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浅谈《傲慢与偏见》在当时英国的影响论文发表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浅谈《傲慢与偏见》在当时英国的影响论文发表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6-13浏览:90次

  论文摘要:《傲慢与偏见》中主要涉及了以上3种婚姻类型,以求生存为基础的婚姻,如夏绿蒂与柯林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如吉英与彬格莱和伊丽莎白与达西,以美貌和情欲为基础的婚姻,如丽迪雅和韦翰。其实这3种类型的婚姻并无孰对孰错,他们涵盖了当时当时社会大多数的女孩们的爱情与婚姻梦想。

  关键词:接受理论,读者,喜剧风格,语言,婚姻

  一、引言

  接受理论主要研究文本域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本文采用接受理论,以读者的视角来分析为何此书大获成功。通过分析得出,首先小说的成功与其轻喜剧风格以及人物语言的魅力分不开,其次《傲慢与偏见》所展现的主题,以及背后所体现的英国当时的女性的社会地位等,都引起了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一生之中共创造了6部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劝导》、《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和《诺桑觉寺》。这些作品大都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描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中《傲慢与偏见》更是影响广泛,深得众多人的喜爱。作品一问世就受到了世人的追捧,产生了大量的“简迷”(Janeite),其中更是不乏一些名人。如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司各特和麦考莱。2000年,BBC做过一个“千年作家评选”活动,奥斯丁紧随莎士比亚,排名第二,而且她是前十位里唯一的女性作家。可见时至今日,她的作品在英国的影响力依然深刻。本文将从接受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小说的轻喜剧风格以及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小说所体现的主题,来体现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即该小说受欢迎的原因。

  二、读者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70年代批评方法转向读者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接受理论即以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考察的重点,它主要研究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1960年,汉斯·罗伯特·尧斯在他的著作《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中最早提出这一理路。用尧斯的话:“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关系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他自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能动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南帆等,2008:322)后来德国的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隐在的读者里》中提出,“文本是一种有意图的客体,要实现它的交流效果,必须有文本设想的读者积极参与。”(刘婕等,2009:61)在接受理论中,读者是一个被反复辨析的概念,理想的读者与实际的读者均是接受理论的考察对象。而在伊瑟尔看来,它的隐在读者主要包括文本结构之中的读者和文本结构现实化过程之中的读者。从尧斯到伊瑟尔,读者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主体进入了文学理论。

  20世纪70至80年代,接受理论开始在美国和德国流行开来。美国的斯坦利·弗什是接受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弗什认为,“读者的活动本身就是文本,他是一切文学价值的源泉。”,(刘婕等,2009:57)也就是说文学的价值依赖于读者阅读过程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过程,作品就无异于任何一件物品,作品意义就不能够产生。但同时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读者是隐性的、历史性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读者对文本的反应和接受都不同。简而言之, 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理解与认识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 因而也带有审美上的同一性。因此, 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阐释虽因读者不同而呈现多样化, 但就某一定范围内的读者来说, 多有大体一致的理解与阐释。总的来说,该理论有三个基本特征:确立读者的中心地位,恢复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注重文学与读者的交流活动。

  三、读者对《傲慢与偏见》的接受

  1.《傲慢与偏见》的轻喜剧风格

  《傲慢与偏见》仍然是千古不变的爱情题材,毫无新意可言,那为何它会在当时的英国如此受欢迎呢? 由于浪漫主义诗歌的盛行,英国的小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处于下滑的地位。在18世纪70年代以后的将近40年中,英国文学中少有让人称颂的文学家和作品,读者的周围充斥着“哥特式”小说 和“感伤小说”。“哥特式”这种小说故事多发生在中世纪的古堡中,情节总是与鬼魂、谋杀等相互联系在一起,常常充斥着恐怖、超自然、死亡、家族诅咒等元素。故事情节虚伪离奇,显得矫揉造作,读者早已厌倦,最多把其当做打发时间的休闲工具而已。感伤主义于18世纪后期发源于英国,由于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中下阶层的人民由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感伤的情绪日益浓厚。感伤主义应运而生。作为当时的读者之一,奥斯汀也表现出了厌倦和不满之感。她的另外两部小说《诺桑觉寺》和《理性与感伤》就是故意模仿“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而作,以借机讽刺这两类体裁小说。而《傲慢与偏见》这篇小说取材于日常生活,笔调轻松诙谐,语言机智幽默,极富喜剧色彩,开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文学新风。文章中的熟悉的生活场景让读者倍感熟悉亲切,而独特鲜明的人物个性又能让读者在平淡中体会它的幽默。整个文本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的塑造两方面洋溢着一种轻喜剧的风格。

