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2-08-06浏览:21次
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土地中占有巨大的份额,这个比例使它必然成为影响城市风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分析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层面对城市特色的塑造。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生态空间;城市特色
1引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科学的、理性的工作,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对于城市特色的塑造在宏观上给予了控制把握,在空间建设上,良好的绿地系统可以引导城市规划,限制城市的粗放式发展,分割和保护城市各个组团的特色;在形象建设上,作为具备自身特色的城市绿地,以条状、块状及其他分布形态组成,体现着不同的人类情感爱好,因此往往成为各个区域绿地形象的表征,并进而成为城市的标志。
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应是由城市规划区内的绿地系统和与城市规划区紧密联系的城市区域环境绿地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所涵盖的内容与西方国家所研究的城市开放空间基本相同。城市的空间结构存在着三个层面及尺度的空间状态,即城市的内部空间、城市的外部空间和城市的群体空间。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从这在三个层次进行,分为市域大环境生态规划、规划区层次规划、规划建成区层次规划。其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宏观把握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建立生态绿地规划结构与布局;建成区层次着重把握城市绿地建设指标体系、结构布局、规划特色反映和具体分类规划,同时要达到能指导具体的详细规划和有引导的指导各类绿地具体规划设计,形成结构控制、指标约束、分类引导、可操作性较强的绿地系统规划。
2影响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因素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工业用地、居民区用地、道路系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利用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名川大山、名胜古迹、突出城市特点,规划城市景观、形成相宜的绿地系统布局。
2.1观念要素影响布局的科学性
在具体规划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观、适应空间和生态的自然观、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整合环境的设计观来研究城市要素,布局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在具体的绿地系统规划中,我们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城市与自然环境共生;强调对城市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的保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种整体环境的规划,它是设计观念和设计眼界的提高,需要用整合环境的设计观和理念去把握规划。
2.2城市布局模式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影响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这些不同的城市模式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一个子系统。绿地系统的布局要依据城市发展并适应城市布局模式与结构。
2.3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影响
城市的地域扩展、布局和形态结构,明显受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和影响。我们把自然环境看作是限制城市的“边界条件”,可就是这些限制性因素带来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形成特色的可能性。城市中的自然条件包括原有的植被森林、水系、山脉、气候等自然因子。这些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有着极大影响。如城市的风向的影响,当城市绿地森林过多,布局不当时,就会影响到城市风速,特别是在夏季,不仅使市区空气流动受到阻滞、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随气流流动而扩散、稀释,反而会加重大气污染和城市的“热岛效应”。再如山地的山谷风与城市的主导风形成了区域小气候环境,在规划中,应当把山谷风与常年季风特征结合考虑等。
2.4绿地系统布局模式指导绿地结构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有多种布局形式。其基本布局形式主要有:星座状、块状、环状、放射状、网状、楔状、带状、指状等基本布局形式。不同城市可能由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布局形式组合出新的布局形式,可以称为组合布局形式,如:放射环状,星座放射状,点网状,环网状,放射网状、复环状等多种组合布局形式。
3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应考虑的基本要求
3.1满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途径。“生态园林城市”无论是在创建指导思想,还是指标标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园林城市”更高的一个层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从目前的有关研究和实践中可以看出,“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存、恢复、修复;强调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量,以‘绿’为骨架,构筑城市形态,把自然引入城市;强调城市紧凑发展,均衡开发等均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共同的特点”。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
标出发,对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规划规划有两个突出要求。
一是要突出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整合功能,在满足日常游憩、卫生防护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从城市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视生态过程的恢复,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育作为城市绿化的基本内容,通过基质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运用生态整合技术,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即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范围,从区域生态建设和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配置城市绿地系统,达到格局的优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式化的“点、线、面”布局上。
二是要强化绿地系统结构布局规划对城市蔓延和非建设用地的控制引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城市非建设用地是城市发展的“本底”,如果这个“本底”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引导,城市将失去维持平衡发展的基础。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整体规划是连接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主要手段,在这方面有自身的优势,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3.2满足旅游休闲及绿色产业的要求
随着社会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除了继续按照均匀分布原则,在城市建筑空间中合理布局各类公园绿地、街头游园,满足居民日常游憩要求外,一个紧迫的任务是要通过整体结构布局规划将城市近郊山林水系组织起来,通过建立风景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度假区等大型的绿色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特别是双休日郊野游憩的需要,同时在郊区建立绿色产业。
3.3满足城市形象与特色的要求
