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1-08-25浏览:282次
摘要:首先定义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本质及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概念,阐述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的理论模型,进而探析在人机环境系统下安全管理问题。
关键词:人机环境系统、安全管理
1、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理论
1.1人机环境系统
人机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使用的机器及由它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简称人机系统。它由人的子系统、机的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组成。人是指操作者,使用者;机泛指人操作或使用的物,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用具、工具或设施、设备等;环境是指人、机所处的周围环境,如作业场所和空间、物理化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在这个系统中,人是最活跃也是占主导的因素,因为机器是人在操作使用,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人也可以改造环境,所以人在“人机环境”系统中是最为重要的子系统。该系统要求人、机、环境相适应,相匹配,三者匹配的程度越高,则安全性越高。
1.2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本质
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本质就是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在安全上的匹配品质。系统本质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取决于研究系统在哪个方面的品质,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系统不同方面的属性,对系统的本质就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对于一个人机环境系统,如果研究的目标是达到最高的生产速度,这时人机环境系统的本质是人的操作速度、机器的生产速度及作业环境提供的条件在速度上的匹配,使之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生产出最多的产品,这时人机环境系统的本质就是三者在速度上的匹配品质。由此可知,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本质就是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在安全上的匹配品质。换句话说站在安全的角度去研究系统,如果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匹配良好,运作顺畅,则可以说人机环境在此时是处于安全状态,人机环境的三个子系统在安全性上的匹配品质是良好的。
1.3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理论
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理论模型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系统的安全性,横坐标表示系统运行的时间。图中的形曲线描述的是系统本质安全化的过程。系统建设的初期本质安全化水平不高,譬如:装备和环境尚有某些不符合系统安全的因素需要改进,人员需要进行安全品质方面的训练等。在人、机、环境三者不断提高安全品质实现安全匹配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本质安全化水平的要求,这个过程称为系统本质安全化建设阶段(图中OA)
图1人机环境系统本职安全化理论模型
系统达到本质安全水平后,或者说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经过OA阶段的磨合,相互匹配的安全品质达到本质安全水平后,开始正常运行,即系统进入保持安全品质的安全运行阶段(AB)。
当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机器和环境都会逐渐发生与安全生产不适应的状态,人员也有可能逐渐发生与安全操作能力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等,这时系统的本质安全水平开始下降,人机环境系统开始进入安全品质恶化阶段(BK),B点称为系统安全报警点,由于安全品质的恶化,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K点)。
图1中OABK曲线描写了一个系统的安全运行周期,所以称之为系统的安全寿命曲线。由上可知,系统的安全寿命曲线由3个阶段组成:
⑴系统本质安全化建设阶段(OA);
⑵系统保持安全品质运行的系统安全阶段(AB);
⑶系统在安全品质恶化条件下运行的系统危险阶段(BK)。
1.4人机环境系统随机安全化
图1的形曲线描述的是系统运行的平均状态,实际上系统的运行是不平稳的,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都在动态地变化着,所以它们三者之间相互匹配的安全品质也在随机地发生变化,稍不留神,三者间相互匹配的安全品质就可能低于系统本质安全水平之下,从而导致发生相应的事故隐患,所以作为管理者的安全管理职责就是必需及时给以治理和调整,使匹配的安全品质恢复到所要求的水平上去。
系统的随机安全化就是对系统出现的随机不安全因素加以及时的安全化处理,对系统的本质安全进行维修,使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相互匹配的安全品质一直处于系统本质安全水平之上。反之,如果不对系统出现的随机不安全因素进行及时的处理,则有可能由小的隐患扩展成严重隐患,使系统安全品质提前进入恶化阶段,甚至引发重大事故的发生。
2、人机环境系统对安全管理的启示
