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2-08-22浏览:32次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原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
阅读是通向知识的桥梁,知识是通向未来的桥梁。
——
项目背景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发展历史和建设背景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原成都地质学院图书馆,1996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图书馆。2001年,随着原成都理工学院、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三所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成都理工大学,原三校图书馆也同时合并组建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新建的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藏书将到达300万册,可同时容纳7500人阅览学习,总建筑面积50000平米。新馆的建成将大大地拓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与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校园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功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1.3用地现状分析
1用地现状:建筑用地东临校园规划的内环道路,西临中心景观水景,北边是规划中的主教学楼,南边是学生事务中心。图书馆位于学校东大门正对的文化景观轴线的西端,是整个学校最核心的建筑。用地面积24257平米。建筑单层面积为8000平米。
用地现状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东西高差达3米,设计利用现状地形,将主要消防扑救面设于基地较高的东面一侧,使整个建筑的高度控制在24m以内,防火等级为多层建筑。
2.交通分析
基地内车流的主要从基地东侧的规划环路过来,主要人流方向是从各二级学院和教学区沿湖边过来,另外也有少量从东侧规划环路而来。设计应充分考虑基地的交通环境,车流,人流来向。合理布置场地出入口,使建筑内外交通流线通畅连续。
3.景观分析
基地主要景观朝向是西侧临湖面。作为校园文化景观廊道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图书馆自身形态也将成为整个校园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4.规划形态分析
分散布局:优点:有利于各功能分区的组织,实现建筑各部分的自然通风采光。
缺点:尺度太小,不能形成整体的气势,建筑淹没于周围二级学院教学楼的中,难以形成标志性和核心地位。也不利于各功能之间的联系。
整体布局:优点:整体气势恢宏,容易形成标志性
缺点:建筑进深太大,不利于建筑功能的组织。
相对集中布局:整合建筑功能,利用“庭”和“院”等多种空间形态组织各功能分区。解决自然通风采光问题。同时将形体肌理,虚实,开合都集中在一个整体造型之中,形成宏大的气势,实现图书馆的标志性。
一. 立意构思
1. 尊重原有校园规划,合理利用现状地形,完善校园整体布局。打造校园的标志性建筑。
图书馆的位置在新校区教学中心轴线的西端,外侧的环形道路和内侧圆形的水面界定了用地的形状,建筑采用扇形平面顺应了这个特点,入口大厅为朝向湖面的一个梭型形体,是包括检索,展示休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开放空间,将其设置在中轴线上强化了建筑和校园的对位关系。也反映出图书馆在校园中信息传递的角色。
2. 合理组织交通,使内外交通有机沟通
车行流线:通过对校园环境的分析,基地内车流主要从基地东侧的规划环路过来,为较好的实现人车分流,基地的主要停车沿环路就近设置,在建筑南北两侧较隐蔽处设置坡道下地下室,供运输书籍的车辆使用。
人行流线:主要人流方向是从各二级学院和教学区沿湖边过来,另外也有少量从东侧规划环路过来。设计将主要人行出入口设置于临湖的西侧,次要出入口设于东侧。主入口利用临湖广场和建筑之间形成的高差设置大台阶,人沿大台阶拾级而上,充分感受图书馆的大气,庄重和典雅。办公的主入口设置于远离教学楼的用地南侧,减少相互干扰。从而使书籍流线,读者流线,服务流线“三线”互不干扰,
3. 创造富有文化底蕴的功能空间
建筑通过中庭,内院,灵活的平面分隔等方式,为读者创造从公共到私密的的多种空间,使人既能安居一隅,又能广泛交往。同时通过对视线,流线的精心组织,对沿湖景观的充分利用,让人们体味感情与自然的趣味;通过多种材质的使用,对比,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提炼,抽象形成建筑语汇,广泛应用于室内外,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融入了鲜明的历史文化,使室内环境气氛充满健康的勃勃生命力。从而使人在其中能够定位、辨向,找到某种归属感、认同感,使图书馆和师生产生共鸣、使图书馆成为师生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4. 节能环保措施
基于项目的主要功能定位,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成都地区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特点,重点对节能和能源利用,室内、室外与建筑物理热、声、光环境质量等多项技术进行分析,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建筑室内、室外环境质量,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 造型特点
1. 形体语汇
1整体策略: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其功能位置和地理位置都决定其在整个学校建筑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主体建筑它应具有沉稳、厚重的艺术效果,而且气势恢宏。新馆以简洁恢宏的整体体量,以此与校园其他建筑和而不同,实现其标志性。以实现“大师、大楼、大气”之和谐统一的大学之气度。
2.桥:
培根说书籍是黑暗中的灯塔,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籍也是人类通向未来的桥梁。成都理工大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穷究于理,成就与工”的优良办学传统,阅读为一代代的理工大学子搭起了通向真理的桥梁。新馆的造型以“桥”为原型,通过现代造型手法,提炼,抽象,形成富有特色的建筑造型。沿校园的中轴线从湖面看过去,新建的图书馆大楼外型如同一座优美的拱桥,优雅地架于宽阔的湖面,入口的大厅远看,似乎是正在潺潺的通过拱桥的流水。体现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比喻在学习中只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就能进步不已。象征着图书馆以其特有的功能属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理工大师生们搭起通向知识殿堂,通向未来的桥梁。
2. 表皮肌理
建筑表皮以石材,金属和玻璃三种材料的搭配体现历史厚重感,现代科技感和文化优雅感的有机结合。
立面主体部分采用横向线条结合石材竖向百叶来组织,横向的线条强调了建筑的水平延展性和体型的优雅舒展,竖向的百叶形象特征取材于翻开的书页,既丰富了建筑的细节,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图书馆建筑的玄光和西晒问题。在整体较匀质的建筑肌理上不规律地散布了一些印有“书”字的红色印章装饰物,进一步突显了图书馆的文化属性,活跃了建筑形象。同时印章以其浮动跳跃感也让人同时联想起古代活字印刷术和电脑键盘的形象。
入口大厅采用铝板幕墙和玻璃幕墙,菱形铝板和玻璃幕墙交替出现,形成明快的节奏和韵律。与波光潋滟的湖面相互交融和呼应,金属幕墙与主体部分石材形成对比,体现了历史与时代,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对比。
入口大厅上部是深灰色的石材幕墙,以细长的竖条窗分隔形成竖向肌理,窗间墙上刻上富有文化韵味的文字,形象特征取材于传统书简和手工编织品。传达出图书馆典雅的文化感和厚重的历史感,透露出其文化宝库的内涵。
在建筑南北两端墙体上,通过横条窗的错动形成类似地层的横向肌理,同时在建筑背立面报告厅采用竖条窗的律动组合形成类似地质学中的“柱状节理”,独特的肌理让建筑呈现出丰富的表情,也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
立面肌理,虚实,开合都集中在“拱桥”的整体造型之中,符合了新馆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体现了历史与未来的辩证统一。
三. 生态节能措施
建筑主体部分采用竖向百叶,通过其遮阳作用减少太阳热辐射特别是西向阳光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设计注重室内的自然通风性能,在温度适宜的季节,书库与阅览区均能通过自然采光通风调节室内物理环境,从而节省大量能耗。特殊书库通过设备稳定库内温湿度,为珍贵文献保存创造良好条件。
《知 识 之 桥》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知 识 之 桥
下一篇:现代景观廊的动态空间解析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