大核心期刊推荐
国际出版社的书号在国内出版合法吗
10本金属材料SCI二区期刊推荐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