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10-22浏览:28次
任何自然景观均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自然适应形式,它们具备自我调节的功能,并用自己的方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要使人工修建的自然景观同样具备自我调节功能,能遵循自然过程自动达到稳定状态。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精神需求与日俱增。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初衷,是为让身处在高楼大厦中的城市居民也能感受到原生态的自然美。“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顺应自然演变规律的设计概念逐渐获得广泛应用。在本文中,笔者将城市河流与滨水区作为研究对象,从遵循自然过程的角度,对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核心论文发表,城市自然景观,自然过程,设计理念
依从自然过程,并合理运用自然形式的设计,是实现这一结果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对城市自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遵从自然过程,掌握场地中各类自然过程与对应的自然形式,以确保最终产物既能实现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又能满足设计需求。
1 河流与滨水区的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
1.1 滨水区空气环境自然过程
滨水地区中,不同类型的水陆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也会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水体面积越大,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越强,储存量越高。众所周知,相较于陆地,水体热容更高,升温与降温速度比较缓,因此更容易形成上空环流,也就是“水陆风”,使附近的人感到格外凉爽舒适。滨水区水路间,主要是利用水体转化了太阳辐射的热度,从而放缓了底边温度的变化速度。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地理环境条件更是促进了这一自然过程的发生,实现了水陆间的空气交换。
1.2 河流生物自然过程
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河流滨水地带中,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流动格外活跃,造就了生物多样化与高生产力的局面。为适应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水滨区植被物种丰富,结构复杂,以自然群落的形式存在着。
1.3 河流水文自然过程
大多数自然河岸均具备一定的水量调节功能,自然河岸具有渗透性的特点,空隙率高,因此实现了河流水体与河岸地下水间的交换与循环。在河流水体与河岸地下水交换过程中,河川径流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河流水量始终维持在平衡状态,最终使自然河流也具备了调节水量的功能。河漫滩以及积水沼地比较类似于调蓄水库,主要负责向地下 径流补充水量,以维持河流水量的平衡,避免下流出现洪峰流量。另外,在土壤与植被的影响下,水质获得极大改善,洪水的冲力获得缓解,下游河段洪水压力被削弱,河床形态始终保持在稳定状态。
2 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与滨水区设计规划
2.1 适当调整滨水区空间
经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河流与滨水区的各种自然过程,均拥有专属的自然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设计与开发建设过程中,要以遵循自然过程,利用并发挥各种自然形式的功能为重要前提。此外,大多数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虽然不同,但是会存在一定关联。例如,水滨空气环流过程,将会受到水文状况变化的影响;堤岸内部河流水文过程更是与自然生物过程联系紧密,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特点。这些情况均需在城市河道与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中,进行充分考量。在本文中,笔者为城市河流与滨水区的各个自然组成部分,总结了几点设计要领。
2.1.1 建筑物
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滨水区建筑过于密集,可架空滨水建筑的一层与二层,实现滨水区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的交互。可以结合城市具体情况,对自然景观进行建设,例如气候比较炎热的城市,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然地形的优势,利用局部架空的吊脚楼,实现自然通风。在对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布局进行调整时,需结合当地附近交通量与风向,逐渐扩大风道,减少污染,削弱热气流对街道的影响。
2.1.2 开放空间
做好城市河流沿岸流域与湿地的保护工作,开放睡眠与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天然的带状开放空间,利用它将郊外自然空气输送仅失去,降低城市温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河流开放空间廊道,应增强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系统的联系,形成一个健全的网络。公园绿化带、林荫小道、自行车道等,均可称为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系统的枢纽。可选择合适的地方,对部分节点进行处理,充分发挥出城市内公园或标志建筑物的作用。
2.2 河流绿色廊道的建设
2.2.1 河流绿色廊道设计原则
在修建河流绿色廊道前,需提前调查水滨生物资源,特备是存在稀有物种的生态环境,务必要确保在进行工程修建期间,不会对其造成破坏。结合滨区自然群落对认为干扰的敏感度,可进行生物学上的分级。以此为依据,最终确定人为干扰的控制力度。然后,修建完善的河流绿色廊道,也就是河流两岸均需具备足够宽阔的绿化带。在这一范围内,禁止所有大体量建筑的修建,同时时刻保持与郊野机制的联系,以确保河流在生物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出廊道功能。最后,水洗廊道绿地应逐步向城市内部靠拢,与其他城市绿地形成一个健全的绿化体系。利用道路绿化带、高压走廊等,实现对绿地的保护,将线性公园绿地等,作为水系廊道绿地与城市内部系统的连接桥梁。
2.2.2 水滨植被设计原则
在选择绿化植物时,应主要以耐水性强或水生植物为主,并结合水滨的规划植被群落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城市水滨的绿化要实现自然化设计,相较于传统的修建方式,当代水滨绿化的建设尽量避免选择几何式的造园绿化形式。在水滨生态比较敏感的地区置入天然植被,建立多种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在天然植被与野生生物的影响下,这些自然群落将会自动形成自然形态,具备自我调节能力,能有效节省人工管理的投入。
2.3 生态驳岸的推广
2.3.1 生态驳岸的基本功能
护堤抗洪是生态驳岸的基本功能,另外,生态驳岸还具备:调节水位、维持水量平衡、优化水质等功能,并有利于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形成。在涨潮过程中,在生态驳岸的引导下,地下水层渗透储存,有效避免了洪灾的发生。旱灾时期,地下水在生态驳岸的引导下,反渗入河,缓解了水源干枯的现象。另外,河流生态系统的形成,能够有效发挥出水体的自净功能,使水体质量得以提升。在生态驳岸的影响下,增进了空气与水的接触,促进了水体的净化。
2.3.2 生态驳岸的基本类型
生态驳岸的类型主要包括: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以及人工自然型驳岸。自然原型驳岸顾名思义,就是最大化保留自然堤岸的特点,利用原有的生态环境,提高保护河堤的能力。自然型驳岸,是我国园林理水中最为常见的驳岸类型,它能有效提高堤岸的抗洪能力。人工自然型驳岸,主要是对自然型驳岸进行加工处理,通过人工的方式,例如使用钢筋混凝土等原材料对驳岸进行维护,使驳岸的应用性能得以提升。
2.3.3 河道的自然恢复
就目前我国自然景观修建工艺来看,河道恢复的技术日趋成熟,其操作流程为:结合河流地理条件的基本特征,通过各类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手段,让各类自然河道特征再次重组。或采取保育、恢复措施,促进河道加速恢复,然后再结合生物学与美学,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建筑物崛地而起。与此同时,城市自然要素遭到严重破坏,树林、水体的覆盖面积严重缩水。目前,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对城市自然景观的建设工程投入了大量精力。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应始终遵循自然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节约管理成本、保护环境、满足居民精神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杨剑.遵从自然过程―― 城市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探析[J].工程与建设,2012(4):461-463,472.
[2] 王筱宛.城市滨水空间带状绿地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核心论文发表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