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语言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6-15浏览:42次
摘 要: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德汉翻译带来了诸多困难。其中,文化空缺是德汉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对德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进行了探讨与研究,针对其概念、现象与产生的原因进行解析,并尝试提出一些翻译策略,以解决文化空缺这一翻译难题。 《语言研究》以中国境内各语言为研究对象,兼采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之长,旨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以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是国内最重要的语言学学术刊物之一。适合阅读的人群是从事语言研究的单位和个人必备的研究资料,也适合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汉语、少数民族语、外语等有关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阅读。
关键词:德汉翻译,文化空缺,词汇空缺,内涵意义空缺,论文发表查询
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形成了文化空缺。关于文化空缺方面的研究,学界已有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汉英或者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领域,涉及德汉翻译的研究与探索尚属少数。鉴于此,本文拟对德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进行了探讨与研究,针对其概念、现象与产生的原因进行解析,并以奈达的“等效翻译”为翻译准则,尝试提出一些翻译策略,以解决文化空缺这一翻译难题。
一、文化空缺的概念
空缺(俄语lakuna,德语Lakune)来源于拉丁语。它在文学领域被称为理解上的空缺,在翻译学领域被视为难以翻译或者是不可译的词汇。空缺这一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random holes in patterns)。到了70年代,对于空缺现象的讨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其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语言颜色场时,发现该民族缺少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的名称,从而起用了“空白间隙”(grap)的术语。到了80年代末,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正式提出了“空缺(vacancy)理论,至此,空缺理论应运而生了。空缺理论的产生和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认知一种文化中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从而有效地预防或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二、德汉翻译中文化空缺产生的原因
1.德汉两种语言中对等词汇的空缺
在德汉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碰到德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的词,形成了对等词汇空缺的现象,给译者带来不小的挑战。由于中德两国的教育体制差异,许多德语学校类型名称在中国教育体制中都无法找到相对应的翻译。譬如德语的“Fachhochschule”这一词是指德国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大学模式——应用科技大学,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大学模式在中国根本不存在。不过,国内译者后来通过其国际上统一的英文翻译(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译为现在的应用科技大学。诸如此类关于教育体制方面的德语词汇还有很多,例如Gesamtschule,Realschule,Hauptschule等等。德语Mauerspecht在汉语中也无法找到对应词。因为这个德语复合词字面意为“墙鸟”,但实际上指的是柏林墙开放以后敲凿柏林墙的石块作为旅游纪念品的人,是具有特殊的德国历史文化背景。
2.德汉两种语言中对等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空缺
文化内涵意义是指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也就是说,一些词汇除了其本身的概念意义,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意义。而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又由于民族与文化的不同而形成了空缺。德汉这两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时常会因为词汇文化内涵意义空缺而给译者造成翻译或理解难题。“Du hast Schwein.”这是一句非常口语化的德语句子。这句句子直译意思为“你有猪。”猪在德汉两种语言文化中都是懒惰愚笨的象征。但是,殊不知,猪在德国还有着积极的象征意义,它被德国人视为幸运的象征。因此,这句德语不能直译成上述意思,而应该意译为“你很走运。”由此可见,在德汉翻译中,正确理解德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是非常重要。
德汉翻译中许多德语俗语也是翻译的难点之一。“Ich wünsche dir Hals-und Beinbruch.” 如果把这句祝福别人的德语直译,结果会使收到祝福的人大发雷霆,因为直译意思为“我祝你头和腿都断掉”。这又是词汇文化内涵意义的空缺导致译者对这句德语俗语产生误解。这句德语源于德国民间的风俗:当人们祝福别人时,要说反话。所以“脖子和腿断了”就能带来好运。因此,这句话就可意译为“我祝你好运!”诸如此类缺少对等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的德语还有很多。可想而知,如果译者缺乏对德语语言文化的了解,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容易形成理解上的误区,翻译结果也会让人啼笑皆非。
三、翻译策略
关于翻译的标准在翻译界众说纷纭,譬如严复的“信、达、雅”、德国功能目的理论和等效翻译理论等。笔者认为,奈达的“等效翻译”最适合指导德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翻译。因为这一翻译标准是强调语言交际效果的对等,其中包括文化信息的转换和语境对语义的制约。德汉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空缺现象正是需要对源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转换,进而在译文中弥补源文中的文化空缺。基于这一翻译标准,笔者试运用音译、直译和借用法这三种翻译策略来解析文化空缺这一翻译难题。
1.音译
德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即属于完全空缺现象,宜采用音译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翻译过去的很多词现已被汉语所接受,成为汉语的外来词。例如:Gestapo——盖世太保,Nazi——纳粹,Diesel——狄塞尔油,Bauhaus——包豪斯,Benz——奔驰,Konzern——康采恩等等。
2.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的方法。尤其是当我们在翻译德语俗语找不到其对等的汉语谚语时,可以使用直译这一翻译方法。例如:“Auch große Männer haben klein angefangen. ”直译为“大人物也从平凡开始。”尽管汉语译文的表达很普通,但是句子意思明确、表达到位,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译法。
3.借用法
借用即直接借用目标语中与原语中内涵相似或者相同的部分,这样译文不仅可以在形式上与原文一致,意义和修辞色彩等其它方面也可以相同。虽然德汉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化空缺的难题,但是德语中的一些词在汉语中也能够找到拥有相同或相近文化内涵的对应词。例如: “Schmetterlinge im Bauch haben” 字面意思为“有许多蝴蝶在肚子里”,中国人看到此短语一般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德国人是用此短语来表达因为害怕或者紧张而心脏急剧跳动的心情。由于汉语中存在与其内涵意义相同的对应词,所以可以借用“小鹿乱撞”这一汉语词来表达上文的德语短语。像这样借助借用法翻译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 zwei Fliegen mit einer Klappe schlagen(一石二鸟),Haare in der Suppe finden(鸡蛋里挑骨头),Jeder Arzt hält seine Pillen für die besten(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样使用两种文化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翻译,为读者更好地传递了不同文化的内涵。
四、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德汉翻译中文化空缺与其翻译策略的探讨可以看出,文化空缺是德汉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对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丰富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在进行德汉翻译时需要具备深厚的对德语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从而减少因文化空缺而对原文产生理解上的困惑。此外,译者在德汉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来应对翻译中的文化空缺,使译文尽量达到达意传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Antipov, G.A./Donskich, O.A./Markovina, I.J./Sorokin, J.A.: Tekst kak javlenie kultury. Nowosibirsk: Akademia nauk,1989.
[2] Astrid Ertelt-Vieth: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kultureller Wandel. Tü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2005.
[3] 王京平. 《新德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5] 何秋和. 论空缺与翻译理论. 中国俄语教学,1997(2).
《论文发表查询德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翻译策略》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文发表查询德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翻译策略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