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2-06-07浏览:26次
【摘要】随着由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商业模式运作、忽略社会功能的IE/的城市更新体制的失败,香港的城市更新政策近年来开始出现一种新思维、新趋向,体现在政府角色的进一步加强、全面化更新理念的主张以及以人为本、更注重社会效益的城市更新价值观的初步形成。然而,在现实环境及管治体制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新思维还难以取得显著成效、难以真正达成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目标。
引言:广州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广东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香港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江相对61公里,北距广州130公里,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誉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在六七十年代后期,两个城市都先后进行一系列的由政府主导的市区重建,但是都获得不太理想的成果。但是香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今天的香港城市越发具有新生魅力,相比之下广州这同属南方的城市,却始终找寻不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作为将要在2010年举办第16届亚运会的主办城市,广州将迎来新一轮改造的契机。
关键词:CBD广州香港市区重建旧城改造亚运契机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市区重建(英语:Urbanrenewal),亦称为“都市再生”“都市更新”,是指一个都市之内,为早期欠缺规划或是建筑物日久失修而作出全面或部份地区性的重建或整修动作。在许多发展历史相当悠久的城市,都需要市区重建来解决原有市中心功能萎缩的问题。但在实行同时,有时也有反对声音。世界上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由于其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需要通过重建来解决市中心功能紊乱无序的问题。市区重建依照目的性可分为三大面向,分别为整建,重建与维护。如果依照以上的面向对城市进行有目的的更新和改造,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城市原有的各种资源重新整理旧区的城市空间和使用功能。但是为什么同属于祖国南方的重要城市都会,广州和香港的市区重建和改造却有着迥然相异的方式和效果呢?下面我们从两个城市的不同因素去分析个中原因和结果。
1. 执行市区重建的机构组成
广州的市区重建计划是由广州市政府属下的规划局制定的,而具体的改造方案则是多数由政府的主要领导班子商议制定的,并没有广泛咨询社会意见和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改造方案出炉后,就由一些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开发公司承担。
香港在市区重建方面与广州不同,它是比较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去进行市区重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香港已经开始比较大规模的而且备具各种计划和方式的旧城改造,涉及“环境改善区”、“公共屋村重建计划”、“市区改善计划”、“综合重建区”和“综合发展区”等多个层面。随着住房政策调整和旧城改造的需要,香港政府划定了多个“综合重建区”让私人业主直接参与计划。香港的市区重建机构是具有带有半官方色彩的,如根据《土地发展公司条例》成立的土发局,它是独立于港府之外的公共法定组织,独立负责市区重建,由当时在任港督(回归后由特区行政长官)委托一名非官方人员担任主席,由一名总裁和七名委员组成公司最高的核心行政机构——管理局,两个城市市区重建政策和旧城改造的发展历程和迥异
历史上中国的旧城区改造可谓一波三折,特别经过文革那十年动荡的岁月,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被冠以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帽子,被肆意毁坏拆卸。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神州后,政治经济思想得到纠正和发展,经济得到跨速发展,但是城市规划方面的思想领域还处于一种迷惘的境地。如何建设一个好的城市,更好的配合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我国的先驱者们选择了考察国外城市建设的经验,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一大批考察人员的观察和学习,一大批新型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形成。初期的城市建设一方面为了满足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却是要舒缓城市经济和空间结构性的转变给旧城改造带来的压力。