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学前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07-24浏览:35次
摘 要: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精神基础,是当代高科技与先进文化相融合的桥梁。先进文化是服务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文化,服务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民的大众的文化。在当代高科技迅猛发展今天,必须有科学精神为支撑,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才能更有利于人类。当代科学精神与先进文化相整合,运用科学方法,倡导科学精神,是我们党在科技经济(知识经济)中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先进文化 三个代表 科技 科学精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根本总结,对党的根本性质、根本任务、根本宗旨的阐述,深刻的指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方向。其中,关于我们党要“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精辟论述,对于我们不断地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今天,科技对国家和整个人类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基于科技“双刃剑”的特性,科技必须有先进理论指导,才能成为先进的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对此我们尤其要注重“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理解和领会,提高对先进文化的理论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运用科学方法,倡导科学精神,使当代科技与先进文化紧密结合,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文化基础。
一、科学精神与先进文化
1、文化与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与经济、政治并列的东西,是与自然相对应的,包含了人区别于物的一系列的规定性[1]。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原因,文化具有多样性。在多样性的文化存在中,必须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才能确定其先进性。一般说来,只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的反映当代政治和经济的基本特征,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我们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三个代表”中强调指出先进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因为无论文化还是科技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不管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2]”,才能肯定其先进性。
任何科学技术的创造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人都是具体的、社会的人,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积累知识、思考问题并实现综合创新的。因此,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文化环境的性质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科学价值的创造过程[3]。可见,文化的生产本质是社会的精神生产。
2、先进文化和科学精神。
先进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科学文化是科技与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在思想道德基础上又升华为科学精神。因而,科学文化包含对科学精神宣传,对科学本质认识,对科学方法学习,对科学人文理解和运用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相应变化。高科技发达的今天,科学文化在人们的活动中已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成为人们的基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已经认识到在享受由科学技术带来的工业文明的辉煌成果同时,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土地沙化、资源枯竭、粮食短缺、贫富差距扩大等。人们开始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滋生可持续发展文化,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却又在本质上体现出创新。它是一种以知识为内核,以人类全面发展和共同利益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文明为基础并以科技进步为保证的新型文化,更加深刻地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人类精神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中先进文化的核心。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包括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恨,对公正、普遍、创新等标准的遵循。作为评判是非的重要标准,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中所涵括的一套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精神作为科学家的共有的价值观念的集体体现,在成为科技工作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准则同时,又以一种文化形态注入整个社会,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因而科学精神也就成为人们把握和判断社会事物、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的重要标准和依据,这就使科学精神演绎成人类共有的精神和文化。
因而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励”[4]的时代,高科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精神也就进一步走进先进文化的核心地位。对此,坚持用科学精神审视传统文化,探索未来文化,可以使我们民族文化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三个代表”正是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任何时候都不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如果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及时吸收和拥有最新的科技成果,不占领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就不可能站在时代的前列,就会失去自己的先进性。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但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一元化”的,就是党的理论。所以,先进文化和作为先进文化核心的科学精神也是具体的,主题是鲜明的。
二、加强先进文化生产力必须弘扬科学精神的主旋律
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一种精神生产力[5],先进文化就是先进的生产力,是高尚的精神生产力,科学精神就是先进文化生产力的催化剂。
1、科学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近代科学精神是在宗教神学控制下面临死亡的威胁中成长的,有先天的先进性。在历史跨入现代以后,科学如日中天,成为人类的主旋律,科学家亦成为受人尊敬的精英。科学的角色虽已转换,由神学奴仆变成社会的主流,但科学与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却日趋复杂,科学与迷信的斗争也相应地改变了自己的形式,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神学、迷信企图巅覆科学精神。所以,科学精神自诞生那天起,就遭受着神学、迷信等歪理邪说的摧残。因而高扬科学精神,反对歪理邪说是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之必由之路,取缔“******”邪教组织就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准确把握。
2、科学精神是社会文化的指航针。
由于现代高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增长,还包括一系列负面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由此在科学精神方面引发出各种批判性的反思是非常自然的。一方面,现代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用难以把握:原子能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克隆技术具有诱人的前景,也可能产生棘手的伦理难题。凡此种种,我们不能轻易断言:科学工作必将获得正当评价。另一方面,当代科技理论如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革命性的进展,使得理论的再突破愈来愈困难,因而产生“科学终结论”的反科学思潮。面临此类质疑,科学精神就必须走在社会活动的前列,才能引导整个中华民族担起先进生产力的重任。
在整个20世纪,科学精神作为一种主流文化也得到了重视,但在科学大道上之所以差强人意,一是没有真正掌握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随心所欲把科学当成一种工具,结果与科学精神相背离;二是没有始终如一地在科学体制上下功,使科学远离经济轨道。面对我国这种脱序状态,我们应特别注重先进文化的忠实代表---科学精神的倡导。首先,必须在高扬科学精神的氛围中着力建立现代化的科学体制和社会,批判形形色色的现代迷信,抵制伪科学干扰;其次,正视现代化带来的新问题,如生态破坏。第三,科学精神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与其它文化构成之间冲突的可能性,我们不能漠然置之,思想的触角应该敏锐地把握住。
当伪科学拿科学做挡箭牌,为现代迷信作辩护时,更要坚持科学精神,它是人类精神中最深层次的宝贵内涵,是与现代迷信作斗争的锐利武器。
3、倡导科学精神是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理论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丰富的科学精神,又有与现代科技精神背离的东西,我们就应该扬长避短,准确辨别科学、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警惕打着科学旗号的迷信活动,引导人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人生观。当然,本着科学精神,我们不能对科学“教条化”和“迷信化”,因为科学并非是既成的、不变的教条,它本身在发展和变化;同时要正确估计科学的实际作用,掌握好分寸。要把科学看成是一种社会实践,它不断与其它社会体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相互影响,正是这种合力推动历史前进。
