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2-03-29浏览:60次
摘要:社会转型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有了新的定义,构件城市社区也相应的出现了问题,本文社会学论文从经济、社会、政策、文化和技术要素这五个方面去分析城市社区建设,并进行了社区建设的解析,希望可以进一步探头有关社区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城市社区,社区存在问题,社区建设
一社区概念的源起
长期以来,社会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下过许多定义,但至今仍难找到一个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社区定义。有的学者注重社区中的归属感,有的则比较重视社区的地域因素,而有的则认为由于现代的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社区概念中边界限制已经不存在了。可见不同学者对社区的定义有不同看法。为了明确社区概念的本质内涵,需要从“社区”概念的源起来研究。
一般认为,“社区”这个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来的,他在1887年出版了一本著作,提出了社区的概念。“社区”一词源自英文Community,其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而中文“社区”一词是20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为首的一些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创的。费孝通在论文《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中说:“当初Community这个字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的印的译法是地方社会,而不是社区。当我们翻译滕尼斯的communityandSociety两个不同概念时,感到地方社区一词不恰当,那是,我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大家谈到如何找一个确切概念。偶然间,我就想到了社区这么两个字,最后大家源用了,慢慢流行。这就是社区一词的来由。以滕尼斯的"社区"概念为基础,美国芝加哥学派帕克等人在对芝加哥城市社区进行研究时,又发展了社区的概念.帕克指出:“社区的基本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如下:“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这些人口不同程度地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社区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后来各种社会学文献中出现近百种社区的定义。在众多的社区定义中,有相当部分涉及三个因素:地域、共同练习和社会互动。
我国城市规划的居住小区一词是由俄文直译而来,它的基本原则概括为:被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称作小区,城市交通不得引入小区,有一套完善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包括小学、幼托、商店等,形成完整的建筑群,创造便于生活的空间。我国居住小区的概念吸收了邻里单元的基本原则和优点,20世纪50年代邻里单元的规划思想从欧美传入前苏联规划理论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可追溯到“邻里单元”这个概念。本文所指的社区与居住小区,在概念上比较接近,比如,居住小区与社区都有一定边界,都强调其中的居民在感情上的认同。两者都既是一个形式上的整体,也是一种社会功能上的整体。但两者包含的社会内涵不同,居住小区主要着眼于居住生活的功能要求,其他社会功能如交往、购物、教育等,是围绕居住功能展开。而社区的社会内涵则广泛的多,不仅涉及居住物质功能、精神功能,还涉及居民公众参与、城市规则公平原则、社会隔离等诸多方面。因此应当说,社区的概念内涵比居住小区更广。
二社会转型期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体制转型引起社区存在所依赖的经济、社会、政策、文化和技术要素。从经济角度看,体制转型通过作用于经济要素影响着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的经济水平、财力水平决定了城市社区的总体标准、规模与质量。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缺乏活力,物资贫乏,人民生活水平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有社区良好的发展。我国正经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整体经济实力提高,国民收入迅速增加,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适应人们提高居住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与体制转型带来的社会整体经济实力增强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体制转型在增加社会总体财富的同时,带来了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不同收入群体对社区的不同要求,客观造成了社区间的差别,推动原有城市社区格局的转型。
从社会角度看,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政府从原来将一切社会事务包揽下来的状况,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向转变。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不再是全方位的,而是将部分只能通过社会来运作,社区自主性不断增强。近年来城市摄取工作从原来的从属地位,上升为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单位,社会职能不断增强,社区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广泛开展,导致了社区组织的作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区组织的作用有质的区别。
从政策角度看,政策规定者人们与社区住房的具体关系。政策规定着住房经济是属于个人所有,们还是职能属于国家;规定了个人住房究竟是可以自由买卖吗,还是需要依赖单位分配。政策要素通过规定个人与住房之间的关系,间接形成了个人与社区之间的不同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住房政策有着本质的却别。社区管理体制政策陆续出台,也以政策要素的形式影响着社区职能的转变。
从文化角度看,文化对于社区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社区空间物质形态上;另一方面还体现于社区群体的文化要求。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社会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审美情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以社区为基地,宣传倡导主流文化,也是文化要素在社区的体现。目前大量涌现的所谓高尚社区就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取向,具有明显的商业文化倾向,表达人们通过社区形象建立个人社会身份的认同,具有表达社会角色的意义。