  首先在情节方面洋溢着一种喜剧的风格。当有钱的彬格莱和达西先生搬到尼日斐花园时,班纳特太太已经开始盘算起把哪位女儿推荐出去。在班纳特太太心中,这有钱的先生就是为了她的女儿而来的。因为在她心中有一条公认的真理,即凡是有钱的单身汉都是想要娶一位妻子的。对于这句话,读者在会心微笑的同时,会进一步的急切的想知道到底在这篇小说中这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有没有得到印证呢。这种“空白”使得作者更加深入地想要去了解文本。文中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两人的爱情道路可以说一波三折,紧扣读者的心弦。其爱情经历如下:

  这种突变的情节使得小说生动活泼,让读者柳暗花明又一村,到底两位主人公之间的误会如何消除呢。最终咖苔琳姨妈的弄巧成拙使得两人的误会终于得以消除。这种喜剧话的情节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胆地融入了对剧情的猜测,到底那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会不会实现呢?结果正如班纳特太太所愿:大女儿吉英嫁给了彬格莱先生,二女儿伊丽莎白则嫁给了达西先生。

  其次在人物语言的塑造方面。全书的第一句话就定下了喜剧的调子—“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奥斯汀,2008:1)作者在这里采用了突降的手法,让读者会猜测到底是什么举世公认的真理。而这条真理就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都想娶一位太太。而在班纳特太太的心里,凡是单身的没有财产的女孩(班纳特太太的五个女儿)都想嫁一个男子,尤其是有钱的男子。她一开始要告诉班纳特先生时,班纳特先生并没有显示出很大的兴趣,这使得班纳特太太极为失望。但班纳特先生的一句“既是你要说给我听,我听听也无妨。”(奥斯汀,2008:1)极大地鼓励了班纳特太太。而在给她的丈夫讲述有关彬格莱先生的消息时:“一个有钱的单身汉......真是女儿们的福气!”(奥斯汀,2008:2)可见班纳特太太已经把素不相识的彬格莱先生已经当做是自家人了,极为肯定地认为这位有钱的先生会娶自己的一个女儿作为妻子。接下来的描写中,班纳特太太与他丈夫争论应该推荐哪一个女儿给有钱人时的场景,班纳特太太那种稍带愚蠢,可笑中又稍带可爱的乡村妇女形象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班纳特先生的语言也显得颇为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在他从自己的妻子那里知道这位新搬来的邻居的名字后,他的第二个问题直切要点:“有太太的呢,还是单身汉?”(奥斯汀,2008:2)因为他太了解自己的妻子接下来会讲些什么。班纳特太太希望要是彬格莱先生能挑中自己的一个女儿的话,那可就太好了。而她的丈夫却幽默地回击:“他住到这儿来,就是为了这个打算吧?”(奥斯汀,2008:2)并且当班纳特太太在思量带那个女儿出去时,班纳特先生更是建议让班纳特太太一个人去,因为她比他的女儿们更加漂亮。

  一边是班纳特太太的“认真思考”,而另一边又是班纳特先生的插科打诨,幽默机智使这篇文章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让读者不仅为两人的对话而忍俊不禁,从而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文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当柯斯林先生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居然说到:“也许我最好趁现在还控制得住我自己感情的时候,先谈谈我结婚的理由,......”。(奥斯汀,2008:122)柯林斯先生这样一副安然若素的样子还说害怕自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读到此时,他的这幅模样不得不让观众捧腹大笑。所有这些喜剧性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都是以往的“哥特式”小说和“感伤小说”所没有的。这种轻松而又活泼的日常生活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中,和剧中的人物同生活。

