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师工程师是依法取得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在一个建筑设计单位内执行注册建筑师业务的人员。国家对从事人类生活与生产服务的各种民用与工业房屋及群体的综合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建筑修复、建筑雕塑、有特殊建筑要求的构筑物的设计,从事建筑设计技术咨询,建筑物调查与鉴定,对本人主持设计的项目进行施工指导和监督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structure conversion layer technology, the latter pouring belt technology and concrete crack control technology.
Key word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建筑朝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因而相应的结构形式也复杂多样。高层建筑的特点是层数多,高度大,结构类型多样,体型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工艺技术要求高,材料用量多,施工工期长,专业性强,工序多,交叉作业多,结构自重大,受力特点、设计依据与一般多层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对结构的安全度要求特别高,对工程结构的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师工程师是依法取得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在一个建筑设计单位内执行注册建筑师业务的人员。国家对从事人类生活与生产服务的各种民用与工业房屋及群体的综合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建筑修复、建筑雕塑、有特殊建筑要求的构筑物的设计,从事建筑设计技术咨询,建筑物调查与鉴定,对本人主持设计的项目进行施工指导和监督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
1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及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建筑行业技术研究工作者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然而,建筑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控制过程。
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混凝土质量控制包含两个基本内容:
1.1 使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
1.2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
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2 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从建筑的功能上一般上部要求小空间的轴线布置,而下部则需要大空间的轴线布置。上述要求与结构合理、自然布置正好相反。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受力较小,正常布置时应当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结构的正常布置与建筑功能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以和常规相反的方式进行布置。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这种转换层广泛应用于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等结构体系中。不管采用何种转换形式,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仍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同时,由于转换层位置越来越高,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也时有应用。
对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及带转换层筒体结构这两类转换结构,通过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变化情况的分析,可得出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分别是: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刚度比、转换层结构与其上层结构侧向刚度比。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对上述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下部结构: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
3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
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mm~1000mm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4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在建筑混凝土施工中,裂缝是最常出现的质量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和施工人员、施工环境、技术手段及机械工具等因素有关。对于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控制:首先是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浇筑后进行及时的洒水养护,增加环境湿度;其次是在满足和易性及可泵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混凝土出机塌落度,降低砂率并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混凝土沉降裂缝主要是由混凝土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因此要预防沉降裂缝,必须要保证混凝土的均质性,必须实现高强度的搅拌和密实的振捣,避免漏振、离析等现象的发生,禁止向混凝土中随意加水。另外,可以通过降低混凝士发热量,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避免混凝土吸收外部环境热量等方法减少温度应力裂缝发生的可能性。为此,一般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早上或晚上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运输工具、泵送管路等常设置在阴凉处,避免暴晒,防止混凝土升温;必要时可埋设冷却水管,利用冷水为混凝土降温;及时有效地进行混凝土养护,尽量长时间地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和湿度,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十四天,以增强其抵抗外界应力的强度,抑制温度裂缝的产生。控制施工工艺裂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对模板施工的过程管理予以加强,以确保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在振捣过程中,派专人进行看模,防止松扣下沉现象发生,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允许值时方能拆模。二是加强对混凝土成品的保护。浇筑之后的混凝土在达到应有强度之前禁止上人。三是采用正确的振捣方式和适宜的振捣时间。应在混凝土的坡角、坡中间及坡顶三处进行三道振捣,振捣器的插入点应尽量均匀,以行列式等方式进行均匀移动,避免漏振。振捣棒要快插慢拔,振捣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振捣时间过长,易导致浮浆现象;时间过短,混凝土不均匀。
5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中混凝土施工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最为特殊的环节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在施工现场进行的。施工现场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导致混凝土的质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质量控制难度更大,施工技术的要求就更高。
参考文献:
[1] 尹相松, 孙伟涛. 浅谈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J]. 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 2003, (08)
[2] 吴幼琴. 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思考[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 (01)
[3] 李荣.碳纤维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实践.工业建筑,2003.
[4] 郝林山,陈晋中.高层与大跨结构施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建筑工程师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发表》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建筑工程师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2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