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01-14浏览:164次
摘要:儒、道二家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艺术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儒家与道家思想内涵异同点深入分析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哲学,艺术创作,文艺思潮
一 、儒道之异:
(一) “出世之道”与“入世经学”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可以说,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出世入世与有为无为的观点对中国古诗艺术的创作影响较大,杜甫自始至终执著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精神绝不仅限于此,他还将对爱推及他人,甚至是一些与己无关但和自己有同样命运和遭遇的人,杜甫也是本着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处理与偶然相逢的人们的关系的。晚年,他逃避战乱、漂泊湖湘,深感“乱世少恩惠”(《宿凿石浦》);然而,杜甫仍然是:“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
而李白,表现更多的是一个“逸”字。在他的诗篇中,他写自己的闲情逸趣,写自己对故乡、朋友的怀念,写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等等。这些更多的是表达了李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样展示的是一个天真可爱的李白。“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吴夜歌》其三)以上所述思乡、思友、男女相思和怀古,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情。李白这类作品抒发的感情既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而抒发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实足以代表李白性格的天真纯朴的一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卢山瀑布》)这是李白忘情山水的代表作品。
(二)“有为治国”与“无为国治”
在治国方面,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有为治国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用宗法主义治国。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道家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1]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孟子提出“仁者无敌”,道家提出“因则无敌”的命题,可以精辟概括儒道治国原则的不同。
而这也正体现在中国服饰艺术的创作中;儒家文化强调“礼”“仁”观念,孔子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红、黄、青、白、黑定为正色,其他色彩定为间色,将正色和间色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服饰色彩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如《论语》“恶紫之夺朱”,以礼的形式保持单色的纯正性。同时,在尊卑伦理体制下,统治阶级崇美尚丽,追求气象宏大的华丽尊贵,其服装多用金银色装饰。反映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礼仪性服装更多使用以“五色”为基础的单纯色彩,装饰色彩也以鲜明的正色和金银色为主。
道家则主张“五色令人目盲”“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忌》),体现在艺术上追求向黑色回归的无色之美,偏爱黑、白、青等平淡素净之色。受其影响,现代中式日常服装以黑、白和中性色居多,常应用同类色的微妙对比,色彩组合很少大面积的强对比色彩。同时由于纯白、纯黑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往往与丧葬服装相关,现代服装常会进行分割组合或使用鲜艳色彩予以装饰,从而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俗。
(三) “克己复礼”与“道法自然”
孔子说:“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静,仁者动”(《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我个人认为儒家较道家而言更看重社会整体水平,为了达到社会整体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儒家提出克己复礼,道家为使自己达到自由脱俗状态更注重道法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在自然之中融入个体的意识却又不着痕迹,这种意识的体现更多的是与自然亲和、平等,并融为一体。首先,无论从园林立意布局到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层涵义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从园林的物质表现到精神追求,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以其自成一格的文化特征,对中国古代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名园的平面图,几乎都是一个不规则的平面,面对这些难以处理的地形,造园匠师们因地制宜,既要考虑光照、水源、风向,又要考虑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甚至造景的寓意,都要事前有所构思。其次,在结构空间上,中国古代园林因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所以园林的布局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在造园活动中,主要靠园林空间的创造来得以实现,而虚实空间的变化与小中见大又是中国古代园林空间的两大特色。再次,在景观设计上:在中国古代园林中,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丛,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代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四) “美学倾向”与“思维艺术”
儒家的思想注重生命美学的前进之轨迹,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道家的辩证法则为尚柔美学,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重视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儒家之历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接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儒学的社会道德美学发达,道家的宇宙自然美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道家长于虚学。
试举道家为例:道家美学的特点是其本体性,虚无性,模糊性和混浊性。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有论:自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生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太极生。《周易》太极图则是综合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形成了最富形象化的图案,俗称“阴阳鱼”。谢赫的中国画六法学说就首当其冲的讲“气韵生动”,从古典绘画中可以看出道家思想的体现,但儒家的思想则主导着绘事主流,然美术史上的大家却都是禅道之人,如米芾,巨然,八大,石涛,徐渭等。道家太极思想理论不仅影响了古代画家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而且对当代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探索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法自然”,讲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发展、变化、进取。这样才“变则能,则通久”;可以说是“道”使得山水画有了灵魂。
二、儒道之同:“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法意合一,贵和尚中。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秉承“天人合一”这一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宇宙观。它不是把自然与人区别开来,寻找它们的差别;而是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寻找它们的联系和一致,把天人双方看作一个大生命体,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和谐统一。由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艺术家把万物当作与自己的生命一体,当作是自己情感的寄托、人格的显现。于是,心灵与自然契合,艺术参与宇宙大生命的律动,表现的是宇宙大生命的精神境界。
例如,儒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书法方面:笔线、结体、章法、意境这四大要素,而这四要素均包含着美学的一个共同点——含蓄。清代书论《书法管见》云:“字分雅俗,全在含蓄。”可见,一个书家除把握传统的书法技能外,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互补”,“刚柔相济”和孔孟老庄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书法的线条虽然讲究自然,讲究声调,讲究色彩,讲究形式,讲究旋律,但总以归于敛凝含蓄为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儒家强调的“艺”是的个性,而道家强调的“术”是的共性;当然这对每个艺术的开创者而言,在他们开创艺术之际也是存在一些消极影响。比如:
(1)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不利于艺术创新。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利于理论创新。
(3)“重道轻器”不符合现代艺术的发展要求。
(4)“礼”“乐”思想导致艺术创作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我们知道儒家道学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授徒,其中的术有自然科学味道,但是被排在最后了;而其他都属于社会人伦学。“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作为君子,就是要“立于礼”,而“成于乐”。由此影响,中国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倾向。这种倾向导致在艺术创作中对道家自然深入的探索和改造逐渐重视起来。这是对我们艺术创作、教育过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也更能真正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与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艺术创作者。
《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下一篇:建筑的情感参与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