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8-07-23浏览:28次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消除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任务。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环境恶化等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减贫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绿色减贫是中国新型的减贫模式,文章主要围绕可持续发展分析绿色减贫的理论支撑和内在规律,并结合实践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了绿色减贫在内容和方式上的突破,为新时期中国减贫脱贫提供一定的借鉴,也为中国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发展思路。
《广东农业科学》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合办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一贯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主要报道农牧渔业科技新成果.
一、绿色减贫的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绿色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各行业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重要议题,也进一步扶贫脱贫创新的探索步伐。
1.经济与生态发展的不平衡关系逐渐突出
中国,世界上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张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近 1/5 的人口生活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据统计,中国国土中,荒漠化土地面积为 262.2 万平方公里,所占比例高达 7.4%。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 5 次增加到了 90 年代的 23 次;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 50 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 4000 万吨标准化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 4000 万亩,旱灾和水灾问题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 1.2 亿亩上升到 90 年代的 3.8 亿亩;黄河断流从 1972 年第一次发生到 1997 年已达到 227 天。长江流域洪水从 500 多年的 53 次提升为近 50 年每三年一次的频率;同时,中国生物种类也受到严重减少,约有 15%以上的高等植物面临威胁,这个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 5 个百分点。
2.绿色发展与消除贫困双目标不可或缺
绿色发展与消除贫困是中国政府提出的 2020 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规划的任务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 的年均增长率超过 9%,居民收入也得到大幅提升。但是,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成果的共享性,导致在一段时期内一些地区出现了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的问题,同时由于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仍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消除贫困最有效的手段是发展经济,但经济发展又不能不顾及环境保护,因此,通过绿色发展来实现减贫成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必须把扶贫开发促进减贫和绿色增长结合起来,推进绿色减贫。绿色减贫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减贫方式的创新,是一种符合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和发展新方式的减贫新理念,是把文明与反贫困有机结合起来的减贫新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
3.绿色减贫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伴随气候变化带来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新变化,绿色经济作为应对措施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05 年召开第 5 届亚太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绿色增长的首尔倡议”。以此为契机,韩国开始大力推进绿色经济与绿色增长,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的长远构想。日本也在 2007 年将建设“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自然共生社会”作为环境立国支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 2008 年开始实施绿色经济倡议,绿色经济便成为一大全球性课题,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众多主要国家相继推出了“绿色新政”,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再生能源产业等绿色产业的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创造就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 2008 年开始制定绿色增长战略,并将绿色增长作为其成立 50 周年的纪念主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11 年 2 月发表了绿色经济报告书,其中绿色发展与减贫战略是其核心。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发表的《面向政策制定者的综合报告》中专门强调了迈向绿色经济,通向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2012 年里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可以说,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与减贫新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进行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关注、交流与合作的热点,日益受到各国所重视。各种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环境危机,集中体现在全球气候变暖。为了控制全球变暖的步伐,各国纷纷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强调绿色发展,正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实际上也是全球共同认定的、解决地球资源和环境可持续的问题的一种必然选择。而绿色减贫正是低碳的扶贫方式,符合绿色低碳这一新的世界规则的发展方向和大趋势。
二、绿色减贫的理念创新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定,2016 年中国作为 193 个会员国之一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共同达成《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议程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块内容,其中将消灭贫困和保护生态环境列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内容中,奠定了今后全球扶贫和生态保护的大格局。中国一直以来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并在扶贫脱贫行动中逐渐融入绿色理念,从“十一五”规划突出了绿色发展的思路,到“十二五”绿色发展理念进步一强化,进而到 2015 年 10 月 15 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包括“绿色发展”的五大理念,并通过在减贫实践中不断创新、摸索,有效结合绿色发展与扶贫脱贫的融合度,形成绿色减贫创新理念。