  2.女性读者对《傲慢与偏见》婚姻主题的共鸣

  《傲慢与偏见》的情节很简单,班纳特太太希望自己的五个女儿能够顺利地嫁给有钱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故事主要在“偏见”的伊丽莎白与“傲慢”的达西之间展开,两人在经过一系列误会后,最终走到一起。这种典型的“灰姑娘”剧情无疑会吸引众多的女性读者。伊丽莎白和吉英只是普通人家的姑娘,但却有着灰姑娘的美德,并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最终赢得达西和彬格莱的好感,获得理想的爱情与婚姻。可以说这一灰姑娘的主题给当时的英国妇女带来了无限的憧憬。

  嫁给一个有钱的白马王子,可以说是每个女孩子的梦想。虽然该小说主要是以18世纪的英国为背景,但与英国读者见面却在19世纪。在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只有男性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这也是为什么班纳特先生尽管有5个女儿,而他的家产却要有他的侄子柯斯林先生来继承。连班纳特先生也承认道:“这的确是一最不公道的事,柯林斯先生要继承浪博恩的产业,他这桩罪过是洗也洗不清的。”(奥斯汀,2008:76)连班纳特先生都认为这是一件最不公道的事情并且是一件洗也洗不清的罪过,虽然对于女子没有继承权这件事生恶痛觉,他却也无能为力。所以在这样一个由男性主宰的社会,妇女要生存下去,只能通过婚姻这一捷径才能获得生活的保障。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女性,婚姻才是最终目的,而爱情不过是一项奢侈品。

  伊丽莎白的好友夏绿蒂在仓促之间和柯林斯结婚也是因为柯林斯能给她婚后最起码的衣食住行保障。当柯林斯被伊丽莎白拒绝后,他转而投向夏绿蒂,而夏绿蒂没加思索,就答应了,因为:“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约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她现在就获得这样一个储藏室了。”(奥斯汀,2008:142)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夏绿蒂的抉择了。她既不拥有美丽的面容,也不拥有良好的家世,所以她不能像伊丽莎白一样要忠贞与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对她来说,柯林斯固然不够讨人喜欢,可是他却会拥有一份丰厚的家产,而这分家产足以使夏绿蒂在和他结婚后不至于衣不果腹,露宿街头,在物质生活没有达到的前提下,爱情就成为一个渴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了,夏绿蒂当然也想拥有一份美满的婚姻,可是现实逼得她不得不在婚姻中优先考虑物质。

  同时由于世俗的观念,门第观念仍然相当浓厚。这一点从达西一开始的高傲就可以看出来,在他的眼里舞会上所有的姑娘都不配与他跳舞,真正的公主是不会出现在那种小地方的。在舞会上,彬格莱跳的不亦乐乎,当他劝达西去找个女伴跳舞时,达西却说:“

  我绝对不跳。你知道我一向多么讨厌跳舞,除非跟特别熟的人跳。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叫人受不了。你的姐妹们都在跟别人跳,要是叫舞场里别的女人跟我跳,没有一个不叫我活受罪的。”(奥斯汀,2008:11)

  在这里达西解释了她不跳舞的原因是他只和特别熟的人跳舞,这里的特别熟的,毫无疑问就是那些和达西一样,同样都是来自上层社会的女孩子。甚至对于达西来说,和伊丽莎白这种来自底层社会的人跳舞会让他受罪,可见世俗的门第观念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在达西的眼中,无论这些女孩子有多么的漂亮,也抵不上上流社会的女孩子。

