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论文发表探究为何当今大学生会产生暴力倾向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论文发表探究为何当今大学生会产生暴力倾向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公共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4-07-22浏览:21次

  摘 要:大学的管理及教育对大学生暴力倾向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应试教育的恶果。学校长期重智轻德的教育是导致学生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暴力倾向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精神层面却相对空虚,在这一社会转型关键时期,高校在校生的规模也日益庞大,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随之而出现的高校校园暴力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担忧。20世纪90年代末,校园暴力一词开始大量出现在我国媒体上。但实际上,校园暴力早已普遍地、程度不同地存在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近些年来, 我国校园暴力现象呈现恶化的趋势, 各地连续发生了不少重大校园暴力事件(见表一),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表一 历年来大学校园恶性暴力事件(不完全统计)

  时间校园暴力事件

  1994年清华大学生朱令铊中毒事件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四名同学

  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三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

  2007年12月云南某大学大二女生张某伙同其男友将一男同学杀害并尸解

  2010年四川大学曾世杰因被嫌丑杀一人,砍伤两人

  2010年3月广州暨南大学一男一女两学生教学楼坠楼

  2011年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因铺位杀室友

  2011年11月华中科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

  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事件

  2013年12月南昌大学两人跳楼死亡

  这一件件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也映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心理的扭曲、做事的冲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对自我的期望值较大,也备受社会的关注,他们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缺陷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其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这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涉案主体在高学历、被认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频频出现。

  近几年的校园高智商恶性犯罪事件在增多暴力事件的恶性程度也在升级,为此我们对典型的高校恶性案件——复旦大学投毒案做个分析。

  2013年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逮捕了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林某。据初步调查显示,林某是因生活琐事与其室友黄洋不和,心存不满而从实验室偷出致命试剂放在饮水机里向其投毒,黄某喝了饮水机里水后中毒十五天后身亡。这起毒杀案从曝光起就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与20年前的“朱令案”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名校的高材生、罕见的剧毒药物,琐事不合导致的杀人动机。

  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林某的人生经历被披露出来,林某一方面成绩优异,立志学医救人,另一方面却投毒杀害了同学,这样的双面的性格让人无所适从,情感上难以接受。其实,深入探究可以发现高校恶性案件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凶手们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两面性”。林某的作案动机可能有点令人难以理解:生活中的一点琐事而引发不满,积怨到要盗用实验室剧毒物质杀害室友,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近十年来发生在国内的几起比较著名的校园杀人案的杀人动机却几乎都是“琐事”。细细想来,这背后掩盖的恐怕是高校大学生个体的性格扭曲和心智不健全。

  其实大学投毒案的发生这种性质非常恶劣的案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在“复旦投毒案”和之前的“朱令案”里,毒药都被怀疑来自学校的实验室,而嫌疑人由于学习或工作需要可以比较容易的接触和获得这些有毒物质。这暴露了高校实验室对剧毒化合物管理上存在着巨大漏洞,可见之前发生的清华、北大的铊盐中毒案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校学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纳入监测对象。在社会焦虑感普遍存在的大环境下,高智商群体的心理干预很有必要。

  随着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恶性程度的升级,也暴露出我国大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缺乏科学的评估、评价和干预。然而我国在对大学生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却不多,为了了解大学生校园暴力倾向情况及相关原因,我们对上海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研。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上海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八所高校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为保证被调查者的隐私权和减少答卷顾虑,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让研究对象独立填写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发生校园暴力行为情况;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情况,检测学生对这些行为的认知情况;遭遇校园暴力后的反应和个人行为因素等。

  三、结果和分析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自2013年10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共发放调查问卷175份,回收问卷169份,其中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92%。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79人,占总人数的49%,女生82人,占总人数的51%。

  2.对校园暴力的认知

  在161份问卷中,有82位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见到过校园暴力事件,占到总数的50.93%,超过一半的比例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校园暴力已经迅速蔓延,对大学生们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对于暴力的说法,赞同“有时人们不得不使用暴力”说法的同学最多,占51.55%,其次是赞同“不论什么理由使用暴力都是不对的”说法的同学有42.86%(见图1) 

 