1.绿色减贫的理念支撑
早在 2005 年,总书记首次提出“两山”理论。即“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贯穿在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它打破了简单地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生动地讲述了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同时也为贫困地区脱贫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从本质来看,两山理论主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维度对发展战略进行综合诠释。第一,充分肯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当地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的考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第二,突破了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的发展理念,正视绿色生态资源的发展价值和潜力。绿色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然生产力,如土地、空气、山川、河流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都包括在自然生产力当中,其承载能力和丰富度直接决定着总资源价值向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转化,从而形成贫困地区综合减贫能力的内在“引擎”;同时,绿色资源的保护和提升对于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潜力同样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对于在当地生活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具有资源的支撑能力,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因此,无论从当下还是长远角度的支撑来看,绿色资源都属于“金山银山”,是当地不可或缺的一种财富。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本质将生态因素和经济因素连接起来,通过构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有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形成真正的“绿色”发展模式,将生态优势变为更为直观的经济优势从而为生活在当地的每一个人口带来利益。这一理念是在前两个理念上的再一次升华,将生态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构建了一个动态、可持续的“绿色通道”,破解传统发展中对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对立关系,是绿色减贫的核心理念支撑。
2.产业绿色化扶贫理论创新
产业绿色化是在全球以及中国产业长期发展过程探索出来的新型发展理念和模式,是指以充考量评估当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通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长效包容性的产业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提升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采用无害或低害的环保工艺,大大降低在生产环节对生态资源和消耗和污染,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在生产环节。绿色资源理念融合主要指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当地绿色环境的包容性发展,提升当地政府、企业以及贫困人口自身的绿色资源保护意识。通过制定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进一步约束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现象。同时,实行动态的环保监测体系,对当地生产条件进行实时监测。
3.绿色生态资源转化式扶贫理论创新
绿色生态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其具有共享性、可持续性和循环性,而绿色减贫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的多样属性,通过盘活绿色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生态资产,随后通过进一步人为开发和投资盘活资产转为生态资本,运营形成生态产品,最终通过市场实现其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第一,绿色生态资源具备最基本的观赏属性,比如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消费者需要付出一定的消费支出来获得对这种资源的观赏需求,因此这就完成了第一轮绿色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第二,绿色生态资源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比如对于农业而言,可以通过有效结合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延长农业产品的产业链,降低成本,提升农产品获得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拓宽农业产品的消费属性,结合生态环境、地理条件、现代信息科技等因素,形成具有休闲性质的观光体验农业等模式使农产品突破仅靠第一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扩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农产品中的适用性,本质讲同样达到绿色资源的价值转化。绿色资源具有一定的精神属性,比如不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化习俗等绿色资源,为贫困地区与外界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同时也为绿色资源的转化构建一个高效渠道,通过发展文化节、文化展以及各种周边产品,使贫困地区达到文化资源输出的同时,也依靠其他产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十八大以来绿色减贫的实践探索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下,中国绿色减贫不断突破,因地制宜、创新实践,总结党的十大八以来贫困地区在绿色发展与扶贫脱贫的融合发展探索过程中,主要形成几种创新实践模式。
1. 环境导向型的绿色减贫创新实践
对于一些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较为严重或者为生态环境保护区的贫困地区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地扶贫脱贫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这类型贫困地区,绿色减贫的重点要更倾向于环境保护,并在此同时,对贫困农户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和扶持。
首先,生态补偿是绿色减贫在实践中形成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生态补偿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贫困人口减贫完美结合的有效路径。对于一些贫困地区,虽然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