  并且由于当时的社会习俗,使得女孩子在爱情和婚姻中只能保持矜持,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等待着自己的白马王子的出现。吉英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虽然对彬格莱有好感,却不敢比表露。在舞会中,彬格莱的帅气外表和绅士风度使吉英着迷,但他却从不敢轻易赞扬彬格莱,只有和伊丽莎白在一起的时候,他才会向自己的妹妹倾诉她对彬格莱的爱慕:“他真是一个典型的好青年,有见识,有趣味,人又活泼;我从来没有见过他那种讨人喜欢的举止!——那么大方,又有十全十美的教养!”(奥斯汀,2008:15)毫无疑问吉英之所以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因为她深知彬格莱是不会看上她这个”灰姑娘“,不敢奢望如此优秀的彬格莱做他的”白马王子“。

  私奔在当时的社会更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丽迪雅在和韦翰私奔后,其家人的反应便可端倪。连拥有独立思想的伊丽莎白也认为丽迪雅的私奔会给家里招来奇耻大辱;“这件事不单是牵涉到丽迪雅,而是对于大家都体面攸关。”(奥斯汀,2008:311)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如何找到他们两个人。而当伊丽莎白的舅舅(受达西所托)促成韦翰和丽迪雅的婚姻时,他们的忧虑顿时散去,伊丽莎白更是嚷道:“

  他们真要结婚了!这真稀奇!不过我们也大可谢天谢地。他们究竟结婚了。虽然他们不一定会过得怎么幸福,他的品格又那么坏,然而我们究竟不得不高兴。”(奥斯汀,2008:338)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私奔与婚姻的天壤之别,女孩子能够体面的找到一个夫家,是多么的重要。这不仅是女孩本身的问题,更关系到其整个家族的脸面。虽然丽迪雅的结婚对象和私奔的对象都为韦翰同一个人,是一个遭到伊丽莎白唾弃的人,可她前后的态度转变也可灼见婚姻在当时对于一个女孩子的重要性。

  《傲慢与偏见》中主要涉及了以上3种婚姻类型,以求生存为基础的婚姻,如夏绿蒂与柯林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如吉英与彬格莱和伊丽莎白与达西,以美貌和情欲为基础的婚姻,如丽迪雅和韦翰。其实这3种类型的婚姻并无孰对孰错,他们涵盖了当时当时社会大多数的女孩们的爱情与婚姻梦想。故事的结尾,每个女孩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些情节写出了当时的英国的社会现实,毫无疑问引起了当时女性读者们的共鸣。

  四、结论

  尽管有些评论家认为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体裁过于狭窄,描写的只是一些日常琐事,而对于当时的一些大事件如法国大革命等却一字不提。这个问题有待探讨,但不管怎样,《傲慢与偏见》的流行就足以说明奥斯汀的成功。从上文对小说中人物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的成功与小说中那些个性鲜明,形象丰富的角色分不开,如可笑而可爱的班纳特太太,性格沉稳而不失幽默的班纳特先生,以及滑稽而可爱的柯林斯先生。同时通过对文中3种典型的婚姻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婚姻背后所蕴藏的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如此低下,以至于婚姻甚至成为了她们生存的基础,引起了众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共鸣,可谓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Annette,T.Rubinstein.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Shakespeare to Shaw. New York: Modern Reader Paperbacks,1969.

  [2] Iser,Wolfgang. How to Do Theory. Black Publishing Ltd.,2006.

  [3] 简·奥斯汀(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 南帆, 刘小新, 练暑生. 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刘婕, 邱美英, 王逢振.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 伍厚凯,徐新建.睿智与幽默-世界文学助读系列[M].海天出版社,2001.

  [7] 高继海.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 李大鹏.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安徽文学, 2009 (6)

  [9] 梁晓辉.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结构[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3)

《浅谈《傲慢与偏见》在当时英国的影响论文发表》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傲慢与偏见》在当时英国的影响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26490

相关内容推荐
肠道免疫相关的SCI期刊推荐9本
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要发论文还是出版著作
41本民族学与文学方向AMI收录期刊
土木工程2区sci期刊推荐9本
A类核心学术论文难发吗
教师职称专著对第一作者单位有要求吗
博士出书的最佳时间,理清3个环节,出版会及时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SSCI期刊推荐6本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