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2-07-26浏览:25次
摘要:依靠过去10年的积累和宏观经济的繁荣,邹平经济已达10年来的顶峰:2011年邹平完成GDP7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则攀至37.58亿元。目前邹平已形成了以棉纺、食品、建材、造纸、机械、化工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并培植了魏桥纺织、西王集团等一批大型知名企业集团。
关键词:节能减排;利用资源;生态环境建设
邹平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东接工业重地淄博,西邻山东省会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面积为1251.75平方公里,总人口70多万人。县辖13个镇,3个办事处,1个国家级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滨州市经济较发达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良好的政治社会背景,为邹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邹平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迅速成为全国百强县,2010年邹平在全国百强县榜单中位居第15位。十几年路径更多地给外界留下了一种突破常规的印象。在一定意义上,今天的邹平为国内众多城市提供了可以参照的镜像,也为中国经济的改革提供了参照。
探寻邹平的成功之道不难发现,工业强县的思维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对工业史无前例的重视和推动造就了这个城市的迅速崛起,工业强县的逻辑在邹平身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任何发展都有正反两面。邹平工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占据较大比例,高科技企业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并存格局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的背后是三产比例的严重失衡。在邹平的企业中,不乏高科技的创新企业,但眼下的邹平还是主要以重化工业和传统产业为主,一些大型企业比如棉纺、食品、建材、造纸、机械、化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特征仍非常明显,煤炭、水资源、电力等巨大需求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极高,产业结构仍不尽完善。眼下邹平需要的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项目。
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同时,国内多数城市经济发展导致的环境破坏等问题亦在邹平身上突出得到体现。
工业的迅猛发展,附带火电厂的建设,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造成环境空气质量的恶化;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县域内的3条主要河流水质均为劣五类;城市居民特别是经济集中区的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给农村和县城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邹平的发展,要防止产业结构的矛盾以及三产比例的失衡拖累日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就要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将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传导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邹平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转变“两高一资”的传统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发展模式走上“绿色转身”之路。
1、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1.1严格考核问责
全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节能减排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核算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节能减排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县政府制订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方案》,将全县总量指标及分年度整治项目和减排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镇办和重点排污单位,并与各镇办及重点企业签订了《“十一五”环保目标责任书》,对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单位和企业,取消评先树优资格。
1.2把好入口关
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复建设、科技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全县所有化工项目和小清河沿岸5公里范围内所有涉水项目实行全面禁批,2009年共拒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30个。实行项目建设评价评估制度,坚持“先评价后建设”的原则,对新建和改建的“两高”投资项目必须经节能评估审核部门核准后方可立项。实行区域、流域、行业“增产减污”制度,对未完成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超过总量指标的区域,采取“区域限批”,暂停该区域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设项目的审批。
1.3加强重点工程建设
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投资2.27亿元建设的日处理能力10万吨、日中水回用10万吨的第二城市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运行。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废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6万吨,成为全省日处理能力最大的县级污水处理厂,县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目前,全县污水处理设施达到49(台)套,总投资达7亿多元,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7.8万吨。加快推进热电厂脱硫工程。截止目前,全县所有热电厂脱硫工程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行,县域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009年到位国家和省节能减排专项资金3313万元。县政府每年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00万元。鼓励、引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源消耗量。截至目前,全县各企业更新设备近4万台(套),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50亿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占4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占65%。全县90%以上的公共机构更换了高效照明产品。
2、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1.1集约利用土地
大力增加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引导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努力实现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县经济开发区率先在生产园区建设多层生产车间,在全国开创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新模式,使企业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新项目,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
1.2集约利用水资源
深入实施“一龙管水”工程,深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巩固封井并网成果,加强城市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治污管理,水资源得到有效集约利用。五年来,累计减少开采地下水2.36亿立方米,地下水位较2004年平均上升了4.8米,地下水生态修复实现了突破。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对全县重点行业开展第三轮水平衡测试工作,全面掌握了水平衡测试企业的用水流程、用水设备、计量设施运转等情况,因地制宜提出最优改进方案,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用水一级装表率达到100%,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在老城区大力推广先进节水器具,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65%。城南新区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
1.3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
积极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发展循环型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三废”排放。目前,全县省级循环经济企业有3家(创业、齐星、西王),全县企业余热、余压发电年可实现6亿千瓦时,年减少生产成本3亿元,可节约标准煤约7.4万吨。以西王集团为例,玉米深加工形成了原料循环利用、产品梯次开发的具有西王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原料总利用率高达99%以上,产品总收率达到97.5%以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居绝对的低成本优势,企业的一半利润来自循环经济。
1.4整顿资源开发秩序
从2008年起,对山区5乡镇所有石材项目进行全面禁批,并对采矿权实行萎缩性管理。积极推进“建筑禁实”工作,依法关停或转产实心粘土砖(瓦)厂15家,新上或转产新型墙材生产企业25家,节约土地480余亩。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3.1提高监控能力
投资1000多万元,在重点排污企业安装了COD在线监测设备18台、烟气在线监测设备21台,辖区内所有国控、省控和市控重点企业均已进入自动在线监控,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在小清河、杏花河、孝妇河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县环境监控中心,对重点污染源、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环保监控能力不断提高。
3.2加强污染治理
先后投资5亿多元,对重点污染企业及一批中小污染源进行治理,建设污染处理设施100多处。深入开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等专项行动,对重点耗能企业、排污企业、中小污染源等逐一进行拉网式检查,限期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尤其是加大对全县小炼油、小化工、小炼铁、小炼铝等“十五土小”企业的治理打击力度,坚决予以取缔和关停。近年来,全县组织开展七次集中清理行动,关停土小企业460余家。
3.3加快植树造林
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优美镇”、“环境友好企业”等绿色创建活动,西王集团被授予“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加快荒山绿化、封山育林和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打造绿色邹平。近年来,全县建成林地面积33.8万亩,完成成片造林6.03万亩,建设绿色通道311.8公里、农田林网12.3万亩,林木蓄积量突破174万立方米,经济林面积达到5万亩,种苗花卉种植面积达到500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7%。
在告别“十一五”、迎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邹平县又与时代嘉华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率先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把邹平建设成为低碳生态城市,这也是全国第一个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发展战略的县域经济体。邹平县将闯出属于自己的科学发展新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转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依托县域经济转型深化环境保护》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依托县域经济转型深化环境保护
下一篇:绿色节能建筑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