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语言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25浏览:122次
摘 要:对联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在文化的对外宣传过程中承担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决定了翻译的难度,即对联不可译性。本文探究这种不可译性的根源以得出解决措施,帮助这一文化载体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和关注。
关键词:对联,可译性,不可译性,散文选刊投稿
引言
在人类的交流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个性,翻译活动才有其必要性。然而,由于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发音和书写系统,因而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不同。如果源语作品中的某些美学修辞效果,在翻译时译语正好缺乏相应的音形特征时,此时就产生了语言不可译性。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 都有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引起的不可译,在翻译过程中屡见不鲜。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使部分文化内容变得无法传译。散文选刊投稿《新世纪文学选刊》杂志是由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省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山东省优秀期刊。本刊给年轻人提供人生经验,给大中学生提供写作范文,给成年人提供休闲娱乐,给文学爱好者提供艺术享受。精选生动活泼,短小精焊的小小说、散文、故事、随笔、杂文,内容清晰,文字优美,轻松幽默,富有韵味。
1. 对联的定义及特色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上的对偶语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中,对联文化起源早,传播广,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经过多年的锤炼,已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联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包括文学内涵和文化内涵,二者各有特色。
对联也可称为一种文学,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对仗协调。对联的纯文学性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内涵不仅表现在它于诗词文的运用上,还体现在艺术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凡上种种,可看出对联有着深厚的文学内涵,有着能与其任何文学形式相媲美的审美意识。讲到对联的文化积淀,还有一个方面不可忽视,即其文化内涵。这里说的文化内涵主要侧重于它在社会人文生活方面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抽象的应用,即是人们进行对联的创造实践活动;二是具体的应用,即实实在在的运用。我们说对联通俗,是因为它不仅为文人所独有,更为广大人民所创作,一方面深奥含蓄;一方面又雅俗共赏。
2. 解决措施
对联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其产生时间的源远流长决定了其解决亦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历程。归纳解决途径如下。
一、意译加注法。翻译对联中的一些历史典故及具有民族特色的表达时多用此法。此时,注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二、不做处理,保留原文形式。有些内容在翻译时以原文录入为宜。强行处理,只能将源语拆得七零八落,令人目不忍睹。
3. 对联不可译性的案例分析
3.1. 语音
“烟沿艳檐烟燕眼,雾捂鸟屋雾物无”,这幅对联由具有同音却不同调的汉字组成。上联的音是yan,下联的音是wu,每个字的音调却各不相同,也有各自的意义。连在一起后,每句话同样不失意义,也更具趣味。强行翻译会导致失去其音乐之美和特殊趣味。
3.2. 汉字
“寂寞寒窗空守寡,俊俏佳人伴伶仃”,不难看出,这幅对联上下联中的每个字都分别有同样的偏旁部首,这就是汉字不同于其它语言的独特之处,译成英语的过程中难免会失去其文字特色。
3.3. 修辞格
“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少水沙即现 是土堤方成”,这副对联都是典型的利用拆字修辞格的范例,就是将一个汉字的小偏旁拆分开成为单独的有自身意义的汉字,从而产生独特的风味。这种例子怎么能用英语表达出来呢?
3.4. 文化
“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一个美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这幅对联里的“罗汉”,“千佛子”,“婵娟”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人物,所以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
4. 不可译性的定义及理论依据
译者如何处理那些无论直译、意译、抑或直、意结合都无法满意译出的字句,即不可译现象。英国翻译理论学家卡特福德认为,由于语言差异造成的不可译性,本质上是可译的,称为语言不可译;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性,是真正的不可译,称之文化不可译。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
结语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结论:不可译性是局部的,其解决途径远不止本文之所提及,需要广大译者孜孜不倦的探索。对联不可译性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向可译性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译语优势是解决不可译性现象的重要方法。这篇论文旨在借对联翻译向外国人介绍中文的音形美,加强世人对中国的尊敬与崇敬之情。
《浅谈对联的不可译性散文选刊投稿》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对联的不可译性散文选刊投稿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