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空间匹配演化及影响因素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旅游论文
发布时间:2019-09-15浏览:26次

   [摘要] 本文构建了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关系的匹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 ∼ 2017 年间我国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性表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东部的匹配程度最低,中西部匹配程度相对较高。此外,中西部景区经济增长对匹配程度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化、居民收入水平对匹配性的影响作用表现出区域差异。要加快推进中西部旅游业发展,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实现景区经济与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景区经济;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288(2019)03-0039-05

旅游研究

  《旅游研究》杂志致力于旅游理论前沿的研究,关注旅游实践的发展,为活跃和繁荣旅游理论研究搭建理论交流平台;更好地为旅游教学、科研服务,促进旅游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办出民族性、区域性特色,为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和理论参考,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旅游文化,为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贡献。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景区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依托景区开发而产生的人财物已经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2016 年我国景区营业收入达到了7 100 多亿元,创造了近30万个就业岗位,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发展。但是,受到自然条件与市场环境的影响,景区建设与农村发展的失衡问题也非常明显,考察不同地域下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问题以及影响机制对于乡村旅游以及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旅游景区的建设会带动劳动力以及相关行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以景区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区,这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转型的有力手段。龙良富认为旅游资源开发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在不同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农村妇女参与景区就业的心理动机存在差异,这也导致景区经济对农村发展的经济效益表现出地域差异[1]。张梅认为旅游业发展主要是扩张式、景区式与社区式三种模式,景区式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农村增长方式的转变方面,从而实现景区与农村的协调发展[2]。王维艳从分配视角对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景区利益分配,而农民以及村集体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从而导致景区扩张对农村发展的社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3]。王现林从生态经济视角指出,景区建设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加等方面,景区建设也促进了农村旅游资源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附加值与生态保护效率[4]。屈小静、曾渤认为,农村体验式旅游的创新为城市消费群体提供了新型旅游模式,在带动景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农村居民身份角色的转变以及农村产业的优化提供了历史机遇[5]。鲍晓宁、李晶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保障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景区物流体系、服务体系的完善[6]。罗春科认为乡村旅游对我国经济增长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景区旅游产业融合有利于提高农村生态资源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7]。

  综上所述,景区开发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等方面表现出层次不齐的局面,从而导致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程度存在着区域差异。本文拟在构建匹配指数的基础上,对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性进行分析,并借助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影响两者匹配程度的影响因素。

  二、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性分析

  (一)匹配性测度方法

  一般而言,匹配性主要反映的是变量关系的紧密程度,即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密切程度,以往研究主要采用逆向指标对匹配性进行测量,即通过对变量关系偏离程度的描述反映匹配性。本文设定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偏离指数对两者关系的匹配性进行分析,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P =∑i| Ei - Di | (1)在式(1)中,P 即匹配指数,E 为各省区景区经济占样本总体的比值,D 为各省区农村发展水平占样本总体发展水平的比值,i为截面,从公式中可以看到,P 为0 或者正值,当P 为0 时意味着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完

  全匹配,随着P 值不断增大,两者的偏离程度也在增大,即匹配性越差。

  (二)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性分析

  图 1 反映的是我国景区经济、农村发展以及两者匹配性的变化情况,分别采用景区营业收入与农业GDP衡量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水平。

  从图1 中可以看到,2007 ∼ 2016 年我国景区营业收入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在2007 ∼ 2009 年与2012 ∼2016 年呈增长趋势,2009 ∼ 2012 年呈下降趋势,2012 年景区收入出现了最低值,2016 景区收入首次突破了 7 000 亿元,这一结果说明景区经济的发展并不稳定,分析原因在于,景区经济是我国国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 年以后,在金融危机、高房价以及高就业压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旅游业迎来了一波短期寒潮,居民旅游动机、花费都出现了短时间下降,从而导致2009 ∼ 2012 年景区收入的小幅下降。样本期内,农业 GDP 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2015 年首次突破了6 万亿元大关,不过在2013 年以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开始逐渐放缓,这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关系。再来看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性变化,2007 ∼ 2009 年匹配指数相对平稳,2009 ∼ 2010 年出现了异常上升,2010 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在2012 年匹配指数降到了最低点,即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匹配程度最高时期。2012 年以后,匹配指数保持着小幅的波动上涨,说明匹配性在逐渐降低。

  三、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匹配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设定

  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匹配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不同截面以及时序下的变量关系进行考察,从而控制由于地理或者经济等地理差异造成的额外效应,其中,P 为匹配指数,gdp 与tour 分别为农村发展水平与景区经济,X 为控制变量,c、μ分别为常数项与残差,i、t为个体效应项与时间效应项。