但是往往也属于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限制开发一定程度上大大抑制甚至牺牲了当地的发展权利,因此需要对生态保护区的人口进行一定的政策或资金上的补偿,同时也是扶贫脱贫的一种有效渠道。从内容来看,生态补偿主要包括几方面:一是通过充分考量生态系统的自身能力,对恢复或维持当地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费用进行直接补偿;二是对一个区域或个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投入的真实成本和机会成本进行补偿;三是对于一些具有显著生态价值的生态环境区域进行投入。生态补偿扶贫主要依靠以上途径对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倾斜,使生态环境受到直接或间接保护的同时,促进贫困人口减贫,同时,提升当地企业和个人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生态补偿扶贫主要依靠以上途径对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倾斜,使生态环境受到直接或间接保护的同时,促进贫困人口减贫,同时,提升当地企业和个人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其次,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此地区的另一探索实践。中国很多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重合度较高,很多贫困地区面临着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口的问题。异地搬迁主要是指应将居住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低或者开发受限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在本村以外自然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推进扶贫脱贫目标实现。易地搬迁是“五个一批”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是中央发出脱贫攻坚战总动员后的第一仗,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在“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第七条就提出“实施易地搬迁脱贫”
截至 2015 年,国家累计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补助投资 363 亿元,搬迁贫困群众 680 万余人。尤其对于贫困人口规模大且山区较多的省份来说,易地搬迁扶贫作用尤其明显。例如贵州省自 2001 年以来已累计搬迁了 104 万农村贫困人口。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到 2020 年,我国将对 1000 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占到整个扶贫脱贫人口的近 15%,国家为此将投资 6000 亿资金来组织实施。易地搬迁属于生态扶贫和绿色减贫模式的范畴,其主要原因就是易地搬迁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对于生态环境较差地区,实施保护型减贫策略,通过搬迁、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改善贫困人口的客观生存环境等方式,从而,有效缓解扶贫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农业”扶贫创新实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绿色+农业是新时期乡村农业发展的思路引导,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过程中,形成可循环、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业是贫困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支柱,是绿色、环保、有机的生态产业,与生态资源发展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是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生产价值的有效体现。“绿色+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的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林、牧、副、渔等综合起来的农业,是以经济发展为动向,结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是贫困地区绿色减贫的动力来源之一。
首先,提升农业生产环节的绿色发展能力。2017 年 2 月,农业部印发《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大力强调增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农产品质量、节水农业,化肥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进行提升和改进。
其次,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2 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坚持机制创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组织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一批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生产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知名品牌;加强产业链建设,构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产加工能力强、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优势产业体系;强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最后,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发挥农业产品的最大效益和价值。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2016 年,国务院日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指出要开展农林产业扶贫,优化发展种植业,积极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林产业;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林)场、股份制农(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林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农林技术培训,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中至少有 1 名成员掌握 1 项实用技术。农业产业化政策的逐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实现经济发展,进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3.多种资源开发式创新扶贫实践
绿色减贫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生态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同时还包括文化、乡村民族等内在可持续发展资源。通过对多种资源整合、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贫困地区减贫模式。
第一,乡村旅游扶贫创新实践。乡村旅游主要是结合农村多种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特性,探索出旅游业与农业相融合的减贫模式。从消费群体的参与形式来看,乡村休闲旅游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对于部分贫困地区而言,其具有较为显著的景观特点和自然风貌,这是吸引游客的天然条件和优势,也是贫困人口增收的直接来源。同时,通过景点的增收也进一步促进当地对自然景点的维护,从另一个层面也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二是乡村休闲旅游,主要通过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条件,构建一种游客参与式的乡村参与式旅游模式,使游客获得城市之外的休闲乐趣。比如生态采摘,QQ 农场,乡村垂钓,农家乐等体验方式,满足游客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为贫困人口带来经济收益。
2014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旅游定义为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工具,并提出详实、因地而异的行动方案,同时也制定出明确的行动目标。2016 年 12 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2017 年,国务院、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紧密地将生态、旅游、扶贫融为一体,”以农民为本的农村发展理念得到凸显,彰显了村庄主体性,同时为实施生态旅游扶贫提供了具有强操作性的载体。
