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25次
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建设的现状,本文采用文献和调查数据分析法,对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及团队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采用实践运行的形式,以计算机课程为依托,初步构建了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并对所提出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团队进行验证性研究。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在课程发展、教学研究人员成长、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和参考。
《高校后勤研究》是教育部主管,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361期刊网主办的全国高校后勤管理研究的理论刊物。本刊全方位反映了高新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和经验,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科学管理,促进高校后勤学科建设。
教学是讲授者与学习者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活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研究其直接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所涉及的全过程,进行以问题为对象的探索和规律的认知。教学与教学研究是一个相伴相生的有机体,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模式、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手段等不断发展,教学相关的研究也向着社会化、深度化、广泛化和复杂化的方向不断前行,单靠一己之力实现并完成教学研究越发困难,团队化发展成为教育研究的必然趋势。
1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现状及团队建设
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学习者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保障性课程,也为进一步专业化课程学习提供方法论和基本技巧,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等。目前,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只是在内容重点上略有不同,强调其为高校服务的要求。
目前,有关于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内容相同,教学研究重复度较高。以锦州医科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研究为例,本文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论文和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分析,发现学术论文论点重复率高达74%,教学研究工作重复率也超过50%。重复性研究严重制约了教学研究的效率和效果,为尽量减少相关问题的发生,高等院校需要在研究者之间形成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与方法。
二是教学研究各自为政。教学研究各自为政的现象,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中已成为普遍现象。本文对已获得校级、省级科研项目的主持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主持人申报并获批项目的前期准备、中期运行、后期研究成果形成以及项目结题答辩,大部分由主持人一人完成,项目组成员的参与率不足18%。各自为政致使教学研究严重受限于研究者的个人能力,如何吸收并借助他人的力量使教学研究更具广度、深度,更具社会价值,也成为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是高校本身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支助程度明显低于高校专业性学科。本文对26位从事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者进行调研,93%以上的人员表示其所在院校在教育环境建设、教学设施投入、基础课程教育研究经费支持等多方面与高校专业课程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有限的教学支助下要想获得较好的研究效果,就需要研究者实现各自资源的整合,进而形成合力服务于教学研究。
综合分析目前已有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其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強有力的教学研究带头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者从事的往往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以锦州医科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为例,9名教学研究教师讲授的都是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内容,内容、形式、手段及环境相同,其结果必然导致9名教师的教学研究处于一种相互平行的状态,再加上研究过程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以个人魅力为中心的研究型团队。
二是先有项目后有团队,教学研究团队形同虚设。本文对4个教学研究团队进行调研,其团队均建立在已申请的省市级研究项目的基础上,而后成立团队,其团队成员84%以上与项目组成员重复,在一定形式上是为了团队而团队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教学研究团队的建设目标。
三是现有的教学研究团队没有形成系统的、成熟的管理模式与机制可供借鉴。如利益分配不明确、奖励机制与形式随意化、日常运行制度不完善、团队成员间利益冲突明显和团队成员分工与职责不明确等。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和团队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突破教学研究现状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成为关键性问题。
2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建设的关键点与教学研究实践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团队是未来教学研究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学单位凝聚力和能力的重要体现,其目标是要实现高质量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一是形成共同的教学研究愿景。教育研究团队的组建、运行和发展基于共同的教学研究愿景,进而形成团队的信念,融入团队每个人的思想深处,生成教学研究团队的文化内涵。实际团队建设中,实现理想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团队最崇高的愿景,毋庸置疑,但愿景也要考虑个人的主客观需求,如个人发展需求、经济及物资需求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研究团队建设中,本文构建了三级愿景模式:一级是实现最佳教学,二级是个人能力提升愿景(成员的自我成长需求),三级是职业发展愿景(如职称的晋升)。三级愿景既体现了成员加入团队的目的,并将团队发展与个人发展进行融合,使团队成员找到团队建设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二是形成合理的团队成员构成。团队成员的构成是团队成立之初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与设置。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成员组成应形成新老结合的教龄层次结构。在实践中本文组建了“60后”“70后”“80后”的教龄层次模式,成员比为1:1:2,充分体现新老结合的优势;同时,团队建设还应考虑教学职能的覆盖,团队应融合教学主任、教务主管、教学秘书和普通教员,实现教学研究中职能工作的互补。
三是互助式研究团队先于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团队的主要问题往往是主持人通过个人能力,为获取的项目审批而组建的团队,其组建时对成员的研究专长、个人愿景、研究能力和责任分工不能进行全面考察,最终导致团队形同虚设。互助式团队则先于项目,其先期是成员之间观点、想法和遇到问题的探讨和交流,目的在于使每个成员的想法得到论证、发掘,并不断深化和实施;同时,通过观点的分享,大家可以在自己的专长方面予以支持,进一步对成员提出的观点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价值衡量,形成教学項目申请的级别梯队。项目审批后,互助式团队成员自然转为项目组成员,在提升成员参与度的同时,有利于业务和职责的划分。
四是构建合理的教学研究激励机制。在教学研究激励中,本文关注以下几点:文字性成果(学术论文)的归属权、获批项目的排名顺序以及研究经费的使用方案。在实践中,本文构建了基于权重的激励机制模型。如文字性成果的归属权,其获批项目的排名顺序权重因素包括:问题提出者的能力因素、研究过程参与工作量因素、职称晋级因素(细分为年限因素、基础条件因素、累计加分因素等)等。研究经费的使用由项目组成员根据项目研究实际运行共同商讨确定,并由项目主持人进行经费审批。
五是形成清晰的个人成长路线。清晰的个人成长路线,能使每名成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和成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既是个人团队化目标的实现途径,也是个人团队化发展的信念源泉。实践中,在教学团队建立之初,经过全体成员研究为每位成员制定了个人成长路线。
3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建设的实践
本文的教学研究团队组建于2015年3月,教学研究的领域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成员数量4人。2015年3月以前,团队成员共发表教学研究型论文4篇,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无人达到学校职称晋级标准。2015年3月到2017年4月,团队成员申请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多人符合教师发展的职称晋级标准,并实现多项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可知,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中进行研究团队建设,在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学研究层次和成员职业发展等多方面优势明显。实践证明,团队化发展可以破解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及团队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其进一步发展必将成为提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质量和实现教学研究社会化应用的主要途径。
《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建设分析与实践》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建设分析与实践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