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2-11-16浏览:82次
摘要: 本文以约瑟夫 ·芬顿的混杂建筑理论为依据,通过对金华市文化艺术中心和镇江市新区“三馆”实际工程的设计理念解读和图解分析,进一步对多馆混杂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日益增多的此类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多馆混杂,复杂性,组合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城市中心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密度的不断增大与建筑技术的不断革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混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多馆混杂,像动植物的杂交一样,是将不同的建筑功能、不同的空间形态以多元的方式加以混杂,以适应城市肌理和城市发展。建筑的混杂形式就像动植物的杂交一样有无限多种可以交换搭配的组合,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从设计角度来看,复杂多样的功能是一种潜在的创作资源,因为不同的建筑功能需要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组合与之对应。许多现有的多种功能混合的建筑多采用将不同建筑功能简单相加的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各部分的关系,造成了部分城市建筑内部功能混乱、不同功能间相互干扰、建筑内空间闲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通过金华市文化艺术中心和镇江市新区“三馆”两个多馆混杂型建筑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力图研究建筑中各部分之间如何加以合理组合,以实现各馆体间的互动并建立各单元间新的组织方式。
1金华市文化艺术中心
1.1设计理念
金华市文化艺术中心基地选址位于市区的中心地块,南面紧邻义乌江、婺江、武义江、龙渎河的交汇处。建设用地为两条城市道路中山路和婺江东路所夹的三角形地块,现为老艾青纪念馆所在地。占地5724m2,是一个带有约5米高差的坡地,地形较为复杂。计划拟建建筑密度小于40% ,建筑面积约为1.5万m2的集金华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和艾青纪念馆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其中群艺馆包括综合服务区、展览展示区、艺术音乐区、社会行政区、教育交流区;图书馆包括了阅览区、库藏区、办公研究区及服务区;艾青纪念馆包括了展览区和办公交流区。建筑地上10层主要用于三馆,地下一层主要由设备用房和停车库组成。
面对复杂的功能要求和较为紧张的用地条件,金华市文化艺术中心应以怎样的姿态和组合方式来延续特定的历史文脉、凸显古城文化的特质和协调三部分的相互关系,是本案设计之初就开始认真考虑的问题。
考虑到群艺馆和艾青纪念馆的瞬时人流较大,布局上尽量置于建筑下部,且出入口应该设置一定面积的疏散广场为其服务。实际之初,进行了一些分析,如果将各馆以垂直分区的形式单独设置的话,不能同时满足群艺馆和艾青纪念馆功能上使用,如果将各馆体单独布置的话,则不利于应对建设用地紧张的限制条件。所以我们最终选择采用混杂的概念,将三部分组织在一栋建筑内。
本案双重的复杂性是因为历史的层叠和功能的复杂。设计中将尽可能的保留旧纪念馆的记忆和片段,所以在总体布局上仍将新的艾青纪念馆设计在原来的位置,主要出入口布置在婺江东路上,作为一个景观广场与南边的婺州公园相呼应,以保留其历史方位的记忆。群众艺术馆的出入口布置在基地东侧的婺江东路和中山路的交汇处,便于留出一个大型集散广场,这是由群艺馆的瞬间人流大的特点决定的。图书馆的出入口则布置在中山路上,与金华市师范附属小学相对,形成一个较为幽静广场,与图书馆的氛围相适应。这种布局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周围的景观优势来构筑形态完整、体量突出的区域视觉亮点,同时将三馆主入口分开设置也有利于各馆体同城市环境紧密连接和场地交通流线的组织,有效地避免了人流、车流的交叉和三股主要人流的彼此干扰(图1)。
1.2建筑设计
混杂的三部分所需的空间形态、特性都不相同:图书馆基本为静态功能区,人流相对固定有规律性,艾青纪念馆参观人流相对较大,活动频繁,而群艺馆的人流最大,内部功能也最复杂,噪声最大。设计中我们采用水平并联混杂的方式,局部进行体块穿插和空间咬合(图1)。
内部流线的组织上,既要避免人流不必要的交叉,又要使相近功能的部分能产生互动和渗透。这样可以在完成一种功能的同时带来了其它功能的渗透,它反过来又促进原有功能的完善和发展。本案的三部分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交通系统,由于将图书馆的阅览区放在了塔楼上层,所以为了便于使用和管理,其内部流线和其他两部分不发生关系。而群艺馆和艾青纪念馆功能上并不排斥,可以使两馆的人流在建筑中的公共交通空间发生混杂,增强了两馆间的流动性与可达性,群艺馆的人流可以在参观完艾青纪念馆后通过主要交通空间“光廊”到达(图2)。
传统的形式和功能相对应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多馆混杂建筑的要求,如何在满足混杂的各部分功能要求和空间要求的同时保持协调统一的建筑风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新的挑战。设计中同样贯彻着混杂的理念,采取了用一些共同的建筑语汇来协调丰富的立面肌理变化的策略。最终,建筑总体上呈现了虚实有致的立面肌理和简洁明快的现代基调,以彰显其文化建筑的特质,同时亦与周围建筑协调(图1)。
