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语言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2-07-16浏览:71次
摘要:隐喻是日常交谈和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主要介绍隐喻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运用的功能。
关键词:英语隐喻,背景,功能
隐喻是日常交谈和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使用隐喻。莱考夫(G•Lakoff)和约翰逊(M•Johnson)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文中提到:“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Lakoff&Johnson,1980)
一.隐喻的背景
中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人们一直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个分支,很少把隐喻单独拿出来讨论。中国隐喻研究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时期,秦至南北朝时期,南北朝至现代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的研究这四个时期。(以下主要集中介绍中国隐喻研究的一些重点。)
从整体看,中国先秦诸子一般都把隐喻看作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饰。中国古籍中公认最早提到修辞的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墨子》。“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先秦诸子中第一个提到“喻”的应该是荀子。《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有人认为“比”指明喻,而“兴”就是隐喻。
从秦朝到汉朝,中国的修辞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的来说,中国学者依然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的修饰形式。“在汉语修辞学理论史上,第一个给比喻以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的是刘勰”。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是前秦至公元四世纪汉语修辞学和文学批评方面主要观点和理论的集大成者。”陈骙的《文则》是即刘勰之后的又一个经典。他在汉语修辞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并明确地把“隐喻”归为“比喻”的一个下项。唐钺的《修辞格》中提到了隐喻的词汇化现象:“隐比的凝定——隐比习用久了,他的本来比喻的意义就变成他的通常的意义,用的时候读者不觉得是修辞格了,.......隐比的意义已经成了本义了。”这里所谓隐比的凝定就是隐喻研究中常说的“死隐喻”。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修辞学研究的指南针,这本书在修辞研究中的崇高地位也影响到隐喻研究,我国隐喻研究长期无法突破修辞格研究的限制,与这本书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冯晓虎,2004)
汉语的隐喻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还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新的比喻种类上。隐喻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当今隐喻研究的需要,处于寻求先进理论的前夜,莱柯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生逢其时。到1999年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文章。虽然概念隐喻理论引入中国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却非常迅速。
语法隐喻研究也是国际隐喻研究中的重要一支。当代语法隐喻研究的主要代表是韩礼德(Halliday)。在我国,北京大学著名学者胡壮麟教授亲率弟子长期致力于韩礼德学派“语法隐喻”的研究。
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隐喻研究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1.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到理查兹。(大约从公元前300年—20世纪30年代)。西方对隐喻比较系统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发表了《修辞哲学》,首先提出了隐喻互动(Interaction)理论;2.隐喻的语义学研究。约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3.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束定芳,2000)
二.隐喻的魅力
《红楼梦》第四回中:“……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其中“顺水行舟”是隐喻的用法,和“见风使舵”一样,表示人圆滑的行为和处事方式。(马海燕,2004)
Thechairmanploughedthroughthediscussion.
(主席艰难地将讨论进行下去。)
句中“plough”原义为“耕地”。耕地是费劲又慢的过程。这个比喻间接说明主席通过讨论推进话题,其过程是艰难的。因此,“plough”就获得了新义“艰难地进行。”体现了隐喻的创造性。(高伟宏,1997)从隐喻的语义特征角度讲,这属于隐喻语义的矛盾性。“plough”与“discussion”搭配违反了“语义选择限制”(plough一般与耕耘的具体事物搭配),构成了语义矛盾。(束定芳,2000)
许多委婉语也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构成的。如,西双版纳,上厕所被称为唱歌;死亡被说成永别、长眠等。烹饪这一领域经常大量使用隐喻的方式来抬高实际事物的档次和品味。如:“万柳千丝”(西芹+黄瓜片+红萝卜);“天女散花”(西兰花炒带子);“云蒸霞尉枫林晚”(梅菜扣肉煲)等。(束定芳,2000)这些体现了隐喻的委婉与高雅。
用隐喻最多的首推诗歌。诗歌和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路易斯(C.Lewis)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巴克拉德(G.Bachelard)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费尼罗撒(E.Fenellosa)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束定芳,2000)
隐喻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用的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这些比喻涉及到法律、航海、宗教、军事、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如第一首到第十七首,诗人用了很多的隐喻来比喻这一本体——一位漂亮的年青人。又如第十八首中诗人又一次用夏天来比喻他那位朋友的美,因夏天是生命、青春和美的象征,但自然界的夏天和他朋友的“夏天”是不同的,自然界的夏天持续时间很短,它的美将受到狂风的摧残,可是他朋友的“夏天”却永不褪色,也不会丧失他拥有的美丽,死神也不能置他于死地,因为他在诗人的诗歌里可以获得永恒。这首诗的主题把友人的美和诗歌的超凡力量结合起来,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的作用。(卢秋平,2010)
隐喻(metaphor)不用比喻词,将本体说成是喻体,两者关系更为密切。有时句中仅仅出现喻体,而没有写出本体,因此含义较含蓄。如休斯(Hughes)的短诗《Dreams》,第一、五行中,诗人将人生的理想和希望比喻成梦,每节分别含有一个隐喻lifeisabroken-wingedbird和lifeisabarrenfield,由此从反面说明了失去了理想的情状,进而劝导人们要有理想,唤起人们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念。(朱和平,1997)
三.结束语
英语隐喻具有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文字游戏功能。隐喻能丰富语言的词汇,帮我们表达复杂、模糊的那部分思想,是高度形象化的东西。隐喻的潜力深,魅力大,因此,学习、掌握和运用隐喻对于深刻交流和理解文学作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3]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构架.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4]高伟宏,谈英语隐喻及其奇异的魅力[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3).
[5]卢秋平,暗喻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J].咸宁学院学报,2010,(12).
[6]马海燕,《红楼梦》中隐喻的翻译方法之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6).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曾庆敏,隐喻理论对英语阅读理解的促进作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9]朱和平,英诗中的比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6).
《英语隐喻初探》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英语隐喻初探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