我们的理论创新也必须本着科学精神。只有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理论创新,才能准确地把握社会实践需要,才能是人民大众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理论。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准确地把握了社会实践,都是本着科学精神而创立的时代性理论。这些在科学精神基础上酝酿成熟起来的理论创新,既是实践的需要,又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相反,违背科学精神胡乱编造的所谓“学说”或“理论”,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因而,要准确把握先进文化和先进理论,就首先必须倡导科学精神。
三、科学精神促进先进文化的建设
1、以科学精神加强科普教育树立科技意识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石。
科学技术是推动新时期道德建设的理性力量,科学文化是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树立科技意识和加强科普教育,加强人文科学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解放科技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开发人的智能的过程。然而恰恰在科普教育方面,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为欠缺。
据统计,我国公民中只有50%知道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知道宇宙大爆炸学说为16%,知道恐龙在人类出现就已灭亡的为22%,知道宇宙比银河系大的为64%,甚至6%的人认为地球最大;31%的人知道牛顿,21%的人知道哥白尼和爱因斯坦[6]。可见,我国目前科技意识差之甚远,这对科技和先进文化整合带来诸多困难,从而也说明科普教育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公民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树立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要树立与科学精神相适应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像封建社会那样把知识分子作为工具使用的历史不能再重演,然而科技人才所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又使他们必然受到关注,压力乃至控制,这就既要尊重科技人才的个性,又要进行必要的协调和组织,从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来看,需要正义感和敬业精神的唤起,而不单是行政命令和高压手段。只有全社会树立科技意识的旗帜,才会唤起先进科学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会有精神文化保证和智力支持。科普教育是全社会树起科技意识的基本途径,宣扬高科技的强大功能和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科学、尊重人才和知识的良好环境。如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文化和科普教育就必须着眼于这两个基本战略,努力提高全民族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引导人们掌握科学方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先进文化支持。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时代特征,是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要求。
2、以科学精神加强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科学方法是发现和揭示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手段总和。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愈深刻愈全面,其行为就愈合乎道德规范。作为现代文明结晶的科学方法,凝聚着人类智慧,其科学思维和科学决策无疑是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要用科学方法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例如,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我们就应该用科学方法全面理解“科学技术”,科学显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时还包括哲学。然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包括科技工作者片面地把其中的“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诚然,自然科学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没有社会科学技术如法律、政策等强大政治文化系统及哲学的支撑,自然科学技术也会成为一种怪物,何谈第一生产力?因此,以科学方法对待实际问题,也是我们党先进文化的重要课题。
其次,要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目前我国尚处在科学方法还不十分普及,应用范围和程度还亟待扩大的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当前要大力推行科学技术,但并非是与人文主义对立的科学主义,而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基础上推进科技进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相容性的发展,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混沌理论研究表明,在复杂的社会非线性的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会带来系统状态的巨大偏差。其深刻的启示是:当代社会面临的环境、社会、经济等问题,都有可能在微小的不确定因素干扰下引发重大的矛盾。因此,运用科学方法,加强对社会的必要干预和调控是十分重要的。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经济和社会问题等,既是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也是社会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超出科学技术能力之外。只有综合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形成解决世界难题的最佳方法。追查这种先进的方法,也就是在发展先进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能更好地让广大群众懂得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进化,灾难的形成,养生保健等科学道理,使大家真正明白科技与财富、健康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总之,坚持科学方法,加强全面发展,是拓展先进文化的根本。
3、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根本目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7]。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来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就不领先,如果实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球背景下再丧失掉环境优势,就有可能陷入弱者恒弱的窘境。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清洁生产无疑是一种先进生产力 [8],可持续发展文化无疑是先进文化。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建立在对工业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以人文社会科学为起点,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对象,集中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具体运用的先进文化,是知识经济文化观念的强大后盾[9]。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在其实质上就是科技经济,是科技经济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实现的必然结果 [10]。对此,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了新的内涵同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可以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道德风尚的建设,引导人们对社会、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和本位主义,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深刻领会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以科学精神为桥梁,把当代高科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相整合,我们党就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注释与参考文献
[1][7] 匡国珍。对“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考[J]。北京:社会主义研究,2001,(1):39;40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2
3]韩文甫,纪德尚。科学价值创造的文化教育条件探析[J]。郑州: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1
[4]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1998-05-04
[5]阎献晨。文化生产力与科教兴国[J]。长沙:湖南社会科学,1998(4):64
[6]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07
[8]傅晓华。清洁生产是一种先进生产力[N]。北京:中国经济导报,2002-01-15
[9]傅晓华。当代科技与先进文化的整合中倡导科学精神[J]。乌鲁木齐:实事求是,2002(3):64
[10]刘冠军。论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规律[J]。太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2):1
《当代科学精神与先进文化整合发表论文》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当代科学精神与先进文化整合发表论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