体现城市特色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即山水形胜、风土人情才是城市特色的基础源泉。对“城市场地性质”的认识和体现主要反映在城市绿地系统(或开放空间)的布局结构之中,因此要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构建城市形象特色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种花种草、绿化美化层次之上,而要去深入发现、梳理和把握城市的那些显现的和不被人们重视的自然要素并加以展现,通过对山、水、田、园、林、路、村、城的综合协调,把各种自然元素有机组合到城市空间之中,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城市形象与特色。此外,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形象特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如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结合,也是新时期城市发展对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要求。
4结构布局规划的主要功能属性
4.1适合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适合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建立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关系;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层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具有战略指导作用,我们提倡技术型和战略型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达到规划战略与战术的融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动态与稳定的城市绿地发展关系。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空间布局结构的建立,重视发展的多目标性,达到具有宏观控制、详细约束和具体引导设计的作用。
4.2强化绿地生态空间格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体现并强化绿地生态空间格局。在生态化、系统化规划原则指导下总结已有的方式与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主要针对结构规划方面现存的问题,提出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规划布局具体战略方式如下:(1)建立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体系,形成自然绿色空间结构,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护和发扬地方自然特色。(2)加强从区域的大空间范围整体考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3)建立城市绿色生态保护绿地结构,保护和恢复河流湖泊、海岸、山体、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自然属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并注意增强其完整性和连续性。(4)结合城市地脉特征、史脉形象、人脉内涵,从场所文脉主义角度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建立体现城市自然、历史和人文文化的具有个性和内涵的特色绿地空间结构。(5)最大可能的与城市其他功能建设相结合,准确的预测和科学的把握城市的发展趋势,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一致的弹性的、动态的、并具有积极引导性的复合功能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6)用叠加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并把握最佳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
4.3塑造城市绿地空间特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涉及城乡景观、历史文化、生产力布局、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的生态性规划,编制规划的目的是希望能从纷繁杂乱的开发建设中找到有效保护自然环境,有效保护农业用地、保护乡村自然风貌、自然属性、自然资源以及野生生物栖息地的有效途径。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宏观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把握,离不开中观层面的绿地详细规划阶段的拓展和绿地设计阶段的完善。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集中反映在适应人与自然环境需要;适应城市社会文化氛围;适应城市整体空间形态;适应弹性运作机制。强化手法一般是从宏观结构布局入手,使城市特色资源在结构层面体现,形成特色骨骼框架;二是在具体的各类绿地中,特别是公园绿地中对特色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分级体现。
4.4优化城市边缘地带的生态属性
处于城市外扩边缘的城郊地带,非常突出的用地矛盾背后是一个城市化与反城市化的对立,如何认识这一地带土地的特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解读,但从城市生态系统来看,这是一个生态敏感区,其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内外的生态状况
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城市不能无限扩大,特别是对一些特大型、大型乃至中等城市,以及一些历史较长的化工、煤矿等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正在向一体化、联合发展的城市群地区,对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的生态特点要有更科学、全面的
认识。其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特点:(1)地理位置的特殊性。(2)环境污染的严重性。(3)生态功能的高效性。
城区与郊区接合部,即城市边缘地带具有更多样的生态环境。城市郊区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频繁的特殊地带,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该地区处在城区与郊区接合部,人口流动性、交通状况相对较差,又长期受水、土壤、大气等城市工业污染的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居民身心健康,也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安全。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通过宏观结构布局规划突破原有的城市建成区、郊区两张皮的格局,在生态建设方面实现一体化建设,优化城市边缘地带的生态属性。
通过整体结构布局控制规划,达到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的利用。强调基本农田保护,对城市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尽可能减少土地被转化成难以再恢复生产的建设性用地。比如①划出一定范围的土地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的绿化隔离带,林网化、水网化结合建设。对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外扩;对外起到缓冲过滤作用,减轻城市污染、交通污染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的影响。②对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的城郊、水岸地带的土地利用类型,从保障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的角度,有必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立林业、湿地等生态用地,发展休闲观光产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系统观为原则,将各类绿地高效和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城市自然资源的分析,提炼城市意象,梳理城市绿地布局结构,展现并加强城市风格。本文探讨的问题还只是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一部分内容,在具体的规划中,应该从更大的视野来规划城市绿地生态空间和开敞空间,需要进一步考虑城市生态敏感区问题、山水系统问题、城市边界蔓延问题、连通廊道等问题,按照“建设园林城,发展生态城”的理念,塑造“局部景观个性化,廊道景观花园化,整体景观生态化”的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生态空间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研究》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研究
下一篇:工业遗产的可持续路径探索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