金华市文化艺术中心三部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混杂概念的应用使三部分之间相互依托、有机的组合,使场地适应力增强,很好的应对基地狭小的限制条件。整体上实现了建筑功能、建筑形态和场所记忆上的混杂。
图1金华市文化艺术中心和镇江市新区“三馆”
图2交通分析
2镇江市新区“三馆”
2.1设计理念
镇江市大港新区“三馆”建筑用地位于镇江市大港新区核心区域内,北临新区行政中心,基地周边交通便捷。建筑坐落于市民文化广场和行政中心所形成轴线的正南端,总建筑面积约为2万m2,由3个主要的部分组成:展览馆(7个展厅)、文化馆(约400人的剧场、活动室和办公)和图书馆三部分。由于建筑内部的三大块功能所需的层高不同,所以建筑主体地上的展览馆为四层、文化馆五层、图书馆六层,建筑的顶层主要为各馆的办公用房,地下一层为停车和设备用房。
面对复杂的功能要求和用地相对充裕的条件,“三馆”应该以怎样的造型和组合方式来塑造文化广场的空间气氛和协调三部分的相互关系,是本案设计构思的重点。考虑到市民文化广场的尺度很大,在广场轴线的尽端应该有个体量较大的建筑予以围合。所以设计中选择了水平并联混杂的总平面布局方式。
鉴于本案人流较为集中和公共空间面积较为宽裕,方案中采用了以集中的公共交通空间联系三部分的混杂策略。由于是建筑的北面面向广场,所以将中央交通大厅置于北侧来组织从广场来的人流,三馆围绕着大厅进行水平分区布置。同时展览馆和文化馆又围合出两个内院,加强了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使建筑内部环境也得以优化。建筑布局最大化地凸显其文化标志性的优势,形成简洁大方、体量突出的区域视觉焦点,同时三馆也设有自己独立的次入口,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各股人流和车流的交叉(图1)。
2.2建筑设计
新区“三馆”所包含的三部分功能并不互相排斥,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巧妙的利用中央的交通厅来安排、组织各馆的布局和人流。三馆中图书馆的面积和层高的限制最小,将其与中央交通厅一起置于展览馆和文化馆之间,既有利于建筑内的三种功能有机的混杂,又方便了展览馆和文化馆的使用者到图书馆查阅所需资料。
建筑内部流线的组织上,各馆都有独立的交通系统,人流交叉最严重的地方发生在中央的交通厅。于是我们通过明确的标识系统、贯通的共享中庭和简洁的室内设计来引导各种人流。与此同时为了带动各馆间的联系和馆际公共空间的活力,我们鼓励在流线上产生适度的混杂,中央公共空间明确的导向性、可识别性和流动性又使流线上的适度混杂成为可能,同时保证了不会产生使用上混乱。混杂流线的组织打破原有各馆空间的封闭与私密性,使各馆在开放的空间格局下感受彼此交融。如文化馆、图书馆的人流可以方便的通过中央交通大厅到达展览馆进行参观。
“三馆”建筑体量造型也是促使我们采用混杂概念的因素之一,只有将展览馆、文化馆和图书馆三部分混杂在一栋建筑中,才足以构成与大尺度广场相称的建筑体量。同时设计中力图通过运用简洁的建筑语言和现代的建筑技术表达对屋顶、立柱和高台传统意向的重新演绎。混杂各部分犹如一个个高台,在同一色调、红色钢柱、相近立面语汇和统一“屋顶”的协调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市民广场的文化氛围和新区“三馆”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本案三部分并联排列,馆际公共空间成为了混杂的关键部位,其间实现了时间、流线和行为上的混杂,营造了建筑内部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达到了三种功能的互利共生,同时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和造型。
3 结语
作为多馆混杂建筑,实际方案设计过程中,可以从行为的混杂、功能的混杂、形态的混杂、流线的混杂和时间的混杂等方面考虑,采用因地制宜、功能集约、空间共享等设计手段,耐心排列组合各部分位置和空间关系的可能性,最终得出最佳的混杂方式,以促进各功能间的兼容互动。
多馆混杂建筑中的各功能间最少有相近、并列和排斥三种的相互关系[3],设计中可以将相近、并列的部分进行功能的渗透和空间的联系,对相排斥的部分也不能将它们隔绝,而应该通过一些间接联系的手法使其得以互动以至相互促进。从组合模式和形式分析方面,可以大致将多馆混杂建筑分为水平并联混杂和垂直叠加混杂两种。
本文两个设计案例在总体的布局上都采用了水平并联混杂的方式,且都有自己独立的交通系统和出入口。但由于金华市文化艺术中心在面积要求上没有镇江市大港新区“三馆”宽裕,导致了它们建筑公共空间的不同——后者可以留有一定的面积,将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独立的体块来组织各部分,而前者只能将各部分的公共空间连在一起使之发生关系。所以它们分别采用了水平并联混杂的两个亚类型,也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混杂的可能性。
多馆混杂建筑是将不同功能、不同空间类型和结构系统的部分进行复杂组合的有机综合体,向我们所提供了一种处理多功能建筑复杂性问题的工具,也对应当代多元的城市环境和公共生活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释和参考文献:
[1] 镇江市新区规划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本文中简称为“三馆”
[2] [美]约瑟夫 ·芬顿著,马欣译.《建筑理论——混杂建筑Hybrid Buildings》. 2005
[3] 参考:李伟.从两次设计实践看我国“多馆合一”类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Steven Holl Architecture Spoken , Rizzoli , New York . 2007
《多馆混杂建筑设计初探——金华市文化艺术中心和镇江市新区“三馆”设计》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下一篇:对建筑给排水施工的简单阐述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