广州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广州乃至全国城市的危改和旧城改造,基本都遵循「政府+开发商」的模式,旧城改造着重于“四面开花”、全拆全迁的重建策略,把旧城区圈起来,打着国家征收的名义征收每间房屋,然后交给开发商自由开发,完全缺少对旧建筑的调研保护和对城市环境的以及市民影响的评估,忽视对旧城的社会网络、传统文化以及居民的特殊要求等方面的影响的保护。大规模而且缺乏规划的城市建设,只能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用地面积需求和市民居住要求,完全不能达到更新社区,保护城市文化特色和注入城市新活力的要求。步入九十后期年代,广州的旧城改造开始有所改变,但是依然缺少长期规划,只是划定一定区域作为历史旧城区,对于旧城区域内房屋改造的数量,房屋改造的形式却没有进行详细的统计和清楚的认识,因此改造工作的开展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整体改造的模式失败后,广州的旧城改造模式发生日益趋向完善,特别是广州于2010年举行16届亚运会,广州抓住机遇,以修建铁路,大陆,绿化广场等为载体,对沿线涉及的旧城区域进行改造,其他地区则进行更新和美化。
『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在重建过程中会紧守以下四大原则:
(1):为进行重建项目而物业被收购或回收的业主必须获得公平合理的补偿。
(2):受重建项目影响的住宅租户必须获得妥善的安置。
(3):市区重建应使整体社会受惠。
(4):受重建项目影响的居民应有机会就有关项目表达意见。
在遵循以上四个原则的基础上,香港政府设立的市区重建局还实行市区重建政策。市区重建局以4Rs策略来推动市区重建。即:
重建发展Redevelopment,
楼宇复修Rehabilitation,
文物保育Reservation,
旧区活化Revitalisation
香港政府希望通过以上计划,能够利用拆卸重建的迫切性,全面改善市区环境以及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使蕴藏在民众中的愿望和活力得到了实现和释放,旧城区得以更新成长,获得新生活力。在运作模式上,建立多元化的重建模式,如鼓励私人企业参与重建,也可以采取市区重建局与开发商共同改造的方式、或者由重建局独立改造,通过这些方式给市场提供较大的选择余地,从而舒解了政府在市区重建中因为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过大而影响改造进程。这在某种程度上,达到重建局“财政自给”的运作目标,符合重建机构自负盈亏的运作原则。在「政府+居民」的模式中,政府和居民齐心合力,以合作、互信代替了对抗,使得旧城区改造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意义上,都是城市的一笔巨大财富。
由此看出,香港对比广州乃至其他城市,在市区重建方面,无论是政策上或者是社区活动上,都做得更加出色优越。合理的改造建设,完善的机制管理,使香港的市区重建走在前列。
传统社区网络与商业文化区域传承的保护效果比较
时至今日,我们政府的改造策略与香港相比,是优越还是差之甚远?我们以广州和香港一些市区重建的例子作对比。在对旧城区传统特色商业保护态度方面,我们以广州一德路和香港的喜帖街区为例子进行分析比较。一德路是广州赫赫有名的商业街,是广州最具规模的专业街。直到今天,一德路的玩具、干果海鲜以及工艺品年销售25亿元,销售量占广州的七成。但是作为广州乃至全国的著名商业街,由于其位于广州旧城区,而且存在种种安全隐患和功能布局的不合理,将要面临广州市政府的清拆和搬迁。的确,很多旧式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商场市集都是存在于市中心和一些比较靠近民居的地方,这是因为以前的城市规划没有考虑到分区功能的概念,以及城市的发展与扩张使原本位于郊区的市集贸易市场变成位于市中心区。但是,一德路所承载的却是老广州的一种商业文化和历史传承,是广州商业和旅游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这里承载着广州市民的集体回忆以及周边商家的生意收入与员工的生计。但是广州市政府在举办亚运前夕对广州旧城区一句“穿衣戴帽”,不进行任何调研和规划,一张整体搬迁通知书就下达到各个商铺,就限期搬迁。至于各个商家的生意网络的保存以及铺位的安置,政府有非常“完善”的安置计划,就是在广州偏远郊区建设一座规模庞大的商业批发市场,至于你是否搬过去,生意是否能做下去就是各大商家自己的问题,政府概不负责,可以说,这种全拆全迁的规划方案令到广州失去自身的本土特色,逐渐趋向单一的现代化城市模式。
香港对保护传统特色建筑方面就做得比广州优越得多。在推行重建项目的同时,为保存香港具历史、文化或建筑价值的楼宇、地点及建筑物。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市建局采取全面规划方法处理。以香港的湾仔利东街/麦加力歌街为例,市区重建局近期的一个项目对湾仔利东街/麦加力歌街,俗称「喜帖街」进行重建。这里一带是香港印刷业的发源地,现时只剩余喜帖街,政府通过现场调研和社区访问得知,这里的小印刷店是采取前铺后厂的形式,经营喜帖及卡片为主,东主多半也是商铺业主,他们拥有赖以为生的技术,能继续在区内继续自己的工作与业务赖以为生。而铺位上的居民多为长者,他们长期在湾仔居住,对小区对街坊有浓厚感情,亦不愿意搬离久居的街区。商户及居民透过不同渠道与政府及市建局协商,希望能够继续留在这区安居乐业。基于以上所得的数据和资料,政府决定以更新为主,重建为辅的改造形式,保留及重修利东街中段风格统一的五、六十年代建筑物,减低高度,并将天台变成连贯屋顶花园,利东街将定位为步行街,新建的花园和透过部份建筑物架空底层,连接到春园街,建设五座低密度的住宅大厦来安置回迁居民。