  图1 学生对“暴力”的认识

  大约有3/5的学生对“暴力”这一行为的认识有错误,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

  3.对校园暴力的反应

  对于遭遇校园暴力时,会做出什么反应的回答,有80.75%的同学选择报告老师或家长、警察,4.35%的同学选择忍气吞声,而剩下的14.91%的同学选择了报复。在目睹他人遭受校园暴力时,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不到一半(49.1%)的同学会选择做出积极的反应,如帮助受害者求救或挺身而出,31.05%的同学选择“默默的走开”或“袖手旁观”,余下的同学选择依情况而定(见图2)。  

 

  图2 学生面对校园暴力时的反应

  由此可见,校园暴力发生后并没有引起大学生们的足够重视。一部分学生还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一旦遭遇校园暴力,极可能走向极端。一部分学生遇到校园暴力后不敢告诉家长、老师或是报警,因为这些学生的软弱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校园暴力采取报复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学生用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不仅不能让自己远离暴力,反而可能会使自己更接近暴力。学生面对校园暴力的反应体现了当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说明了校园暴力对于学生的危害程度,也说明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对校园暴力不够重视。

  4.校园暴力倾向行为的发生情况

  校园暴力倾向行为分为躯体上的和精神上的,调查结果显示,精神暴力倾向行为多余躯体暴力倾向行为。在躯体暴力倾向行为中故意推搡、扇耳光、咬、掐、拧过他人的发生率最高,为25.47%,用刀棍等工具伤害过他人的发生率最低,为1.24%(见图3)。而精神暴力倾向行为中取笑或作弄过他人的最为常见,其次是辱骂过他人,发生率分别为33.54%、24.84%(见图4)。 

 

  图3 躯体暴力倾向行为比较

  图4 精神暴力倾向行为发生频率

  结果表明以斗殴打架等为典型表现形式的躯体暴力倾向行为有蔓延发展的趋势,同时恶性程度在升级;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内精神暴力有增高的趋势,并在不断扩大,比如给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精神暴力倾向形式就普遍存在。

  四、引发大学校园暴力倾向行为的主要因素

  对于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选项的选择比例相当,说明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认识。在这四个方面,学生认为导致校园暴力倾向主要的原因分别是“个人道德观、价值观歪曲”(80.28%),“不良的家庭环境”(91.12%),“学校不重视心理、道德教育”(78.65%),“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98.71%)。

  1.个人因素

  学生心理弱势、人际关系问题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是产生校园暴力倾向的主要个体因素。大学生中存在相当一部分由家庭贫困、性格发展偏差等各种因素引起的心理弱势学生。他们表现为心理脆弱、情感偏激,耐挫折能力、自主自立能力欠缺,褊狭固执,消极应付,嫉妒心强,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等。例如面对愤怒或受到挑衅时,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克制怒气,待双方冷静后向对方解释清楚。少数学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则会毫不犹豫的使用暴力,目的是让对方受到身体或心理的伤痛而倾泻自己心中的不快;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能控制自己情绪,但由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把自己平时所有的怨恨和愤怒积压在内心深处,等到内心不堪重负,将会通过一个极端暴力的途径来发泄内心的积怨。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交际困难,无朋友、无倾诉对象,得不到心理帮助而加重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成为诱发校园暴力倾向的另一重要因素

  另外,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认为青少年中发生的携带危险器具、打架、对学校的不安全感、被威胁等暴力行为与生活满意度低密切相关。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仍未成熟,,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而达到个人目的。

  2.家庭因素

  父母离异、关系紧张、单亲家庭、与子女缺乏交流、对子女缺乏管教等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大学生产生暴力倾向的基础。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大多人格发展很不完善,情感缺失,在学校里很难和同学相处。另外,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学生形成性格孤僻、耐挫折能力差、交际恐惧症等也不在少数。

  3.学校因素

  大学的管理及教育对大学生暴力倾向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应试教育的恶果。学校长期重智轻德的教育是导致学生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大学长期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各项工作,使得学校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二,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够细致,缺乏有效的教育与心理疏导手段。而心理疏导手段的缺乏是产生大学生校园暴力倾向的关键部分。老师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的老师没有深入探讨教育的方式方法,对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细致、耐心。长此以往,校内必将形成不良的暴力氛围,直至校园暴力的产生。

