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深度研究论文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深度研究论文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11-19浏览:125次

  前言: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个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实只是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谈的。但事实上问题也不如此简单论文。
  文学的主题有没有世界性,答案是肯定的,那种直面人类生存的困境的文学很显然是世界的。那种关系到人类命运思考的主题是世界的论文。
  文学的形式有没有世界性,答案也是肯定的。
  那么如何理解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其实,可以从文学本体来思考,如上所述。也可以从文学传播角度来思考。那么,有些新奇的东西就有吸引力,较容易为世界的所注意,但是否有世界影响力,就很难说了。下面就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进行逐一的探讨:
  
  一、文学的民族性论文
  (一)文学民族性的含义论文
  文学的民族性是指民族作为一种大型地域性群体,其语言、思维了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特性对文学的影响,从而形成的本民族文学在内容与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毫体特征。民族是一种大型地域性群体,既与地域有密切关系,也有语言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特性,它们都会对民族的文学产生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是一手整体性特征。
  文学的民族性是在文学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的。它是历史现象,今天我们对于民族性的理解仍然要按照历史的观点去理解不能把民族性看成一成不变的。文学民族性的主要形成原因如下:
  第一,民族的文学是由属于本民族的作家创作的。作家是民族的人因此,作为民族的一分子,作家的民族习惯、民族意识、民族传统都会体现在其作品里论文。
  第二,民族所反映的都是具体的民族生活,因此,文学反映的对乡也使得文学具有自己的民族性。
  第三,民族文学的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也有影响,后来的文学总是之前面文学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又有所发展。
  文学的民族性主要是由于创作与欣赏主体的民族性、表现对象的民族性以及民族的文学传统造成的,都会显示出自己民族的特殊性。
  (二)文学的民族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论文
  第一,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上,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叙事性作品的人物性格的刻画、风俗风景的展示以及抒情性作品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情感
  心理的抒写上。例如,《玉堂春》与《茶花女》写的都是旧时代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的悲惨生活,但是《玉堂春》所表现的是文弱书生加多情女子再加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而《茶花女》所表现的则是充满西方自骑士精神的爱情悲剧,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所表现的5族精神的不同论文。
  第二,在文学作品的形式上,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作品语言民族特仁的发挥、作品结构及表现手法与民族思维及欣赏习惯的吻合上。汉语乍别讲究平厌、韵脚,而西方的语言只有轻重音,因此,东西方诗歌的另现手法是不同的。在结构上,东西方文学也很不一样:中国传统文学扔品的结构往往是单线的,结局往往是大团圆的;西方文学作品的结构扫注是多线索的、复调的立体结构,结局虽有大团圆但更多的是悲剧性的‘这是不同民族的欣赏习惯造成的。同样是表现人物的心理,西方文学校描写人物心理时,喜欢运用内心独白,作者旁白等手法;而中国的小识则善于用动作、表情去间接地透露出自己的心情论文。
  (三)文学民族性的意义
  第一,文学作品具有民族特点,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所喜闻乐见,才能有利于文学创作的繁荣,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
  第二,文学作品只有具备民族特点,才能在世界文学中获得应有地位,才能有利于民族文学的广泛传播,促进各民族问的文学和文化交流。而且越具有民族特性的东西越能够被世界所青睐,即“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对于这一点,鲁迅指出:“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论文。”
  
