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动画艺术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2-10-26浏览:42次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紧临忠王府,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一墙之隔,在这个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街区中,如何尊重历史而有所创新?如何让新馆建筑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紧邻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在这样的环境中建造一座崭新建筑,并使其与周围融为一体,针对这些问题,贝聿铭以“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建筑最大特点对其进行设计。文章主要通过八个设计元素的对比分析来解读大师的景观设计艺术。
关键词:苏州园林,景观,文脉
1.山石——空间静观的处理。
掇石叠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内容。在苏州博物馆的主庭园中,贝聿铭先生在对“石”的设计上,完全采用了现代的方式,依石造景。贝聿铭先生说:“我认为园林将是苏州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就如建筑设计一样,园林设计能走一条新路。譬如不用传统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并与苏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合作,争取造出一个有新意的苏州园林。但是,要做出新意也不容易。我们的庭园面积不大,所能运用的造园元素也只有水、花木、石材等,如何依靠这些基本元素作出好的文章还有待考虑。”在这里有意的“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手法,来达到实体空间虚化。设计根据米芾水墨画得来灵感而独创的石片假山,景观取意中国山水画意境来“掇山置石”。
2.桥——划分空间层次
在新馆主庭园中,贝先生“桥”的设计完全是现代手法——直线、折线和斜线的交叉,同时把桥作为一个完整体块“很冲突”地放置在这个庭园的平面中心,但是却和周围的景以及博物馆建筑等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人走在桥上,即可观赏倒映水中的建筑和亭台,同时桥的比例也恰当,让人移步换景;同时也可观赏“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石景布置。桥斜向西延伸这样透视的感觉更加强烈,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意境,空间的层次感也就大大加深了。
3.水——流动灵活,使空间更有韵律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主庭院北墙直接与拙政园相衔接,整个水景发源于北墙的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侧引水而出。在博物馆中有两处水景——主庭园的大面积水景和博物馆室内莲花池的水景。主庭园的大面积水景水深约一米,水面积不大,但是感觉十分开阔,亭、台、沙、石、桥、建筑都布置于其上,通过“掩映”,组织景观。水中的浮萍、池中的锦鲤,营造出无限意境。室内莲花池中有瀑布沿坡道而下,跌落水池,水中种莲、养鱼,和一棵盆景。瀑布和建筑的墙壁结合得恰如其分,但是植物的效果并不太好,看来这个室内的水景较难处理。
4.树——线条柔和,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
花木重姿态,以少胜多。对于庭园中的树,贝聿铭要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硬的,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贝聿铭先生对庭园中的种植可以看出他的匠心独具。主入口庭园仅不对称地植两棵松树——一棵靠近大门,能在门外看见,作为一进入大门的“借”景;一棵为造形盆景,树形十分优美。进入主庭园,也只有寥寥的四棵树——东门北侧两棵松树,南侧一棵梅花,凉亭南侧一棵桂花,以及西侧一片竹林。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据说还嫁接了从文征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此来表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5.亭——对传统模式的颠覆
在主庭园中,“亭”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格栅贴面、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中部为洗漱台。在主庭园西侧水际安亭悬于水面,北可观石与桥,东侧建筑与松梅也尽收眼底,南侧与建筑的平台以及建筑互为对景,西侧为绿色的竹林背景,这样以亭为中心,静雅的意境。然而也存在些弊端。亭的钢结构柱好像过于纤细,少了中国古亭的比例感;亭的檐口好像有些过低,遮挡了观赏者的部分视线,并使亭内部过于阴暗;亭中部的洗漱台功能含糊,并占用了亭内的主要空间。
6.平台——突出精神空间
在主庭园中,小小的平台也是现代的形式,四周的四个柱状矮灯经过特殊设计,透过“台”的设计来营造“空灵”的意境。从大厅外平台上看,犹如一幅有时代感的山水画卷。作为一个供人停留和留影的地方,站在此台上,以西侧建筑和亭为背景拍照,角度很好。但不足的是,此台的空间可能过于局促,感觉离亭的距离也太近了。
7.瓦——江南建筑符号新的诠释
在主庭园中,“屋顶”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其保持了传统粉墙黛瓦的色调,但屋顶不用瓦片,而是铺设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隐喻“瓦片”。贝聿铭先生说:“关键是如何做到‘苏州味’和创新之间的平衡,我们在‘苏而新,中而新’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譬如我不用瓦片就是这个道理。和石材相比,瓦片易碎,又不易保养。我所采用的青色花岗石材既便于护养,又与苏州的粉墙黛瓦格外协调。”。新馆建筑群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添了新的诠释。
8.窗——空间的分割与渗透
在该建筑上用现代材料的花窗来“借景”。在大堂的北侧设平台,两面墙上开两个“六方式”花窗,将凉亭和花树纳入眼帘;在西廊行走过程中设两个“六方式”花窗,边走边看庭园美景;西门也设一个“六方式”花窗,透出庭园中的绿色竹林,营造出意境。东廊透过紫藤园,可看到茶室的东墙上钢结构的“海棠花”漏窗。花窗的妙处在于以空寓虚,借物寄实,这正是体现着中国传统园林步移景异的特点。也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平衡。通过视觉的对比,以及空间的封闭与开敞,从而使室内外这两种类型的空间分隔与渗透。
总结:
贝聿铭先生说过,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做出好作品。贝先生的“创新”正是通过上述多种元素整合的空间来表达传统。同时,贝聿铭先生在表达景观意境时也考虑了借景之道,在如此微妙、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街区中,把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忠王府与新馆互为借景,令人心有所感。贝聿铭的设计,更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昨开馆/朱金龙-文汇报,2006.10
【2】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徐宁,倪晓英著,高福民主编,2007-4-1
【3】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是我的“小女儿”,吴江新闻网,2009年08月26日
《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西方设计》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西方设计
下一篇:论述校园绿化配置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