  研究中采用匹配指数衡量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性,由于匹配指数为逆向指标,因此匹配指数越大意味着匹配性越差,反之越强;同样,解释变量对匹配指数的正向影响越强意味着该解释变量对匹配性的抑制作用越强,反之越差。匹配指数记为P。

  2.解释变量

  研究采用农村发展水平与景区经济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以农业GDP 与景区营业收入衡量,分别记为gdp、tour;此外,选取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年末总人口)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纯收入)作为控制变量。城市化水平通常会影响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着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分别记为city、income。此外,农村发展水平、景区经济与农村居民收入取对数处理,其他变量采用原序列。

  3.地区层面匹配指数影响因素的估计

  从表2 中可知,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对匹配指数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部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对匹配指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不显著;中部景区经济对匹配指数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东西部景区则呈现出促进作用。分析原因在于:东部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旅游消费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并且在良好经济基础的推动下,景区建设也较为完善,旅游行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而东部较高的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也导致农业发展面临着较大困境,单位土地用于农业发展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除了山东、辽宁等传统农业大省,其他地区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从而导致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内部失衡。中部是传统农业主要分布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在长期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服务业的社会效益也受到了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并且相对于农业发展有所滞后,这也就解释了景区经济对匹配程度提升的积极效应。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农业一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尤其在新疆、宁夏等省区,得益于自然资源与地理位置优势,农业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部分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西部的众多旅游景区多表现出空间分散性,受制于地理位置与交通环境的影响,很多优质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难以与农村发展形成紧密联系,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此外,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对匹配指数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即有利于提高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程度,西部地区与此相反。西部是我国贫困发生的主要区域,而贫困问题又主要出现在农村地区,尤其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仍然面临着温饱问题,食品支出占据着日常消费的主要部分,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居民收入的小幅增长难以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从长远来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增加居民旅游机会的基础,也是提高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匹配程度的基础保障。城市化对匹配指数的影响在东部地区不显著,中部表现出抑制作用,西部为显著促进作用,即城市化有利于中部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匹配程度的提升。中部城市化过程主要依托工业发展,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设施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产品的运输而建设,而旅游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仍然有待完善,尤其是相对农业发展而言,景区建设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景区经济与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8]。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构建了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指数,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匹配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借助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匹配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2007~2017 年间我国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性不稳定,近年来两者的匹配程度在逐渐下降,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匹配程度最低,中西部匹配程度相对较高。此外,农村发展水平对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匹配性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景区经济对中西部匹配性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表现为抑制作用,居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化对匹配性的影响也表现出区域差异。

  1.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是吸引外部资金流入、提高农村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农村景区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要重点开发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资源,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加快土地承包与流转过程,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借鉴先进农业地区的技术经验,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鼓励农村乡镇企业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逐渐转变农村居民的身份角色,优化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村增收与农村经济的协同发展。

  2.完善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景区旅游发展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带,也是我国贫困问题的多发地带,提高景区基础服务能力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加强对交通运输、网络传输、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制定统一的道路建设标准,逐渐打破城乡间、区域间的交通运输障碍,提高区域内部的基础设施水平。尤其要加快完善景区周边的道路运输体系,加大对优质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制定多种组合的旅游交通线路,改善区域旅游交通的落后面貌,提高旅客来往的便利性,为景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龙良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研究——以中山市新伦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2,(2):37-42.

  [2] 张梅.我国旅游业的扩张模式和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4,(S2):167-170.

  [3] 王维艳.乡村社区参与景区利益分配的法理逻辑及实现路径——基于现行法律制度框架视角[J].旅游学刊,2015,(8):44-52.

  [4] 王现林.农村环境污染内生性刍议[J].农村经济,2015,(2):97-102.

  [5] 屈小静,曾渤.农村景区体验式旅游研究——以湖北省木兰山景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6,(8):44-45.

  [6] 鲍晓宁,李晶.略论区域乡村旅游与物流的联动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7,(22):182-183.

  [7] 罗春科.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及其特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8):192-194.

  [8] 郑万腾.中部六省旅游产业效率测度及其演变特征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6):100-106.

《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空间匹配演化及影响因素》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景区经济与农村发展的空间匹配演化及影响因素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39726

相关内容推荐
SCI投稿推荐信
又快又水的sci期刊
sci影响因子4.0什么水平
微生物学SCI3区期刊
高级经济师评审需要专利吗
第一副主编和第二副主编差别大吗
Catal Commun 影响因子多少,JCR是几区
深入解析SCI分区:JCR与中科院分区对比分析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