  二、文学的世界性
  (一)文学世界性的含义
  文学的世界性是指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共同存在或彼此影响、认同的人类文化共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上的共同特征论文。
  文学的世界性是在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别是近代以来,文学以加速度的发展趋势超越了区域文化的界限,成为各民族精神文化相互沟通和影响的桥梁。那么,民族的世界性其实质是什么,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呢?民族的世界性集中地表现在各民族发展历史中共同表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文学的世界性是以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为纽带而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的文化精神是贯穿于不同民族文学中,被各个民族所认同的,这种认同在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中均有所表现。
  (二)文学的世界性与人文主义的文化精神论文
  人文主义的文化精神是贯穿于不同民族的文学中并被各民族共同认同的人类文化共性。
  1.在西方
  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在不断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不断探索人自身的特性,肯定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写道:“世界的奇物珍宝可真不算少,像人这样美妙的却很难找。”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直接的思想源头论文。
  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了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思想,首要特点就是歌颂人的伟大,赞扬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赞美道:“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又纷纷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用以反对中世纪教会神学对人性的束扼。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现实,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暴露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给人的精神世界造成的尴尬与窘迫,这些思潮都从不同的侧面寻求着人的解放、自由与和谐的发展。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著名作品都明显地表现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及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进入后工业时期,人类创造的巨大财富不但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深刻的灾难,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这种破坏性非常明显。20世纪的现代主义作家们着力暴露物质崇拜对人的精神世界造成的尴尬和窘迫论文。
  总之,在西方整个文学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始终不渝地表现着人的解放和世界自由和谐的发展。
  2.在中国
  先秦时期,于百家争鸣基础上脱颖而出的儒道两家文化思想尽管特色鲜明,但在“以民为本”这一点上却十分一致。无论是“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还是“道法自然”的道家,比起欧洲中世纪的教会统治,都十分明显地更加注重人本身的问题。
  儒家提倡“仁者爱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乎天下”的理想,强调入的品性、修养,强调人的群体性,调整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相比较而言,道家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也更加符合艺术的自然本性。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十分关注民间疾苦,从屈原《离骚》中的“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及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都首先把文学的笔触锁定在百姓的生活疾苦上,其次才是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反映人的率真童心与真性情。如李白“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王实甫“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可以为情而死,也可以为情死而复生。营雪芹在《红楼梦》中更是提出了反对功名利禄、仕途经济,追求人本身的自由发展。这些都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关注人的自由发展的可贵传统,是中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杰出代表。
  (三)文学世界性的发展走向
  现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共性越来越强,因此在文学表现过程中共同的话题也越来越多,比如环境问题,贫穷问题,战争问题等等。而且,随着现代社会、媒体、传播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交流、文学交流越来越频繁,使以人文主义为特色的东方文化和以科学主义为特色的西方文化由以往的对峙转变为在现代社会中以更多的冲撞与交流为主流。文化上的大趋势把人类的艺术表现对象,通过民族特色的艺术创新,上升为世界性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三、民族姓与世界性的关系
  (一)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历史生成
  第一,我们今天的人类文化是世界性的,它是由远古时期的部落文化发展而来的。这一时期生产力尽管低下,但人类还是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初期的文化更多的是属于本部落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的频繁,部落文化发展为几个部落组合而成的部族文化,后来,部族文化又发展成为地区文化。同理,不同地区的文化随着相互交流和碰撞又逐渐产生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又产生了世界文化。文化如此,文学也是如此。•
  第二,这个融合过程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差异是相对的。民族文化对于地区文化来说,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文化,表现为共性,地区表现为个性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也是一种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而且,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转变与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例如,部落文化发展为部族文化,并不意味着部落文化的消失。部族文化转变为地区文化,地区文化转变为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转变为世界文化也是同理。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例,我国有南方的精巧细腻的文化,也有北方豪放粗犷的文化。以宋代的词为例,既有苏拭的“大江东去”之豪放,又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婉约,这都是中华民族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地区文学的角度看,它们又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
  第三,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我们国家的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公元前ll世纪,武王建周,促使以“尊神”为特征的殷商文化与以“尊礼”为特征的周朗文化融合成“商周文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由齐鲁文化和三晋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文化。以功利、说教、纪实、节制等伦理因素见长的黄河流域文化与由荆楚、吴越、巴蜀文化构成的以惟美、抒情、想像、率性等自由精神见长的长江流域文化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
  第四,与此同时,古印度文化、古埃及文化、亩巴比伦文化也同样在冲突与融合中发展起来。继而又倔起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兼并、东西碰撞交流中,形成了以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更大地区范围的东方文化,以希腊和希伯来文化为基础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以阿拉伯世界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三大文化既冲突又融合,进而形成了今天的世界文化格局。从以上世界文化格局总体的发展过程同样可以看到,世界文学也是基本上应和了这个过程。
  (二)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文学的世界性和普遍性是存在于文学民族性的特殊之中的。正是在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学之中,体现了共同追求人性发展的人文主义的共性,形成了世界文学的总体特征。文学世界性的普遍性体现在文学的民族性之中,这是一种相融的关系。另外。世界性的东西也不能代替民族性的东西,摇滚与卡拉OK的浮躁、激烈毕竟无法替代《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的悠扬婉转。
  结论:
  优秀的民族文学常常能突破时代、民族、阶级的界限,表现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的某种普遍的思想感情,表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所有人的“共同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可产生共鸣,都可接受,都能欣赏娱乐,都能受到某种启示和教育。正如鲁迅所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因而在追求文学的世界性时不是为了丧失民族性,在加强民族性时也不是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抹杀文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不要沉味于狭小的地方圈子里,要站到更广阔的层次上创造文学。而捕捉到文学实质的创作,必然是既保持了民族的独创性,又获得了文学的世界意义。所以文学的全球化和民族性并不对立,越是个性的,就越是共性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深度研究论文》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深度研究论文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10635

相关内容推荐
书的作者和主编的区别
微生物四区SCI都有哪些期刊?推荐8本
想出书公费出版和自费出版怎么选
一定不能错过!4本见刊快录用高的核心期刊推荐,覆盖多学科
oa sci生物类期刊有哪些?推荐10本
会计著作副主编评高级会计职称有用吗
肠道免疫相关的SCI期刊推荐9本
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要发论文还是出版著作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