第二,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新实践。特色文化是贫困地区重要资源之一,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绿色减贫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途径。文化资源同生态资源一样,具有一定的消费价值。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条件的需求的不断提升,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逐渐凸显,这无疑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大契机。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位置属性和人口结构,造成了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较为偏远的原生态地区,开发痕迹较小,同时贫困人口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少数民族,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征。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由于大多数贫困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指其本身地区具有的较为传统的文化习俗。绿色减贫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习俗等非物质资源,通过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使其转化为经济价值,进而促进贫困人口减贫脱贫。
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与意见一同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 年)》,对各级政府应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硬件设施条件、人员配备等作出了明确规定。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培养更多栋梁之材,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提供人才支撑。2017 年,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文化扶贫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三,生态休闲体验扶贫。生态休闲体验模式主要依靠贫困地区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精神体验感的休闲模式,使游客通过亲身感受而获得精神和身体的满足感,从而达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为贫困地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根据休闲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是休闲养生类,主要是指借助贫困地区天然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构建较为高端的休闲养生场所,为游客提供一种短暂的身心享受环境,比如森林氧吧、汤峪等等。二是运动休闲类,这类模式主要针对于一些具有特色景观和地区,可以相应开发低成本的生态运动休闲项目,比如登山运动、徒步运动等等,借助当地现有的生态条件,低成本、低开发、低污染的建设一些与自然融合度较高的运动项目,为贫困地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三是生态餐饮类,主要利用当地天然的无污染农产品或野生农产品,依靠贫困地区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形成原生态的饮食环境,为一部分消费者打造针对性较强的体验项目,这类项目往往收益较高,可称为贫困地区经济来源的重要部分。
4.新型能源创新扶贫实践
新型能源扶贫模式是我国近年来扶贫开发的创新探索,主要通过以新的方式推动扶贫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将贫困地区的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扶贫产业的稳定发展,是推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第一,低碳扶贫。低碳减贫是指通过在贫困地区梳理低碳理念和消费方式,从而构建排放、低污染的生产机制,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减贫路径。低碳发展的理解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低碳扶贫是指,依靠对碳排放的控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降低各国人民因为气候变化收到的消极影响,营造全球长期良好的生活环境。广义的低碳发展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同发展,过构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创新,低碳绿色消费方式,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有效控制,推动经济产出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逐步脱钩,最终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道路。低碳扶贫主要依托广义的低碳发展内容、模式及特征,对贫困人口倾斜,因地制宜,发展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等,进而建立贫困人口的低碳观念和低碳消费方式,最终达到低消耗的良性生态环境以及高效率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共赢“目标。
第二,光伏扶贫。光伏减贫是中国近几年依靠可再生能源进行减贫的新型路径。光伏扶贫主要指通过在贫困人口生活住处周围建立太阳能电池板而带来经济收益促进减贫的方式。其本质就是农民可以依靠设备产生自给电能同时,并利用多余电量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光伏遇上扶贫”始于 2013 年,在 2016 年渐成气候,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 5 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表示在 2020 年前,要以整村推进的方式,保障 16 个省 471 个县约 3.5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 200 万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包括残疾人),每年每户增收 3000 元以上。2015 年 7 月 30 日,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计划利用 6 年时间开展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工程并开展安徽、宁夏等 30 余个首批光伏试点。从全国总体来看,2015 年,光伏扶贫工程帮助近 43 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其中包括 8.8 万户失能贫困户,帮助 956 个贫困村摆脱了无收入的困境。光伏扶贫是绿色减贫的创新探索,通过环保的方式为贫困户创造利益,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达到绿色和减贫的“双赢”目标。
第三,电商扶贫。电商扶贫是我国扶贫脱贫的新突破和新运用,是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拉动网络创业和网络消费,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的一种信息化扶贫模式。2012 年以后,随着农产品电商的爆发,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开始根据本地实际探索电商脱贫的路径,涌现出了如甘肃成县、吉林通榆、黑龙江明水、甘肃陇南等一批电商扶贫的县域先行者,为县域电商扶贫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典范。截至 2015 年 9 月,农村淘宝已覆盖 22 个省份 147 个县市,包括 31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 42 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互联网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将大大提升了扶贫脱贫的效率,例如贵州省利用国家大数据建设试点的机遇,开发并运用于扶贫脱贫管理的“扶贫云”,就是通过互联网手段和技术,构建了贵州扶贫脱贫的大数据新平台,并以此实现扶贫脱贫高效率的扶贫供给需求对接、扶贫脱贫动态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即时化。