  4.社会因素

  社会暴力文化成为校园暴力倾向的榜样,近年来,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实、极其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人们产生了暴力行为的麻木感和无关错觉,因而误导了大学生对暴力行为的认识。随着暴力文化及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信息,不断渗入校园,学生在网络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思想也会渐渐的跟社会道德和法律脱节,诱发大学生的暴力倾向。一经发生挫折,心中所想的就是社会与网络虚拟空间中快意恩仇的处事行为方法。

  五、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对策

  随着校园暴力行为的日趋泛滥,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最大程度地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些可行的预防对策,大体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

  1.家庭方面

  父母应重视家庭教育,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时,还应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训斥。及时关注子女心理变化,做好沟通与心理疏导工作,经常和他们谈心交心,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把心底里的话说出来,使其正视困难、摆正心态和纠正心理偏差。其次,多与孩子进行互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欣赏音乐等,培养感情,寓教于乐,转变子女的暴力思想,而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

  2.学校方面

  学校可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关注暴力预报因子,进行早期干预。校园暴力的发生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与周围环境、行为方式、学习成绩等因素密切相关。超出常规的行为如吸烟、吸毒、酗酒、与父母关系差、逃学、打架等可作为等因子可作为暴力行为和暴力伤害的预报因子。学校可通过这些预报因子以便于早期发现暴力的大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矫正。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我们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开展有关校园暴力的健康教育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干预措施。要抵制社会方面的不良影响,整治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对校园文化生活的创新,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主题贯穿始终,将健康、向上、高雅的精神内涵和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学文化渗透在校园内的各种设施环境当中,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安静、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大学生了解暴力行为的危害, 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学会面对暴力的情形,有效地掌握控制情绪、解决矛盾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有效地降低了校园暴力的发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及时消除校园暴力倾向。开展丰富法制教育活动,强化学生法制意识。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座、法院庭审、集体观看法制影视资料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更加深刻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其威严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生活中能够自我认识、自我领悟和自我矫正其错误言行,从而不断提升个人法律意识。

  3.社会方面

  政府和社会应担负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打击不良社会风气、净化网络环境,尽量降低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整顿大学校园周边的环境。同时,政府应承担对弱势群体的帮困,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保护贫困大学生的私人隐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公正、公平的资助平台,解决他们日常生后中的困难,使他们在受资助的过程中感受国家和社会的关爱注重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再者,政府可以通过新闻特报、电视广告和网络等来传播正能量,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宣传社会公德和人间正义,使大学生在感受周围人性的美、真诚与善良,从而净化心灵,从思想上驱除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预防大学校园暴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学校、社会、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者应进行高效的合作,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学校负责日常管理教育和校园秩序,社会公安部门及社区负责校园周边的治安秩序,家庭配合学校提供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三者在预防大学生暴力功能上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相信经过家庭和学校的积极配合、社会各届的广泛支持,校园暴力就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和预防,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一定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夏娟萍.中职学生校园暴力倾向的成因及心理疏导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第32期

  [2]尹逊强.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年10月第11卷第5期

  [3]朱晓春.实施体育育人功能,完善学生的人格——大学校园暴力事件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年第10期

  [4]侯双霞.论大学生校园暴力的心理诱因与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2月第19卷第2期

  [5]袁振堂,李慧.大学校园暴力现状、原因与对策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5月第3期

  [6]赵珊,熊英.大学校园暴力行为分析与防控[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年4月第3卷第2期

  [7]袁振堂,李慧.大学校园暴力现状、原因与对策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5月第3期

  [8]徐树勋.大学校园暴力行为的成因及其预防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年10月第5卷第4期

  [9]何沙,乔力广,李洁.大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预防对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月第28卷第4期

  [10]侯双霞.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探析及其矫正[J].淄博师专学报,2009年1期

《论文发表探究为何当今大学生会产生暴力倾向》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文发表探究为何当今大学生会产生暴力倾向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27119

相关内容推荐
肠道免疫相关的SCI期刊推荐9本
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要发论文还是出版著作
41本民族学与文学方向AMI收录期刊
土木工程2区sci期刊推荐9本
A类核心学术论文难发吗
教师职称专著对第一作者单位有要求吗
博士出书的最佳时间,理清3个环节,出版会及时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SSCI期刊推荐6本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