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9-02-15浏览:37次

   随着独生子女走进中学校园,大多数独生子女面对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和不能理性认识,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用极端形式表现的人数不断增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及时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要端正教育态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广大中学生明白面对挫折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高教研究与实践

  《高教研究与实践》创刊20余年来,本刊一直致力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为校内外广大教师、专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国内外的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实践进行研究,提供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对我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和较大可读性。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阻碍,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挫折对中学生并不是坏事,是对中学生最好的锻炼,战胜挫折的过程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耐心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挫折,采取不同措施,帮助他们提高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一、给学生营造环境,让学生品尝挫折

  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让小孩子知道生活里有困难这个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的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才会提高耐挫折能力。”青少年时期非常幸福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也就是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感到痛苦。如果家长总是给孩子营造舒适的环境,为孩子遮风挡雨,那孩子就永远学不会如何独自应对挫折,也就永远也长不大,永远离不开家长了。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让学生独自面对挫折,克服挫折,让他们在风雨中真正独立自主地成长。教师要建议家长做好以下方面:

  1.让子女体验劳动。安排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加一些农业生产,不要怕累着孩子,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作为家庭成员应有的责任感。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激励他们努力向上拼搏。

  2.让子女感受批评。有些家长怕子女受委屈,护短,不愿意说子女的不是,个别家长还怕老师批评自己的子女,给老师送红包,让老师也护着他的孩子。这种做法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批评和委屈,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孩子做错了,受批评是正常的,虽然他当时心里难受,通过批评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孩子经历了风雨才能健康成长。

  3.让孩子经历失败。有些父母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不论是活动、游戏还是学习,总是想办法让孩子胜利,甚至偷偷为孩子的胜利作弊,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益处,严重点说是在害子女。让孩子体验失败的滋味,是一件对孩子非常好的事,可以让孩子明白胜败是人生常事,成功是需要克服困难,努力争取了,失败也不要紧,下次还可以继续努力,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成功。

  二、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它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至关重要。我省在初中阶段开设了“社会与健康”这门课程,但很多学校都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在学科教学、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为,当学生在军训及其他活动中受到了实际锻炼之后,需要有相应的环境使其得到加强和巩固。而我国目前家庭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大都是一切都为孩子准备好,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享其成。父母认为这就是关心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受锻炼的机会,这样的爱是溺爱,是在摧残孩子。孩子回到学校之后,又多是被动地顺从师长的教诲,学生自己得到独自锻炼的机会很少。这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的一点点锻炼,很快就会被忘掉。因此家庭教育,也要始终将挫折教育进行下去。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如收拾家务,侍奉长辈,遇到情感波动时学会沟通,参加家庭事务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子女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另外,一定要注意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切不可学生在学校受到苦头、挫折时,回家又过度地安慰、溺爱,这很容易削弱学校的教育效果。很多家长不懂这些,这就要求学校对家长及时进行培训,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集中培训。

  三、加强人际关系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

  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的挫折,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地理解他人引起的。他们在家与父母、亲友,在校与老师、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又缺乏正確的引导,继而导致极端的行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中培养主动、热情、真诚、宽厚的良好人格特征及热爱集体、富于同情心、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减少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并能通过交流缓解挫折带来的伤害。

  同时,中学生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梦想,对生活、学习抱着很高的期望,但对自己现有的水平和能力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求胜心切,对困难估计过低,致使困难、失败到来时,心灰意冷,悲观失望。因此,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教育他们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做事不要感情用事,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即使经过努力不能成功,也应调整目标,改变方向,通过其它途径达到目标。

  四、正视挫折的双重性,加强抗挫折能力培养

  抗挫折能力是指一个人遭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磨练得来的。

  1.正确认识挫折的客观性和正常性

  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要预料到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失败,在心理上要做好准备。当挫折来临时,不要惊慌,不要气馁,不要以为世界末日到来了,不知所措,无以应付,要知道挫折的存在是正常的。只有如此,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才会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心理,才会鼓足勇气,奋力克服困难。

  2.正确认识挫折的双重性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挫折的客观存在性和消极性,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挫折也有积极的一面。挫折也可以给人以教育与磨练,应该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就像春苗冲破泥土拔地而出的过程,是成长,是快乐,是实现梦想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可以被克服和战胜的,战胜挫折和失败要知已知彼,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厚积薄发,这样才能不断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增强对现实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判别能力,提高对挫折的化解能力。

  五、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释压方法

  1.学会倾诉

  曾经有一个女生,一直是年组的第一名,父母和老师对她寄予厚望,她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时刻提醒自己要考重点高中。她的母亲要求她必须考第一,在这种极度紧张和过份在乎结果的双重压力下,她得了考前焦虑症,吃不香睡不着,精神不集中,成绩直线下降。在种种失意面前,她没有选择消沉与放弃,而是果断找到自己信任的老师,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困惑和不安。在老师的帮助下,她慢慢走出焦虑的阴影,重新站在了全班的前列,积极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向别人倾诉、求助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援助能力,这也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能力。在遇到困难或心理上失去平衡的时候,应该学会与老师、家长或同学沟通,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及时寻求有效的帮助,从而克服困难,化解矛盾,不至于独自做出过激的行为。

  2.自我调节

  现在的孩子都很在乎自己的面子,有什么烦恼只是闷在心里,担心别人知道了会笑话自己。加上快节奏的生活规律,很多人都难以找到一个能交心谈心的好朋友。在这种情况下,自我调节尤其重要。学会放松自己,听听歌,逛逛街,休息一下,让自己处于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彻底轻松一把,也是一个好办法。

  3.用自信和期望抵御挫折

  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开导其少考虑暂时得失,多想美好的未来,激励学生振作起来,一切都会过去,将来一定会成功。人的个性需要不断磨练和体验,才能得到发展。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进行挫折观的正确引导,他们一定会提高自身免疫力,勇敢地战胜挫折。

  抗挫折教育应该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肩负使命,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能坦然接受并克服困难,为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M].北京:三联书店,2001.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37990

相关内容推荐
一定不能错过!4本见刊快录用高的核心期刊推荐,覆盖多学科
oa sci生物类期刊有哪些?推荐10本
会计著作副主编评高级会计职称有用吗
肠道免疫相关的SCI期刊推荐9本
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要发论文还是出版著作
41本民族学与文学方向AMI收录期刊
土木工程2区sci期刊推荐9本
A类核心学术论文难发吗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