人机环境系统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是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即实现产生系统中人、机、环境三者最佳的安全匹配,其中,人员本质安全化是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中的关键子系统建设。
2.1人员本质安全化建设
人的本质安全化定义为:使人员的安全生理、安全心理、安全技术及安全文化四个方面素质构成与生产系统安全品质相匹配的安全素质系统。人员本质安全化建设的方法是指对人员在以上四个方面素质进行选择及加以培训训练。
不同的产生系统,对人员四项安全项素质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选择的内容及要求的指标就不相同,培养训练的内容及方法也不相同,以安全生理选择为例:电焊工只要求较好的眼手配合能力,而汽车司机还要求眼脚的配合能力;再举安全心理训练例子,电焊工只需进行手的盲目定位训练,而司机还需进行脚的盲目定位训练。对于不同的工种其安全操作技术当然不同,其训练及考核方法自然不尽相同。
安全文化是指,体现在员工身上的安全价值观念和安全行为模式,例如:生产活动过程中安全第一观念的强度(即认同程度),是否能构成自觉行为方式的意志;是否能在生产活动中具有安全行为的自觉规范能力;是否能在生产活动中自觉的用“三不伤害”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等等,总之安全文化是决定人员安全品质的关键素质。
以上四项素质中,生理心理素质是最不稳定的素质,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引发随机失误;安全技术素质是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训练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素质,一般不会有明显的波动,除非生理上心理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肢体障碍,或者生产指挥者强行干予;安全文化素质是在教育、培养、训练、经验中形成的最稳定的素质,几乎不会因暂时的干扰发生变化,他也是最具有整合能力的素质,其他三项素质就是通过安全文化整合成为人的安全素质系统。实践证明,生理、心理及技术素质很好的工人并不一定遵章守纪,有时越是这三个条件好的人越敢于冒险违章,这是有意识不安全行为者的特点之一,只有具备较高的安全文化素质,建立起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动机的人才能正确的发挥其生理、心理及技术上的优势,成为安全高效的生产者,对于安全技术水平不高的人,也能自觉学习安全操作技术,主动完善自己的安全素质系统。
2.2机具本质安全化建设
机具的本质安全化建设就是指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具体而言,有如下二种实现方式:
其一:是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它实现在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有发达高深的科技手段,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其二:通过完善及执行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手段来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譬如说我们进行的安全生产检查,通过“看、量、测、现场操作”等手段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我们的机械设备所处的状态是如何。如果发现有不安全隐患时,则需要及时地消除,让其处于安全状态,我们平时所做的机构设备的维护保养,其目的也就是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2.3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建设
这里指的是技术性生产环境,包括物理、化学、空间、时间、生物等五种环境。至于社会环境不属于人机环境系统的内容,应属于管理系统的范畴。
以上五种技术性生产环境对人的安全操作能力都有直接影响,过强的噪声会使人产生躲避心理,导致简化作业违章;有害气体,会使人由于中毒而产生动作失调;生物性污染将使人由于某种感染而失去原有的体力;过分狭窄的场所会难以按安全规程正常的作业;过紧迫的时间会因来不及按部就班操作而违章等等。显然,不适当生产环境本身是促成不安全行为重要原因。
各种环境因素的组合,给劳动者营造出如下4个等级的作业环境,依次分别是:最舒适的作业环境、舒适的作业环境、不舒适的作业环境及不能忍受的作业环境。从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安全化建设来看,我们必须消除不良、不安全的作业环境,同时向劳动者提供或创造相适应的劳动环境,以提高劳动的安全性及产生更高的劳动效益。
3、结束语
生产本身是一个人机环境系统动态运行的过程,我们要密切留意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在不同时间下的动态组合,任何一点的疏忽都会酿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也是“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的原因所在。“安全第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企业只有安全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同时安全也还牵连着个人、家庭的幸福,社会及国家的稳定。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遵纪守法,真正地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曹琦。《论安全工程基本原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1(03)
《从“人机环境系统”探讨安全管理问题》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人机环境系统”探讨安全管理问题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