四、我国绿色减贫实践的经验
绿色减贫模式突破了经济脱贫的局限,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把生态优化、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形成更符合发展理念的综合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绿色减贫取得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属于中国特色的经验,对于今后中国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1.侧重结构升级,突出绿色发展
从绿色减贫实践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矛盾和对立的绝对关系。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不管提高,人们对发展的定义也在逐渐宽泛,发展也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的层面,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 GDP 增长,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化水平以及未来发展潜力都是发展的重要内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了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宁可不要;以贫困地区人身健康为代价的发展,宁可不要;损害贫困地区根本利益的发展,宁可不要。因此,在贫困人口的扶贫脱贫中,应该侧重结构升级,通过绿色、包容的方式来达到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2.整合多种资源,强化特色产业带动效应,发展多元经济
绿色减贫强调在发展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特别强调转变发展理念,同时也强调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强调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从每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实现绿色减贫,就必须将相关理念和顶层设计相融合。特别是在发展观念、环境意识上,需要落实到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组织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等行为上。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向基层干部、向群众解释,需要基层政府以具体举措贯彻落实,需要基层政府鼓励和引导。只有基层干部、广大群众认识到绿色发展的好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绿色减贫战略的成功实施。因此,贫困地区绿色减贫不能忽视价值、文化层面的影响,重点应把培育绿色发展和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当中,加强绿色发展、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3.关注扶贫多维元素,提升贫困人口整体水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贫困地区也不例外,从绿色减贫的实践中可以看出,贫困人口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满足,而是对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水平。同时,贫困人口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资金或物质层面的满足,同时也需要提供其长期发展的能力以及与非贫困地区同等的权利。绿色减贫之路从本质来看是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机会平等的增长,为贫困人口创造越来越多的机会,为贫困人口提供创造或提升其能力的方式。因此,在未来扶贫脱贫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减贫的包容性和多样性,通过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从经济、社会保障、生活条件、卫生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同时,授之以鱼的同时也要授之以渔,对贫困地区实施深层次的扶贫,通过观念引导、教育指导以及信息传递等途径,提升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意识和能力,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避免返贫现象或者代际贫困的出现。
4.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提升扶贫效应的长期性
从长期来看,绿色减贫的目标不仅仅停留在贫困地区的脱贫层面,而是以乡村振兴为长期目标。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项任务,从绿色减贫的实践中来看,也同样围绕这几项内容。因此,绿色减贫本质上不仅仅是一项扶贫措施,更是一个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战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首先绿色减贫应该进一步完善扶贫内容,从内到外,从当下到未来,形成较为综合的、以提升贫困人口整体水平为目标的发展机制。其次,绿色减贫在实施过程中需进一步调整结构升级,通过包容性的、现代化的、可持续的方式促进资源转化,形成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长效动力。第三,提升贫困地区小农户发展能力,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提升贫困地区小农户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拓宽小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渠道,提升小农户对接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GOULDER L H, PARRY I W H, III R C W, et al.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alternative instr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 second-best setting[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9, 72(3): 329-360.
[2] 黄承伟,周晶. 减贫与生态耦合目标下的产业扶贫模式探索——贵州省石漠化片区草场畜牧业案例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 2016(2): 21-25.
[3] 汪三贵. 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政策[M].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1994.
[4] 李小云,李周,唐丽霞,等. 参与式贫困指数的开发与验证[J]. 中国农村经济, 2005(5): 39-46.
[5]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课题组,张琦,胡田田. 中国绿色减贫指数研究 绿色减贫理论综述[J]. 经济研究参考, 2015(10): 3-72.
[6] 张琦,陈伟伟.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成效多维动态评价分析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角度[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2(1): 136-142.
[7] 刘蓉. 我国产业绿色化对策探析[J]. 农村经济, 2003(4): 13-15.
[8] 张渝,王永生. 重庆市秀山县高山生态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301-302.
[9] 张浩. 生态与经济互动关系分析对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的应用[J]. 生态经济, 2016(3): 70-74.
[10] 王晓毅.易地扶贫搬迁方式的转变与创新[J]. 改革, 2016(8): 71-73.
《农业职称论文发表农村绿色减贫的探索之路》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农业职称论文发表农村绿色减贫的探索之路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