设计还提供公共休憩花园/广场、护老院及中心、垃圾站及公厕等小区设施,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不但保存了地区特色、维持小区经济、为旧区注入生气;而且实现了收资上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保存了社区网络,给予老人家及居民留在旧区生活的机会;保留了香港日益减少的社会资本。政府也会定期派遣政府人员到各个区议会去听取市民的意见,对于市民提出以「保存与更新」的方法,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结合了专业人士的参与,他们进行了多次居民大会、规划工作坊、公众咨询大会、街头展览、小组会议和探访过当地家庭及商铺,了解面对重建区内街坊的困难以及他们对这个地区发展的期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市民参与,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广州市区重建措施所缺少的内涵和灵魂,非常值得广州学习。
市区重建对文物建筑的态度,不是一个点的保护,而是一个片,一个区域的保护,对于旧城区独有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旧建筑的保护方式,广州和香港也各不相同。广州对市区重建中历史建筑保护采取两种保护的方法,第一种就是划定历史传统特色旧区域作为市区重建中受保护的地段,另外划分新区作为新开发区,旧区不做任何重建或更新工作,任其破落败坏。以广州的人民路——沿江路区域为例子,人民路——沿江路商圈拥有广州最为珍贵的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如人民路骑楼街和南方大厦。广州最好的骑楼不在上下九、北京路,而在人民路,这里有世界各地风格年代不同的建筑,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美风格建筑、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七八十年代的水刷石和马赛克立面建筑,在人民南路的骑楼身上,可以找到古罗马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哥特式建筑等多种风格,因此被誉为广州“万国建筑博物馆”。南方大厦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这家始建于1917年的广州老店坐落在广州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西堤,这里南临珠江、东靠广州的闹市西濠口,西邻沙面白鹅潭,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的商业和酒店业在南方大厦的带动下也显得生机勃勃,但自广州实行“东进、西联、南拓、北优”发展战略,其中的“东进、西联”方针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珠江新城的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城市发展的重心逐渐向东部转移,曾为广州传统商业文化中心区域的人民路——沿江路商圈渐渐被政府遗忘,正是由于缺少政府的市区更新的措施和开发,这里逐步走向破败和衰落,昔日熙熙攘攘的人民路变得沉沦和康脏,商业气氛低落,走鬼”占道,商铺空调占位,衣服也晾晒在路边,电线也非常凌乱,历史文化建筑缺少保养修葺而被毁坏,逐渐成为大量的外来人员、流浪人士和无牌小贩的天堂。南方大厦同样逃脱不了被政府边缘化的命运,由于经济重心向东转移,加上缺少政府缺少对旧城区的商业资金投入和活力注射,南方大厦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王国也不得不撤场转型,改经营百货业为销售电子产品业,往日的兴旺情景只能存在于市民的心中。第二种就是通过现场调研考证,分辨标记出具有一定历史保留价值的旧建筑物以作保护,其它没有保留价值的旧建筑则一律拆除,不做保留。以中山七路宝生大押为例,这幢建筑是清代的典当楼,俗称为“大东门当铺”,位于明代东城门内,紧邻当年的城门楼。它1999年7月“宝生大押”被定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筑却因中山路全线扩路而全被拆除。这种旧建筑被圈出单独保护,而周边建筑却全迁全拆的行为,只会令历史传统建筑独自站立在广州街角,成为建筑群中扎眼的小丑,而与周边环境毫不协调。
香港市区重建的启示
综合以上的观点和例子,我们提出以下观点:
(1):对具有城市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街区不能采取全迁全拆的手段,应该有针对地拆迁和保留,保护和修复有价值的历史建筑。
(2):在旧城街区采取“修旧如旧”的重建方式,以更新的手段代替重建。
(3):在旧城区的新建筑无论从外型,立面,或者体量上都应与受保护建筑协调,使传统街区的景观保留传统特色。
(4):在市区重建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建筑项目,以提升旧城区的商业价值,从而引入资金,更新旧城区面貌。
《不同的城市态度》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不同的城市态度
下一篇:伊盟事变纪念公园设计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