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8-11-24浏览:23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擺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课题,针对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出发,结合具体实际,进行分析研判,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八大系统工程”,并对“八大系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出保障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思想保证。
《高校教育管理》以广大高校管理者、研究者、决策者及教育管理专业教师、学生为读者对象,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学术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学术自由,努力为学术研究创造宽松环境。本刊欢迎作者网上投稿,欢迎投稿订阅。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召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部署,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只有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就必须把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个落脚点上下功夫,在不断提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上出真招,不断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因而高校在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上就必须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保持一致。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点,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将完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坚持学校党委的领导,明确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健全育人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的整体工作格局。
二、正确认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就当前高校来说,师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还是比较好的,基本上都能坚决拥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有充分认识,对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情况下,面对国际思想文化的冲击,以及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师生的思想意识存在诸多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部门认为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自己的事,而是党群口部门、学工系统、学院书记和辅导员的事,在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导致不能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特别是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搞好思想政治工作跟自己无关,只需要教好自己的书就可以了;学校各部门与院系之间存在脱钩现象,各部门之间没有在育人方面形成真正的协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还有待时日。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对理工科院校来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不能保证正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时,不能使用规范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教学方法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很好的衔接,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和德育第二课堂未能形成真正的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和成果共享仍需进一步加强,未能将理论教学与学习实践形成有机融合,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研究生基本上埋头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研究,对思想政治工作置若罔闻,缺乏有效的载体和个性化需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配备不足
从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专业从事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存在明显不足,辅导员平时工作压力重、责任大,在专业培训方面机会少,因而很难在理论储备、系统分析能力和开拓视野等方面达到专业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成果,部分人不愿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导师、班主任由于都是兼职的,不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且上述人员都是各自为政,不能从根本上针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讨论、研究,因而不能形成合力。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动力不足
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创新点比较难,对形式的把握要求与时俱进,在现实情况下,部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单一、陈旧,缺乏生动活泼的内容,不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没有新思路、新观点,就没有办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不仅是网络资源匮乏,而且很难让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粘合力,当然创新无止境,只要是大胆尝试,善于挖掘创新点,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深入实施“八大工程”
(一)实施“思想引领工程”
深入开展“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实现人生理想。认真实施“青马工程”,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支持大学生理论社团建设,发挥理论学习骨干的引领带动作用。
认真制定实施“四个层次”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并贯彻落实,将党委中心组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纳入内设机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加强检查、指导。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质,要吃准吃透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高校办学的指导意义,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心和决心。
(二)实施“核心价值观践行工程”
通过理论宣讲、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和“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引导师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来丰富自身,用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回报社会。将诚信建设融入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师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健全文明创建体系,倡導校园行为文明。实施“文明修身计划”,广泛开展校园、教室、宿舍、餐厅、网络文明修身活动,引导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充分认识实践育人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科学设计,对实践教学标准进行分类制定,对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进行提高。提倡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体察国情民情,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加强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的系统谋划、过程引导和评价激励,把实践育人纳入学分管理,完善“素质学分”制度,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体系,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校园十佳青年、三好学生、双优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研究生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优秀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道德模范、和谐家庭评选表彰活动,组织先进模范校园巡讲活动。
(三)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工程”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规定,规范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采取集体备课和个人钻研相结合、名师引领和交流研讨相结合、示范观摩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创新讲授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探索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合理设置教学规模,推进中班教学、小班讨论答疑。新建一批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成立跨系统、跨学院、跨学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建立课堂教学、专题报告、社会实践和网络教育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做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四年不断线、学生全覆盖”;改革教学方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分类教学,统筹落实八支队伍上讲台。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学科建设,对现有学科布局进行优化设计,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学科专业中的教学比重。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对优秀成果进行推广。深入挖掘专业课、人文素质课、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加强红色基地教育。开展红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刻缅怀革命先烈,自觉接受红色洗礼,聆听革命史迹,重温入党誓词。弘扬先烈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崇高情怀,对当代大学生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应。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增加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和在线开放课程。在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徽风皖韵”戏曲进校园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阅读中华典籍和古典诗词诵读活动,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校、院两级文化品牌建设。坚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节、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巡礼等特色品牌活动,办好“百川大讲堂”。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坚持“一院一品”“一院多品”,充分挖掘、凝练学院和学科文化,打造学院文化品牌。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群众性体育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通过运动会、体育竞赛等形式,激励学生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全面发展。
(五)实施“阵地建设管理工程”
实施意识形态责任制。明确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完善责任体系,严格追责问责。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按照“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要求,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落实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
加强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管理。严格实行一会一报、一会一审批制度。加强对校报、校刊、广播、出版物和其他宣传载体的规范管理,杜绝错误思想传播。落实各类刊物、新媒体的审批、备案和登记、年审制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管理。加强对学生社团管理。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认真开展“重点人”工作。
(六)实施“队伍建设推进工程”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术诚信建设,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年度考核、评优奖励等评聘和考核各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组织实施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强化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至少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班导师)工作一年且考核合格。
建强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鼓励党政干部、辅导员等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制定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选派骨干教师、新进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有关政策,支持辅导员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促进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按照有关要求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工作人员,加强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建设和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加强班主任选聘和工作指导考核,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性。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夯实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基础。
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按照不低于全校师生数的1%配备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与党务工作队伍。加强党委工作部门和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建设;根据学院办学规模,配备1至2名专兼职组织员。
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纳入学校师资培养培训计划,支持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到国内一流高校和出国、出境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与培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建设,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支持力度,鼓励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实施“网络思政创新工程”
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和中国大学生在线作用,加快推进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对专业学术网站和主题教育上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丰富网站内容,便于师生开展学习。
加強网络新媒体建设,推进学院、处级单位、团学组织微博微信建设,建立学校新媒体联盟。鼓励辅导员、团学组织建立博客和微博、微信,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建设三级网络信息员和评论员队伍,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作用,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制定实施师生自媒体管理制度,加强规范师生自媒体管理。进一步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网络舆情搜集、研判、预警和处置能力。做好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健全校内各单位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积极回应师生网上关切,广泛传播网络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探析》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探析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