从技术角度看,技术的进步无疑会对社区的建设产生影响,合理的体制有利于技术的效果发挥和新技术创新,反之亦然。近几年社区建设技术和手法上的下快速进步,无疑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有密切联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制度缺乏活力和良好的激励机制,住宅建设技术与社区规划处于停滞状态。体制向市场化转型后,随着制度创新和改良,大量的新技术陆续涌现,并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对社区的建设和反展产生影响。
三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处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期,首先从社会转型对社区的影响来看,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最显著的社会变化之一就是“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单位组织逐渐从原来包揽式管理向更为专业的方向转化。而“社会人”在一个较完善的社会中,是以各种社会组织相互联系,而不是以游离个体的形式存在的,其中,社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其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阶段,单位大部分社会职能已经剥离,这就需要社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职能。伴随当前社会的转型,还出现了一些与社区建设紧密相关的问题,如社会再就业问题、老龄化问题以及社会服务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期望在社区层面上寻找出路。
其次,从快速城镇化进程对社区的影响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转变为城镇的非农人口,需要社区接纳他们,将他们整合入现有的城市和社区中,此外,快速城镇化过程导致了人口不均衡流动,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往往面临城市居住人口的剧增,社区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原有一套居住区规划的模式和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实际需要。城市规划迫切需要对社区现象和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探索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的结合问题,建立起多方位的社区发展体制,发展社区规划的有关理论与方法。
四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规划问题的现实探索
转型期社区睦邻关系再造的途径和方式社区关系再造中引入公众参与式一条重要途径,社区居民通过共通的参与而互相了解,不再是孤独的居住者,人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找到朋友,促进了彼此的理解,更容易在社区达成相互的谅解和合作,构成生动活跃的邻里关系。
社区关系再造还需要借助社区组织的凝聚力,笔者在社会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交往的意愿大大高于邻里实际发生的交往行为。目前城市建设开展的有声有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组织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营造有利于社区关系再造的空间时,规划与设计要有所侧重,重点考虑社区日常活动中最主要的两类主体,
对社区老龄化群体的规划关注。规划应鼓励社区中可呢个的家庭照顾。多数老人虽然愿意要有自己的住地,但又都愿意住在离子女不远的地方。社区照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强化家庭的照顾能力,通过支持被照顾者的家庭,从而达到支持被照顾者的目的。在东方国家如日本、新加坡,这种“分而不远离”即两代分开居住,但离得不远的需要,广泛存在。这样实际上有利于两代家庭的需要,分开住可以避免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差异而带来的相互干扰,但如果不能远离,可以使两代家庭之间有相互的照顾。成年子女日常工作繁忙,如果与老人居住的近,那么尚健康的老年人就可以承担一些接送孩子、帮助料理家务的简单劳动,从而减轻子女的家庭负担。
规划应鼓励以健康的中、轻年老人群体为基础的社区邻里互助。老年群体是目前社会中,特别是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中规模较大的一部分社会群体,其内部有一些素质较高、有特定社会技能的老人,以及健康年轻老人、中年老人。可以通过老人之间的互助,作为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宝贵资源。
社区托老所是社区照顾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养老院、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它位于社区内,类似于较小规模的住院服务单位,多数照顾对象可以维持与其他社区人士的接触,可以使被照顾者继续维持其社区生活。
五中低收入家庭所在社区的规划对策
在我国城市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社区的分层开始出现,正如人文区位学所描述的:收入高的社会群体,往往会通过“侵入”等社会运动过程,完成对城市优良空间的占领。这种优良空间包括交通便捷、教育条件良好、外部环境条件优越等多方面。也就是说优势群体在城市社区空间中往往有利于有利地位,选择机会更大。如果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社会低收入阶层很可能就会完全被排挤在优良的城市空间之外。因此政府应通过规划进行平衡和引导,保障不同社会阶层在选择社区空间机会的均等。政府应通过对城市社区空间的整体规划,开辟适当的城市地段,作为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社区。中国城镇住房体制改革中,提出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政策就似乎在政策上倾向低收入阶层的社区。对于现有的中低收入家庭的社区,政府应制定社会重点扶持政策,关注城市中现有的中低收入家庭社区的社会问题。
【1】 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同心出版社.1996.
【2】 陈秉钊.上海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
【3】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建设之社会学论文》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建设之社会学论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