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8-04-13浏览:42次
乡土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乡土文化总是容易被忽略,乡土文化教育就显得十分关键了,本文主要探讨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教育困境及治理对策。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刊载教育评估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评估方法,关注教育评估领域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比较国内外教育评估制度和发展动态,交流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反映教育评估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为教育评估科研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为教育评估实践经验提供展示空间和理论先导,为完善我国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制度提供政策建议,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服务。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资源在逐渐减少,乡土文化也逐渐被忽视了,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根基逐渐被打破。乡村学校作为传播乡土文化的媒介,在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下,自身教育经费、师资队伍建设等非常有限, 从而忽略了传承乡土文化的功能。乡村学校的人文环境也逐渐迷失,传承乡土文化、开展乡土教育的功能也日渐松懈。 由此,如何促进乡土文化教育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乡土文化教育面临困境分析
(一)乡村学校弱化传承乡土文化教育的功能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乡村生源不断减少,有的乡村甚至已经没有了学校, 这导致了乡村文化的加速断裂与乡村社会的进一步荒芜。现有的乡村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已经失去了乡土文化教育这一核心内涵。 我国乡村教育一味朝城市化、普遍化的迸发及对乡村经验的坚决摒弃,中国社会因此会越发走向一种反面社会,这样一种追求极端的单面社会因缺乏多面而面临诸多风险,这不能不令我们慎思。
(二)乡村教师缺乏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城乡社会地位、薪资条件等差距不断加大,使得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情感开始动摇,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减弱,同时新入职的乡村教师不断加重对于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疏离感、陌生感甚至是对立感。而乡村教师乡土情感淡化时,会成为乡村社会结构的分裂性因素,异化为乡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索”,对乡村教育乃至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乡土文化教育失去了未来发展的继承人
当前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依靠传统的家庭教育来进行乡土文化的传播已经逐渐没落,家庭教育的功能逐渐被弱化,出现了文化传承的世代断裂。
随着越来越多已经为人父母的青壮年选择去城市发展,乡土文化代代相传的模式正在被瓦解,乡土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中间一环断掉了, 乡土文化教育也就出现了传承人的断层危机。而乡村学校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严重割裂导致学生他们无法融入乡村的生活环境,对于课本的认知也产生困难,使得学生从内心失去了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同,也加剧了厌学心理。
二、社会治理视角下发展乡土文化教育的对策分析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乡土文化教育是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之外,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群体诸如学校、社会组织、社区等主体的力量,在全社会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 然后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从而共同推动乡土文化教育的发展。
(一)政府承担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社会治理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当在政策引导、协调各方以及财政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来推动乡土文化教育的发展。首先政府应出台有关乡土文化教育的相关政策,明确将乡土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中来。 同时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下,政府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建立与其他部门、社会组织的关系,以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协作良好地关系网络。社会治理的动态性要求政府及时根据社会环境变化调整相应政策。
(二)充分营造社区及家庭乡土文化教育的氛围
从乡村社区的居住环境以及文化生活入手,营造传播乡土文化的氛围,这对于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会产生巨大的支持作用。 例如美国教师经常把课题安排在社区博物馆,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古代战场、古旧建筑等,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
同时家长应该积极承担起家庭教育中传播乡土文化的责任, 在家庭营造传承乡土文化教育的氛围,从而对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做有利补充。
(三)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首先应该鼓励大众媒体积极参与宣传乡土文化,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乡土文化教育的氛围。 同时与乡土文化有关的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要主动承担自身在乡土文化传播中的社会功能与公共责任。例如在乡村积极寻找传统技艺的乡土传承人,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保护其传承的乡土文化,为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提供资源。 而商业组织可以在保护乡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乡土文化产业化的途径,合理开发运作乡土文化既能提高人们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也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土文化教育的发展。
(四)学校承担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主体责任
学校要采用多种方式, 努力发挥好学校乡土文化教育传承的功能。 首先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要将富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从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乡土文化当中汲取养料。 例如阿坝州高通过开展以“知历史 明事理 爱家乡”为主题的“口述历史进学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乡土文化的兴趣。同时应该采用激励性手段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播者,积极传承并且勇于创新乡土文化。 最后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学校应该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使用创造性思维去接受和感知不同的乡土文化,既能够珍惜和保护自己的乡土文化,也能够用包容性思维看待其他乡土文化,从而实现不同地区乡土文化的兼收并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春文. “字上移”: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J].社会学研究,2009, (5):110-140.
[2]. 谢治菊: 《乡土教育制度化意愿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社会科学论坛》,2011(05).
《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教育困境及治理对策》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教育困境及治理对策
下一篇:什么是期刊卷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